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身体动作的溯源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武術与舞蹈的起源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鉴体育人类学跨文化比较法,运用跨文化比较动作分析法、观察法、田野调查法等,探寻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典型动作与武术套路规范动作的历史渊源,从而探索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发展的当代路径。以兼具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特点与武术套路动作的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对通过录像和照片采集的武术套路规范动作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花鼓灯的典型动作进行跨文化双向比较,从动作形态、演练礼仪及规则、传承方式、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动作名称、动作形态、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趋同,武术套路的部分动作形态、演练礼仪与规则、传承方式等与安徽花鼓灯也趋同。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具有“舞中有武”“武中存舞”的身体动作的双向互证融合关系,这也再次佐证了“武舞同源”的观点。最后提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武术套路;安徽花鼓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舞武同源
  中图分类号:G 852          学科代码:04030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Wushu and da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a hot spot in the study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By referring to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in sports anthropology, and using the methods of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movement analysis, observation, field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al Chinese Han folk dance and Wushu routine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explores the contemporary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 and dance. Taking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Anhui Flower Drum Lantern, which has bo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Han folk dance and the elements of Wushu routine movem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makes a cross-cultural and two-way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tandard movements of Wushu routine collected through photography and those of Anhui Flower Drum Lantern. Through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movement forms, practice etiquette and rules, inheritance mode,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the inheritance of social values, it is found that some movement names, movement forms, movement track,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social values of the inheritors in Anhui Flower Drum Lantern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Wushu routine, and some movement forms, practice etiquette and rules and inheritance mode of Anhui Flower Drum Lantern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Wushu routine.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Chinese Han folk dance and Wushu routine have a two-way mutual 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of Wushu in dance and Wushu in Wushu, which also proves the historical conclusion of Wushu homology in academic circles.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way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Han folk dance and Wushu routine.
