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再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再造
  摘 要:文章阐述了当前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的发展需求,分析了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的现状,指出了数据服务空间再造对高校智慧图书馆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12-0089-02
   从以纸质文献为主的传统图书馆到以信息数据为主的数字图书馆,图书馆一直在服务、内容、形式、空间等方面不断地挑战自我、突破瓶颈。南开大学柯平教授曾指出:“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是在不断提升的,有三个台阶:一是文献服务,二是信息服务,三是知识服务。这一路径反映了服务从依赖资源、技术与工具到越来越依赖图书馆人的智慧”[1]。随着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深入推进,传统图书馆的三项服务也拓展为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和智慧服务。随着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智慧图书馆实现了知识的无障碍共享。图书馆应以多维度、泛在化、人性化的数据服务空间建设,来延伸图书馆现有服务空间的固定性、服务渠道的单一性和服务内容的浅显性,从而达到“图书馆实体空间(物理场所)与虚拟空间(网络平台)双重建设”的目的[2],以满足用户全方位、多元化的需求。
  1 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的发展需求
  1.1 主观需求:高校智慧图书馆空间服务发展趋势
   高校智慧图书馆由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于2009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引申而来。目前,高校智慧图书馆在欧美图书馆界已经得到初步尝试,主要通过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强化用户对资源的二次加工融合和智能化服务环境为用户“营造一个和谐的知识生态环境,提供更高层次的智慧服务”[3]。但国内外大部分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空间服务主要集中在对现实空间的改造上,如: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将“可持续和绿色生态理念”运用到阅读空间的改善上,设计出“空中庭院”。在数字图书馆建立之后,传统图书馆空间服务就从环境改善、空间利用等拓展到打造数据服务空间、强化数据空间服务等方面。
  1.2 客观需求:人工智能对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影响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时代,许多学科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职能行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4]这种技术通过设定某一程序,就能够迅速地捕捉、识别输入系统中的关键词语,从而在海量信息数据中完成比对、筛选、分析、加工,比以往单纯的信息查找更加深入。
  2 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现状
  2.1 数据服务空间受限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高校的教育环境从单一的校园教育扩展到了线上教育。高校智慧图书馆较之传统图书馆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用户体验,如: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以打造“动静区域”“创客空间”“信息交流空间”来突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人性化理念。虽然这种方式从空间上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但实体服务依然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服务空间拓展有限的弊端,没有充分体现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的便捷、及时、开放等特性。
  2.2 辐射用户范围狭窄
   首先,受服务空间的限制,大多数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用户基本上为在校学生、专家学者(部分高校与一些政府单位达成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实体空间的固定性与虚拟空间的用户身份登录成为制约辐射用户范围的因素之一。其次,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数据来源主要建立在本馆原有文本的基础上,对数据的汇集局限于原有纸质文献和一些链接文献,数据内容更新缓慢、服务学科单一固定,不能感知用户对数据资源的需求。这些因素都不利于高校智慧图书馆扩大辐射用户范围。因此,图书馆要借助智能技术突破空间、时间、内容的壁垒,打造出适应用户多元需求的资源聚合空间。
  2.3 服务模式单一
   “完善图书馆服务是实现知识交流的重要途径。”[5]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模式沿袭了传统图书馆的到馆服务、线上服务和APP软件服务,这些服务模式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用户,扩大了受众范围,但是并没有拓展图书馆的生存空間,多数用户依然将图书馆定义为“资料储存库”而非“知识职能处理库”。这就需要图书馆进一步完善数据服务空间的深层次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互联网+”强化信息服务[6]。
  3 数据服务空间再造对高校智慧图书馆发展的促进作用
  3.1 强化了数据的关联交流
   “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用户更倾向于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地获取各类文献,图书馆的传统物理空间不再是读者获取文献的唯一场所。”而高校智慧图书馆可以让用户在任意地点和时间通过各种新兴设备和多种工具获取数据资源。数据服务空间的再造应强化以下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数据服务空间的深度,如华东师范大学在系统资源中向用户推送个性化服务,通过用户的阅读习惯、浏览记录分析其阅读倾向,深度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是联合国内外多家高校和企业智库拓展数据服务空间,通过分析不同学科、不同单位的数据关联需求实现用户与高校智慧图书馆之间的良性互动。
