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现状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历史文化名城道真仡佬族自治县高台舞狮极富民族文化特色,集民间杂技、体育于一体,是一项民族历史积淀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乡现代化建设中,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宣扬孝道、勇敢的祈福、驱邪传统文化,开始为传播民族文化与发展区域经济提供商业服务。道真县玉溪镇仡佬族董氏一家在继承与经历传统高台舞狮变迁较为典型的人群,有关高台舞狮活动性质、表演时间、表演报酬、桌子的搭建方式、服饰等具体领域与活动环节的调查获得相对全面深入材料,高台舞狮文化内涵的变迁也相对清晰起来。
  关键词: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1-0087-02
  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源于目连救母的神话故事,作为一项民间传承的传统体育深受学界关注[1],被视为仡佬族孝文化的传承形式[2]。高台舞狮通常由农民表演,无任何防护,动作刚柔并济,具有高、难、险等特点。随着城乡现代化发展,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逐渐褪去神秘色彩,表演不限于庆新春、酬神祈福等传统功能,开始服务于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动作渐渐多元化,人员配置等方面也发生了更多的变化。
  一、仡佬族高台舞狮的文化传承
  仡佬族高台舞狮由民间艺术表演者在借助农家饭桌因陋就简搭建高台上展开舞狮活动而得名。高台舞狮应是受道真县“目连戏”影响而兴起的一项民间体育文化[3],目连从孙悟空学艺后历经险阻磨难救母,宣扬孝行和勇敢。作为祈福、驱邪的体育文化遗产,仡佬族高台舞狮世代相传。
  高台舞狮作为传统节庆活动主要活跃在春节期间,表演时间短,质量差,样式也少。玉溪镇董氏是传承道真县仡佬族高台舞狮艺术最负盛名的家族。但20世纪80年代生活并不富足,董家也只有在春节和农闲偶尔演出。1986年以后,道真高台舞狮在省内国内影响越来越大,道真高台舞狮队多次应邀赴贵阳、上海、广东等地演出。2007年,“高台舞狮”被列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6年董氏第十三代传承人董继旭成立了道真自治县高台舞狮艺术团,曾在央视很多频道播出。2017年道真仡佬族高台舞狮正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高台舞狮表演形式
  高台舞狮活动至少有8人,4名打击锣、鼓、钹、马锣,由2人组成的雄狮,顶戴一张竹篾和彩布制成的“狮皮”,金罗汉和孙猴子两个主要角色各戴面具,演绎目连脱母亲于苦海的故事。舞狮活动通常选取较平的地面用饭桌搭建高台,“高台”主要有“宝塔式”和“一炷香式”两种形式。“宝塔式”所用木桌一般为7张、9张、12张,最多按底层4张、第二层3张、第三层2张、第四五六层各1张叠成。“一炷香式”则各层1张,接叠而成,顶上一张四脚朝天。“宝塔式”总高约七米,“一炷香式”则十余米左右。表演开始,“孙猴”出场,摇头摆尾,抓耳挠腮,一番嬉戏后开始与“金罗汉”挑逗打闹,地面动作有滚绣球、搭泥饼、翻拱桥、踩高桩、叠罗汉等。随后“孙猴”引逗“金罗汉”来到高台下,时而攀爬,时而逗留眺望。上高台后由两人协作完成倒立、鳌鱼吃水、倒上桫椤、断桥插柳、碰头设计、遥视苦海、蜘蛛吊线、倒挂金钩、天王封印等动作,完成后便作揖参拜四方,感谢四方保佑。狮子在孙猴鞭打下螺旋盘旋而上高台,狮子边上边做抬腿、抖毛等动作,到达高台后登上四脚,旋舞一周,或昂首眺望,或埋头理毛,或俯首舔脚,或飞腿前踢,这套动作被称为“踩斗”,是舞狮的高潮部分。高台舞狮表演没有任何保护,全由农民在耳濡目染下,通过平时训练摸索经验,高台上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令人提心吊胆,随着锣鼓声,引发观众一阵阵掌声与惊叫。
  三、高台舞狮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高台舞狮活动本身还是出现一些剧烈改变。高台舞狮活动性质、表演时间、表演报酬、桌子的搭建方式、服饰等具体领域与活动环节前后都有变化。
  (一)高台舞狮活动性质
  改革开放前,舞狮活动只出现在春节期间的初一到十四、十五收灯时烧狮头还愿活动中,舞狮活动也只是用作驱邪求吉。舞狮领队向邀请人家屋内大喊吉言吉语,一般是随机编造的四言七字。主人在鞭炮声中“开财门”,舞狮队伍在堂屋的五个方位跳跃舞动,名为“扫五瘟”,意思是将屋内各个方位的瘟疫凶煞、不吉利统统扫出家门。扫完之后狮子要在再次燃起的鞭炮中纵跃出堂屋的高门槛,暗示不吉利之事休想再进来。随着现代娱乐文化商业化越来越明显,平常任何时候都可以邀请到高台舞狮演出。据第十二代董氏传承者董世能介绍,高台舞狮广泛用于商家开业庆典、婚宴寿庆等日常活动。狮子是威武吉祥的象征,为了添热闹讨吉利,高台舞狮在开业庆典时纳入三个部分:金狮点睛、采青、纳福。金狮点睛是请德高望重的老人为狮子点睛,使狮子更富有生命和活力,聚拢人气,招财进宝。采青是狮子登上高台后将生菜包裹的钱吃掉后吐出来,寓意生意兴隆。纳福是舞狮活动到高台的第三或第四层时从嘴里吐出带有吉祥话语的对联,祝福开业大吉。婚宴寿庆固然有助兴的活跃气氛,但也有些许炫富的动机。
