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但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不断探索和改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让教育成果更加卓然。论文首先简述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了优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策略。
  【Abstract】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s training, which requir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onstantly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so as to make the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more significant. Firstly,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problems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optimize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關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11-0094-02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借助于国家发展的强劲态势,高职院校学生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以外,创新创业能力也成为衡量高职学生素质高低的新的风向标。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还能避免学生遇到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符合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也能为社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院校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意识
  在当前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创新创业意识,无法将创新创业的优势展现出来,会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1]。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引入了创新创业教学,但是整体的扶持力度不够,只是让教师简单讲授创新创业知识,学生只能在教师的讲解中知道创新创业的概念,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整个创新创业教学流于形式。
  2.2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实效性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认为进行创新创业教学就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创办企业,相当于把创新创业等同于专利教育和致富教育,让整个教学过程都带上了功利性。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把创新创业教学当作第二课程教学内容,并没有将知识的讲解和创新创业实际相结合,这就会导致教学理念不具有实效性,甚至和当前的创新创业实际情况脱节,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3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较晚,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将基础课程和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甚至有些高职院校会将创新创业作为选修内容,学生只需要达到相应的学分就可以完成这门课程的修习,而且整个课堂教学也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和表达自身想法的机会,学生无法真正将创新创业思维落到实处,如果在踏入社会时遇到和创新创业有关的问题,学生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也不利于学生融入社会的发展潮流中。
  2.4 负责创新创业教学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高职院校中负责创新创业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事创新创业教学的教师不足,创新创业被大部分高职院校划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中,而且讲授这个课程的教师大多都是年轻的辅导员,其本身就没有创新创业的专业指导教学经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就无法获得提升;另一方面,就算引入一些具有创新创业教学经验的教师,其也会主要讲解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没有实际案例辅助教学,学生的综合创新创业能力就无法获得有效提升。   2.5 缺乏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护措施
  创新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时并没有形成“高校—企业—政府”的联动机制[2]。同时,在当前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工作时,会存在高职院校的投入力度不够、教育氛围不足的问题,就算建立起“工学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是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培养,学生可能无法根据教师的指导解决问题,这会降低整个创新创业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 优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策略
  3.1 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教师可以分阶段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第一年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创新创业观念,讲解“创业基础”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创新创业的概念,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应用到今后的学习中。第二年主要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通过实践实训加强动手能力;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思维训练法”课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通过“传帮带”让高年级帮助低年级做发明、做项目,提高学生的基础创新创业能力。第三年就是实践阶段,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发明杯、中国“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前往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实习,从实践中巩固和复习之前学过的创业创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3.2 坚持“四层递进,双创贯穿”实践体系
  “四层递进”主要指四个层次的专业实践环节,分别是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四方面,每个专业实践环节都可以参加不同的实训项目,并且需要确保课时不能低于总课时的50%[3]。
  首先,这四方面的实训场地各不相同,学生可以现在实训实验室开展基础技能实训,这主要是帮助学生打好创新创业的基础;
  其次,在实训基地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可以通过专业设备来加深对创新创业知识的理解;
  再次,进行综合技能训练时,要让学生到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模拟演练,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及时指出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强化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最后,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就相当于是到正规的工作岗位上工作,突出每个阶段的实践意义,让学生能在实践中获得发展。
  3.3 引入信息化技术优化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网络空间建设,改变传统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三位一体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即时教学,学生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出问题,在师生的沟通和交流中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学习氛围。教师还可以在网络空间放一些和创新创业有关的视频,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观看,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能在实践课中落实学过的知识,提高创新创业教学的效率。
  3.4 构建“一园五区”的创新创业园
  所谓“一园五区”包括电子商务、创意设计、科技创新、商业服务和综合类五大创新创业大区和创业广场[4]。电子商务主要包括外贸公司和阿里巴巴内外贸易项目;创意设计主要是艺术类专业的创新创业场所,包括服装、动漫、室内装潢等多种项目的设计;科技创新则是对当前科技运作方式的创新,优化各种运行模式,能快速大规模进行生产经营;商业服务就是對传统商业模式的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综合类的涉及范围比较广,但同时也有很强的针对性,需要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最终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块进行培训,达到创新创业的最终目标。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还要从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坚持“四层递进,双创贯穿”实践体系、引入信息化技术优化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一园五区”的创新创业园这四方面入手,让学生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素质,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瑞.创新创业教学融入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7):168-169.
  【2】王晓辉.“双创”视角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美术大观,2018,366(6):132-133.
  【3】涂颖清.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再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4(4):86-89.
  【4】李觉.“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09):281+2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17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