  3.2 拓展了服务的空间领域
   目前,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主要体现在实体图书馆的空间布局以及空间理念区分的转型升级上,旨在借助科学的阅读空间区域和人性化的划分理念提升用户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但这种实体空间会限制用户之间的知识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服务空间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数据服务空间打破了图书馆实体服务空间的局限性,借助网络开放、无限、包容的特性,实现了“在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下,空间不再呈现静止、封闭的特点,而是将各种要素流密集连接在不同空间尺度和共享型空间”[7]。将实体的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空间和虚拟的数据服务空间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多维空间转换、交流和融合,可以拓展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空间服务领域,增加图书馆服务项目。   4 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再造路径
  4.1 构建支持异构系统互联互通的信息互通平台
   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新才在2017年的中国图书馆发展论坛上曾经指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终极目标是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可以智慧化地完成,无须人工干预,达到智慧的状态。”[8]目前,我国已经有多家图书馆借助人工智能的方式实现了智能管理。在大数据和云计算广泛应用的今天,为了满足高校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各类应用系统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打造出一个支持异构系统互联互通的信息互通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图书馆应利用日渐成熟的技术理顺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统一标准、整合资源,通过不同信息系统获取的数据主动地感知用户需求,从而改善用户的服务体验。
  4.2 构建横纵互补的数据空间模型
   受版权保护、规划滞后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数据服务主要集中在资源的获取、整合、维护和发布等方面,数据服务的内容较为固定,且大多集中在学科数据方面,辐射用户多为高校学生、专家学者等。在发展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的过程中,图书馆不仅要重视对数据服务内容的充实,还要强化数据服务空间的横向、纵向双重拓展,以实现资源的相互流通:横向上要与国内外其他图书馆建立资源互助平台,打破阅读限制,让用户轻点阅读链接就可跳转到多家高校智慧图书馆;纵向上要重视对数据服务空间的智能化管理,在服务形式上更加重视用户的个性化要求,打造泛在化阅读空间、智能化自学空间等。
  4.3 促进数据服务空间的转型升级
   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的转型升级不仅体现在升级数据的存储量、含金量方面,还体现在服务空间的更新再造方面。首先,满足用户个性化的用户体验。信息时代,信息的高效性、自主性、复合型、智能化成为用户的共性需求,而高校智慧图书馆要在满足用户共性需求的基础上,以智能化的信息服务精准定位用户核心需求,为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资源内容。其次,进行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图书馆应利用资源互助平台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和挖掘,在此基础上为其推送个性化的信息资源。
  5 结语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主要体现在“对场所价值和服务价值的利用上,这也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方向”。数据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职能之一,数据的汇集、筛选、输出、二次加工都极大地影响着用户的体验。在智能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只有重视数据服务空间的再造,才能发挥图书馆在数据存储、信息交流和知识服务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周玲元,王雪,梁路,等.基于用户感知的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8(13):45-54.
  [2] 李佩蓉,解解,崔旭,等.人工智能在高校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与发展: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及其算法实现[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7):27-30.
  [3] 王正兴.图书馆空间创新趋势:走向智力开发空间[J].新世纪图书馆,2018(6):46-50.
  [4] 单轸,邵波.图书馆智慧空间:内涵、要素、价值[J].图书馆学研究,2018(11):2-8.
  [5] 王颖纯,董雪敏,刘燕权.基于知识挖掘的图书馆智慧推荐服务模式[J].图书馆学研究,2018(9):37-43.
  [6] 曾子明,宋扬扬.面向读者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嵌入式知识服务探析[J].图书馆,2017(3):84-89,100.
  [7] 劉宝瑞,马院利.基于智慧理念的高校智慧图书馆空间样貌探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11):26-29.
  [8] 徐以斌.试论高校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智慧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6):194-197.
  (编校:周雪芹)
  收稿日期:2019-11-15
  作者简介:朱继朋(1982—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074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