  (二)高台舞狮的高台搭建方式
  对于更早年代的高台搭建已经没有了准确说法,自从在四清运动中关于高台舞狮活动传承发展的文字记录一书被毁后,对于各种说法已经无从考证。但笔者从老一辈了解到,当时的饭桌并不同于现在做酒席用的饭桌,当时围绕饭桌子可坐10人,属于大桌子的范畴,左右宽二尺八或二尺九,而前后则比左右宽度少一尺左右,高三尺。桌子的设计反映了仡佬族人民中一个优秀传统,年长、有威望的人坐前后两边,其余的按年龄依次排开,前后坐两人,左右坐三人。选择农家饭桌搭建高台,用纸钱垫于桌子与桌子之间,用起水碗中的水浸湿纸钱中間位置,起水碗用后放在高台的下面伴随整场舞狮活动,有保佑求福之意,纸钱又被称为“卷筒钱”,目的是纸钱粗糙减小摩擦,使桌子间更稳固,等到舞狮活动结束后由领队将起水碗倒在家门坎下,烧掉纸钱,告诉老祖宗和各路神仙活动圆满结束,感谢他们的庇佑。   现代生活质量提高,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家具已经有所改良,舞狮的木桌一改之前的样貌,选用木桌的桌面,桌腿用空心钢管。搭建高台时,桌腿与桌面间用螺栓,可以更好地固定,也方便舞狮队伍携带。在高台最顶层的桌腿里面还有一根比外围直径小几寸的钢管,其上可以自由镶嵌一个形似“U”型的支架,在中上部三分之二处横接一根钢管,为的是使支架更稳固,强烈地映衬了高台的“高”。表演者在其上“高、難、惊、险、奇、美”的动作使高台舞狮艺术效果发挥到了极致,每一个动作都抓紧观众的心弦和眼球,观众在提心吊胆中无不拍手叫绝。
  (三)高台舞狮的表演报酬
  20世纪90年代之前,人民生活水平低,生活并不富足,传统村寨相对闭塞,农民以种植水稻农田为主业,养殖家畜为副业,只够交足粮税和留足自己的口粮。春节期间宴请舞狮队伍来自家驱邪扫瘟都是有钱人家才能够办到的事情,一般人家只能用粮食和猪肉来换取舞狮队伍的辛勤表演,但这种不等价的交换也能够让彼此为之欢乐,可见当时人们性格淳朴、善良。纵观现在的局势,舞狮成为大多数人家都可以享受观看的娱乐活动,但是每次出场费用由活动的时间和动作样式来确定,最低标准为5000元,当然随着项目的复杂程度费用也相应地提高,这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之一。
  (四)高台舞狮角色服饰
  20世纪80年代高台舞狮重新兴起,经济水平有限,舞狮服装自然没有过高要求,演出服装颜色相近即可。头裹白布,短款布衫配藏青裤子,腰系白布条,黑鞋白袜,装束简练更有利于上下高台。随着时代发展,高台舞狮活动由原来下乡祈福驱邪到现在增添活跃氛围的商业性质,舞狮队伍也有了更高的规格和要求,服饰是最显著的表现,现在的服装款式与颜色按角色有细致的规定,丝毫不能迁就。首先是孙猴,头上裹着黄布长帕头巾,戴孙猴的面具,紫色上衣配黄色裤子,裤子自大腿以下每隔3公分间距饰有流苏,虎纹短裙必须系以红布条。金罗汉,又名笑和尚,通体服装的颜色都是黄色,头裹红色长帕头巾,戴和尚的面具。饰狮子的两人身穿淡青和大面积黄色的上衣,裤子是黄色饰有狮子特征的纹样,两人身披狮皮。所有角色的鞋子都是白色的布鞋,服装以轻巧布料为主。这些服装的设计是董氏传承人董世能结合仡佬服装和舞狮角色自行设计的。
  四、结语
  由道真高台舞狮诸多方面的变化,不难看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仡佬文化也不断发展。道真高台舞狮褪掉神秘色彩,高超的技艺、观赏价值及育人功能成为仡佬文化的重要标识。作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高台舞狮自20世纪80年代再次兴起后依旧口头相传,没有确凿的文字佐证。所以对高台舞狮的调查是时代需求,虽然有待完善,宣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咏梅,孙德朝.仡佬族高台舞狮运动的文化符号阐释[J].辽宁体育科技,2018(6):104.
  [2]刘猛猛,黄正廪.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文化根源解读[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4):157.
  [3]刘祯.“破盆”目连:祭祀与戏剧——贵州道真县目连戏的发现及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2):14.
  收稿日期:2019-09-1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201810231023)暨哈尔滨师范大学“课程思政”项目文化人类学(KCSZ2019008);黑龙江省教改项目“历史与文物保护专业大学生文化遗产调查实践教学研究”(SJGY2018025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解洪兴(1973-),男,山东汶上人,讲师,博士,从事历史及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王湘栗(1998-),女,贵州遵义人,本科生,从事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杨胡娟(1995-),女(仡佬族),贵州道真人,本科生,从事文物保护技术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98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