  Keywords:han folk dance; wushu routine; anhui flower drum lantern;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ushu and dance homology   武术与舞蹈的起源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已有许多学者运用逻辑分析法等对武术与舞蹈的渊源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颇多,但其中实证研究较少。本文试图从人类学视角,以身体动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对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规范动作进行比较,运用体育人类学双向论证的跨文化比较动作分析法对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展开研究,以厘清二者之间的渊源关系,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存在的历史渊源提供学理上的支撑。同时,为当代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的相互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笔者认为须以一种既能体现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又蕴含武术套路动作的身体动作作为研究对象,是分析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之间渊源关系的关键。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安徽花鼓灯作为研究对象。
  1   以安徽花鼓灯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依据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是在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与特定社会背景下,以娱乐为初衷,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舞蹈。为了全面概括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种类,甄选其中既具有代表性又符合论证武术套路动作与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历史渊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避免以偏概全,课题组对1985年以来中国汉族民间舞蹈遗存种类进行了归纳与总结[1](见表1)。对当前遗存的1 000多种中国汉族民间舞蹈进行初步分类后,课题组在充分借鉴体育人类学跨文化比较法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特点,确定了5个筛选条件,并逐一进行比对筛选[2-3]。1)必须符合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特点,包括舞蹈形式多样化等;2)必须含有武术套路动作并具有武术文化意蕴;3)尽可能使用鼓、手巾、伞、扇等舞蹈器械;4)起源时间尽可能地接近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产生时期;5)必须是保持原生态传承的中国汉族民间舞蹈。通过与筛选条件比对及分层比较,本研究选取了安徽花鼓灯作为分析对象。
  安徽花鼓灯是以舞蹈为主,辅以民歌、锣和鼓等乐器,用以展现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的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主要角色包括:鼓架子、兰花、伞把子;主要使用的舞蹈器械包括:女性角色——兰花在起舞时使用的手巾和扇子,男性角色——鼓架子使用的伞、锣和鼓。安徽花鼓灯是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中国汉族民间舞蹈。
  从安徽花鼓灯的起源与传承地而言,在安徽花鼓灯传承较好的安徽蚌埠、阜阳、亳州市境内均出土了多座汉墓[4],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的《建鼓舞》与安徽花鼓灯兰花独舞时在鼓上起舞的动作相类似,1人立鼓上翩翩起舞,2人相对站立击鼓见图1和图2(课题组拍摄于中国花鼓灯第一村传习所)。同时,安徽花鼓灯中的骑马蹲裆式、弓箭步等舞蹈动作也与“汉代百戏图”中的舞蹈动作相一致,其具有的即兴表演、滑稽表演等特点也与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百戏”串演的表演形式与特点相一致,且和武术套路中的一些动作相类似。可见,安徽花鼓灯具有与中国汉代民间舞蹈传承的地域一致性。据凤台县志记载,安徽花鼓灯传承繁荣于宋朝[5]。虽然经过朝代更迭,各种舞蹈融合互鉴,但至今安徽花鼓灯依然较好地保留了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诸多特点。
  2   身体动作的跨文化双向比较
  为了探寻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的历史渊源,采用体育人类学身体动作符号比较研究的重要方法——跨文化比较动作分析法,进行动作双向比较论证,阐释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正向为:甄选出安徽花鼓灯的典型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进行一致性比对;反向为:甄选出武术套路典型动作与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动作进行比对[7-8]。安徽花鼓灯舞蹈中的主要角色可分为鼓架子、兰花、伞把子。表演形式主要为群舞、集体大花场、2人或3人的小花场、上盘鼓、中盘鼓及地盘鼓。笔者通过与传承人一起参与安徽花鼓灯表演,并查阅了《中国民族民间舞集成·安徽卷》中的安徽花鼓灯部分[9],结合由安徽花鼓灯原生态传承人辨别的安徽花鼓灯中类似武术套路动作的典型动作,课题组成员对从安徽花鼓灯动作中筛选出的类似武术套路动作的舞蹈动作进行了编号,最终发现安徽花鼓灯舞蹈中的女性角色——兰花在群舞、大花场与小花场中所包含的类似武术套路动作的舞蹈动作较少,而类似武术套路动作的安徽花鼓灯舞蹈动作主要集中在男性角色——鼓架子与伞把子在群舞、大花场、小花场及盘鼓表演中的组合动作中。
