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柳州市柳江区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改革开放以来柳江区农村产业在纵向、横向上的变化
  纵向上(全国)的变化。全国经济结构变化表现于1978年国家允许开办“个体企业”,说明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已出现突破。1985年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从实践上确定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意味着农村经济向社会化发展。
  横向上(柳江区)的变化。在1999年地方工业因素推动下,柳江区农村产業结构发生改变;在2002年,柳江由农业主导转成工业主导,尽管农业产业主导地位退让工业,但农业特色依然明显;现阶段柳江区农村产业结构特点概括为“破”“稳”“特”。“破”即打破原有经济思维模式和认知概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稳”是维持农业发展基础上农村产业稳步推进;“特”指因地制宜构建农村产业转型,提升产品特色。
  二、柳江区农村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产业内部结构不断重组,经济效益总量增长显著。根据产业转型需要和国家惠农政策的调整,柳江区的农、林、牧、渔的比例在产业内部调整中不断重组。这其中比重有降有升,整体呈现稳定性、持续性特点。农业在第一产业内部所占的比重发生变化,2016年柳江区第一产业增加39.54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28.29亿元,它仍占绝对优势;畜牧业通过饲养方式的转变、畜养品种的升级和畜养环境的改良,它在产业内部的比重有所提高,成为拉动农业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在2016年增值7.7亿元;林业拉大增长速度稍有提高,在2016年柳江林业增加值1.87亿元,增加了12.4%,与其他三项产业增长值比较,林业增长指数变化突出;渔业发展处于平稳状态。
  2.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发展蓬勃。随着改革开放推进市场经济运用到我国经济模式中,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国家明确了市场经济不是与政治制度一对一的配对,而是一种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一种经济形式。在这样的国家背景环境下,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据统计,2018年柳江区家庭农场共登记注册了76家,登记注册58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业405家,养殖业119家,农机39家;林业16家;其它9家。58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正常运行,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服务范围涵盖全区多数乡镇,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等领域。
  3.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水平稳定。第一,产业主体意识感增强,主体导向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者关注点变化成农作物价格、销路和增收量等,市场经验驱使他们更关注效益、利润最大化,他们将产品意识转化成商品意识,把农产品融入到商品交换中去,掌握价格杠杆作用以增加收益。第二,农业内部主产业结构比例稳定,发展成效明显。粮食种植保护50%以上的面积种植,处于稳定;蔬菜生产面积和总量持续增长;水果生产任务超标完成,快速增长。
  4.特色产业主导优势扩大,助推高质量农业产业发展。其一,特色农业,成为地区化特色标志。比如鲁比葡萄,三都香葱生产基地,均体现采用支柱产品、主导产品来扩大对特色农业探索。其二,采用双季技术提高收益。从1997年始柳江种植业逐渐采用双季种植技术,例如,百朋镇双季藕是全国双季莲藕种植的最大基地,约6万亩;成团镇双季葡萄种植,约3.6万亩。其三,打造生态链条最大化利益。自然环境有优势的乡镇,可充分利用优势开发生态农业和无公害产品,在商品安全等级和质量打造特色。通过延伸生态链条,大力推广“等高效生态农业链条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其四,提质升级农业示范区。已有的示范区升级质量,抓好增速增质建设,包括有荷塘月色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葱满幸福香葱产业(核心)示范等。
  三、促进柳江区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几点对策
  1.处理好优先发展农业与新农村转型的关系。二者是总体指导与具体实施的关系,2019年中央一号文提出坚定不移优先发展农业,积极推动农村新开局。优先发展农业的战略布局已开展一段时间,与此同时新农村产业结构也面临着新一轮改革。发展新农村转型着重凸显平稳特的农村产业结构特点,突出在稳定持续与创新转型间找融通点是关键,避免在过度盲目转型中忽略产业发展。
  2.处理好发展需求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关系。近些年柳江。粮食产量保持小幅度增长1%左右,甘蔗产量出现大幅度下滑,水果产量连年增长,特别是在2017年增长值达到10.4%。从数据变化中可知,传统农业维持着稳定需求平稳发展,调整种植业本身内部结构的同时要合理大力发展林、牧、渔业等产业;另一方面表明需求类产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有所调整,调整变化的过程直接影响着农村生产业种植量的选择和产量比例变化。
  3.正确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市场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处于导向性的作用,主导产品的研发,土地、人力、科技等要素的有效融合。但是,市场固有的利益性和盲目性容易影响经济发展方向,要克服市场天生的这些弱点需要政府的引导。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有引导社会资源和权力效力的作用,通过它合理有度的引导和综合运用,能在一定范围内克服市场的局限性。
  4.关注点在于调整剩余劳动力的重新分配问题。劳动力是农。村产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村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改革开放把机械化和现代化带到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战到城市、搬迁到城镇或者成为四季奔走的候鸟农民工。当农村发展需要年青劳动力时,已经进入城市城镇打工的劳动力无法满足需要,农村劳动力出现缺失,劳动力的重新分配问题赫然显现。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以及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推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新分配速度加快,它的配备额度和规划人数比例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柳江近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37万人,仅在2015年底柳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3743人;过去五年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口达50000以上。柳江区劳动力的重新分配从总体上看是适度的,但从长远上看则缺乏持续性和扩张活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5.处理好土地要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土地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最根本的生产资料。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和土地资源的产出力提升,有利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柳江区旱地利用是61%,水田是38%,分块、分区利用土地调整,按照土地利用方向、土地利用政策的原则,达到土地资源整体性、系统性和优化效益性的目标。有效使用土地,发展土地经济,做到土地利用与经济效益、生态发展同步,发挥土地、经济、生态三者共生共荣,互促互进的作用。
  6.依托生产经营模式变化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改革。农村经营方式变化过程是从传统小农生产发展到农业专业户模式,再到经济联合体模式。这些变化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同时带动产量扩产,推动产业化发展。另外,农村商品流通方式改革极大的加速农产品销路,“供”“产”“销”一体化模式逐渐形成。当生产经营模式变化后,借助第二产业的转化和第三产业的吸收,融合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农村制造业的推进。2019年在优先发展农业的战略部署下,关键在于做好农村产业生产模式的改革,以具体经营实施方式的变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经济效益。
  7.关键一着在于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具有引领、增产、增效益的作用,柳江区在2018年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村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相对往年增强明显。据柳江农业局统计,2018年柳江区在粮食、蔬菜、水果、畜牧等产业上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龙头企业资产总额36500万元,销售收入24680万元,利润3420万元,带动本地农户数13178户。从数据中可以分析到,龙头企业本身的优势带来的效益明显。
  8.城乡一体化模式推动农村最优利益联结。在城乡一体化推动下,柳江通过扩大产业容量,加深城乡协作合作力度,提升农村产业混动力和新能源利用率,实现现代化与生态紧密结合。特别是农村乡镇企业推动和新能源要素的加入,给正处于慢速增长农业注入新要素和新活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288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