  为了从整体性上把握安徽花鼓灯的舞蹈内容与表现形式,笔者对安徽花鼓灯男性角色——鼓架子在群舞、大花场、小花场与盘鼓中的表演进行了动态研究。为了准确选出安徽花鼓灯中包含的武术套路动作和蕴涵武术文化内涵的动作,使用双机位摄像记录法对冯派原生态传承的安徽花鼓灯经典剧目拍摄了录像,这些剧目包括:花鼓灯群舞《淮河边的鼓架子》,大花场《丰收乐》《淮河人的婚礼》,小花场《抢板凳》《抢手绢》,伞把子群舞《小五伞》。课题组与安徽花鼓灯传承人通过回放以上剧目的录像共初选出30个与武术套路动作类似的动作。为了确保选出的安徽花鼓灯舞蹈动作具有代表性,又选择了“凤台原生态安徽花鼓灯的鼓架子群舞”及“颍上原生态安徽花鼓灯”发源地的代表性同类剧目进行了参与式观察和动作分析。凤台原生态安徽花鼓灯具有“花鼓灯3大流派之一”之称。本次参与式观察和动作分析的凤台原生态安徽花鼓灯剧目包括:鼓架子群舞剧目《瞧这帮鼓架子》、大花场剧目《欢腾的鼓乡》、小花场剧目《抢板凳》《小花场》。在初选出的30个类似武术套路动作的安徽花鼓灯舞蹈动作基础上,从凤台原生态安徽花鼓灯和颍上原生态安徽花鼓灯动作中又筛选出与武术套路动作具有共性,出现频率较高,并且具有武术文化内涵与代表性的动作,再次与武术套路动作进行深入对比。最后,课题组与FKM及冯氏安徽花鼓灯班子核心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对安徽花鼓灯动作形态、安徽花鼓灯动作文化内涵与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选出10个具有代表性的安徽花鼓灯动作进行拍照和编号。武术套路筛选动作由曾荣获2017年第29届世界大学生運动会武术项目太极拳冠军,2004—2017年全国各类武术锦标赛单项冠军,武英级运动员KFH进行示范。由KFH对与筛选出的安徽花鼓灯鼓架子的典型动作相似的武术套路规范动作进行展示,并采用双机位对其进行录像拍摄。笔者在观看安徽花鼓灯录像与代表性动作照片的基础上,理清了筛选的武术套路动作的名称、所属拳种、所用器械后,与筛选的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规范的典型动作(以下简称“安徽花鼓灯典型动作”)进行对比分析。   2.1  “舞中寻武”的身体动作跨文化诠释
  有“花鼓灯第一村”美誉的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冯嘴子村是原生态安徽花鼓灯的发源地,冯派安徽花鼓灯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FGP就出生在此地。其享有“花鼓灯活化石”等称号,冯派安徽花鼓灯可谓是安徽花鼓灯原生态传承的代表。为了选取安徽花鼓灯舞蹈中的典型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进行对比,笔者邀请了现安徽花鼓灯艺术团核心成员仅有的3对夫妻共同展示原生态安徽花鼓灯剧目并拍摄录像,同時展开参与式观察,并采用了PRA(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2]。
  通过深度访谈得知,第六代冯派安徽花鼓灯传承人FKM生于安徽花鼓灯世家,与冯派安徽花鼓灯核心成员始终秉承安徽花鼓灯融合传承模式与机制,坚持了原生态相沿、动作形态相袭、民俗文化相传、记忆相续的传承方式[10]。无论从安徽花鼓灯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还是传承方式与传承理念,冯派安徽花鼓灯传承人FKM与其核心成员都原生态传承了安徽花鼓灯的特点。这是笔者分析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的历史渊源关系具有可信度和科学性的依据。
  如图3所示,对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典型动作与武术套路规范动作比对,可以从动作形态上明确断定安徽花鼓灯的鼓架子典型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之间具有一定的趋同性。课题组将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还原于文化生态中,从文化结构的3个方面对二者动作的历史渊源进行比较与分析。
  2.1.1  物态文化层: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所用部分器物与部分身体动作形态大同小异
  筛选出的安徽花鼓灯典型动作与筛选出的武术套路动作不仅在动作形态上相似,而且在动作名称、服装款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相似度。在从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筛选出的动作中,有一部分动作的命名是以飞鸟动作的形象化命名。例如:安徽花鼓灯中的“喜鹊登枝”动作与武术套路中的“燕式平衡”动作(如图3(e)所示)。从服装款式与使用器械上来看,二者也大致相似。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的服装用料均以中国丝绸为佳,安徽花鼓灯中的鼓架子的服装用色多以黄色、红色为主。虽然武术套路的服装颜色相对多种,但由于武术套路与安徽花鼓灯存在于相同的文化生态中,对服装颜色的文化内涵的诠释上具有较高的认同度。从使用器械上来看,安徽花鼓灯中的女性角色——兰花主要用的器械是手巾、扇子,男性角色主要用的器械是伞;而武术套路使用的器械较多,二者所用器械虽不同,但安徽花鼓灯的男性角色——鼓架子的甩伞动作与武术套路中的转身崩剑动作具有一致性,如图3(d)所示;安徽花鼓灯的甩鞭式动作与武术套路的牧羊鞭的甩鞭动作一致,如图3(b)所示;安徽花鼓灯的抽刀式动作与武术套路中刀术的抽刀式动作具有一致性,如图3(c)所示。
  2.1.2  社会文化层: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的演练规则、演练礼仪与传承方式如出一辙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创造出来的规则体系,例如村规民约等[11]。在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和武术产生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一些节庆仪式成为武舞呈现的载体,并逐渐成为村规民约,具有了舞武融合发展的条件。首先,安徽花鼓灯的“抵灯”与武术的“打擂台”规则趋同,安徽花鼓灯的抵灯与武术打擂台的切磋都是以“点到为止”为规则。其次,安徽花鼓灯的表演礼仪与武术套路的竞赛礼仪也呈现出趋同性。例如,安徽花鼓灯的角色在表演前要行拱手礼。武术套路演练前须行抱拳礼。最后,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传承上也有共性。例如,封建社会时期,“传男不传女”是安徽花鼓灯传承遵守的规则[12],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徒传授。武术套路的传承方式与安徽花鼓灯类似,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武术套路也存在“传男不传女”的规则,传承方式也是师徒传承。
  2.1.3  精神文化层: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的审美观及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相差无几
  首先,身体动作韵律的呈现是安徽花鼓灯和武术套路审美取向的体现,安徽花鼓灯和武术套路都形成了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统一的审美意趣。安徽花鼓灯中男性角色——鼓架子舞蹈动作的刚猛与女性角色——兰花的舞蹈动作的柔美是对阳刚与柔美的和谐完美展示。武术套路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演练中的虚与实、动与静、快与慢不仅是对身体动作审美意趣的诠释,也是对《易经》中五行、八卦的解读。安徽花鼓灯因地理、历史渊源,受楚、越文化的影响,“倾拧”动作的审美特征在安徽花鼓灯动作和武术套路动作中有比较形象的体现。例如:甩伞、转身崩剑、小懈式、并步对拳(如图3(d)、(f)所示)。安徽花鼓灯的动作要与锣鼓点的轻重缓急协调一致。武术套路演练中的动作也要有韵律。由此可见,武术套路动作与安徽花鼓灯动作的刚柔和谐审美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的一些传承人在社会价值观方面也体现出了一致性。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武术人与花鼓灯艺人在竞赛与救国中都曾体现出了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与舍身救国的爱国情怀。而且曾有一部分习武者加入了安徽花鼓灯的队伍[13],可以说这些安徽花鼓灯艺人与习武者在精神层面形成了互认,这也体现出了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传承人方面的历史渊源。再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些安徽花鼓灯艺人与武术传承人曾一起参加抗日队伍英勇牺牲[14]。综上可见,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精神层面也存在渊源关系。
  2.2  “武中寻舞”的身体动作跨文化诠释
  通过“舞中寻武”已经从安徽花鼓灯典型动作中发现了武术套路动作的痕迹,并通过筛选出的安徽花鼓灯中带有武术套路动作形态与文化意蕴的典型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规范动作进行了跨文化比较,正向论证了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的动作的相关性。为了更科学地论证二者之间的历史渊源,课题组试图从反向“武中寻舞”揭示中国原生态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之间的关联。即由武英级运动员示范武术套路规范动作组合,根据与武术套路动作形态的相似度与动作蕴含的文化内涵分析辨识出安徽花鼓灯中的趋同动作。从而反向探讨武术套路动作与安徽花鼓灯动作的历史渊源。   武术套路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中华武术在中国社会发展变迁中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化和蜕变,研究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与武术套路之间的渊源关系,必须要从明清时期的武术拳种和现代武术来进行分析。为了科学地甄选与采集武术套路动作,课题组进一步对武术套路的本质属性与动作演练形式进行了综合分析。
  “武术”一词虽然经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技击”、汉代的“武艺”、清末民初的“武术”与“国技”、20世纪30年代的“国术”,到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回歸“武术”的演变历程,但武术套路的本质属性与“功、套、用”一体化传承模式却一直沿袭至今[15]。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而武术套路的主要演练形式为以功法、拳术、器械为主的单练、对练、集体演练。在充分考虑武术套路的本质属性、演练形式与规范动作的全面性、多元性和安徽花鼓灯典型动作特点的基础上,笔者邀请世界武术冠军KFH对武术功法、基本功、难度动作,以武术套路单练形式的拳术、刀术,对练形式的徒手对练组合进行了规范动作展示,并对其采用双机位摄像。课题组与KFH通过回放录像反复分析武术套路组合中的动作,最终挑选出武术套路传统武术动作中的功力举鼎,少林拳、长拳中的扑步拍地,基本功中的里合腿,基本功中的仰身平衡和腾空飞脚,徒手对练中的前扫腿与侧手翻、正蹬与后翻,刀术动作中的缠头刀、持刀前滚翻,以及鹰爪拳中的晨鹰展翅,共10个具有代表性的武术套路动作(如图4所示)。
  安徽花鼓灯传承人FKM根据武术套路组合动作的录像与单个动作的照片,从原生态安徽花鼓灯经典剧目中提炼出与武术套路动作形态与动作轨迹类似的安徽花鼓灯典型动作。最终从安徽花鼓灯的鼓架子群舞中选出象形仿生的雄鹰展翅、小花场中鼓架子的狮子大甩衣,盘鼓中为表现难度动作的扫堂旋扑虎、兔子蹬鹰,大、小花场中伞把子为调节气氛引场而做的前滚伞动作、骑马蹲裆式缠头伞岔伞动作,小花场中鼓架子为与兰花的柔美动作形成鲜明对比而表现阳刚之气的霸王举鼎、扑步拍地、里摆帘、二起脚,共10个典型动作与武术套路典型动作进行对比(如图4所示)。
  虽然安徽花鼓灯典型动作在劲力与动作幅度上与武术套路典型动作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二者的动作形态与动作轨迹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与一致性。例如:武术套路基本功的里合腿与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里摆帘、武术套路徒手对练中的前扫腿与侧手翻与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扫堂旋扑虎、武术套路刀术中的缠头刀动作与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骑马蹲裆式缠头伞岔伞动作,以上动作在动作轨迹上具有一致性,如图4(c)、(f)、(g)所示。从“武中寻舞”的反向对比可见,武术套路典型动作与安徽花鼓灯典型动作的活态融合演变的关联。除此之外,武术套路与安徽花鼓灯在表演程式与某些功能方面也具有相似性。从表演程式来看,武术套路和安徽花鼓灯在进场和退场时都行抱拳礼与拱手礼;从功能上来看,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都具有民俗性与娱乐性功能。
  武术套路动作要体现出刚柔并济的身体律动,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动作要体现出刚劲,并与兰花动作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达到刚柔并济的审美效果,两者在审美取向上具有一致性。从武术套路的仿生动作名称与仿生动作形态来看,武术套路象形拳中鹰爪拳的晨鹰展翅动作与安徽花鼓灯鼓架子群舞中的雄鹰展翅动作从动作名称到动作仿生都惟妙惟肖地体现了雄鹰的飞翔动作,如图4(j)所示。
  3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与武术套路身体动作融合的利弊辨析及启示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动作形态而言,还是从动作蕴含的意蕴而言,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都存在着互鉴的历史渊源。从历史学与文化学角度来看,二者的身体动作融合折射了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厘清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与武术套路在身体动作方面的历史渊源,对当代武术套路与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在身体动作方面的深度互鉴具有理论价值。
  3.1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之利
  古代“武舞”的形成使武术的技击功能转向了祭祀与娱乐,一方面使武术进入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了更多的功能;另一方面,在古代军事操练及作战前,以“武舞”来鼓舞战士的士气。在当代的武术套路中,对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的艺术化吸收,能增强武术套路动作的视觉美感,在武术套路动作中融入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中具有艺术性的优雅动作,能够使武术套路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而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对武术套路动作与竞技形式的借鉴,可在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中增加审美元素与文化元素,可使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形式多样化。
  3.2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之弊
  当代武术套路动作对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的艺术化吸收会弱化武术套路的技击性与文化独立性。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对武术套路动作的借鉴,一方面会影响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点线面一体的流畅性,另一方面对武术套路难度技击动作的吸收,会淡化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艺术性。
  3.3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的启示
  在对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辨析武术套路动作与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融合的利弊具有理论价值。武术套路动作与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的融合要在坚持各自本质属性的前提下进行动作的互鉴与创新。无论是竞技武术套路还是传统武术,应在武术套路的攻防技击本质属性基础上,借鉴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的表现形式,使武术套路动作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当代武术套路的发展要回归拳理评判模式,避免武术套路动作过度舞蹈化。而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对武术套路动作的艺术化融合与借鉴,要能充分体现武术套路动作的技击性与文化内涵,技击性的借鉴要在保留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舞蹈动作本质属性的前提下,根据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中的角色与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动作融合。中国汉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体现要根据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与武术套路动作蕴含的文化内涵,创设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剧目主题,以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的融合诠释中国故事。   4   结束语
  笔者认为,对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的溯源研究是一个具有理论价值的课题。本文分析的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代表性舞蹈——安徽花鼓灯中的典型动作的名称、动作形态、动作轨迹和审美取向与武术套路动作存在趨同性,武术套路演练礼仪、规则与传承模式与安徽花鼓灯相似。笔者认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存在历史渊源,两者存在“舞中有武”“武中存舞”的动作互鉴融合。本文对我国一些学者提出的“武舞同源”观点也是一个阶段性的佐证。对于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历史渊源的深入分析,有助于从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层面理清二者动作融合的历史源头,辨明二者动作融合的利弊,实现二者动作互鉴与融合的扬长避短。在保留武术套路动作的技击属性与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的艺术性前提下,根据不同的目的,对二者的技术动作进行适度的传承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
  参考文献:
  [1]  李松. 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总目舞蹈卷[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65.
  [2]  胡小明. 原生态身体文化的田野调查[J]. 体育学刊,2015,22(3):1.
  [3]  和春云,胡小明,葛锦润,等. 原始宗教仪式舞蹈与武术套路形成的双向实证研究[J]. 体育科学,2014,34(11):36.
  [4]  李湘. 安徽地区汉代墓葬研究[D]. 合肥:安徽大学,2010.
  [5]孟凡翠. 安徽花鼓灯的生命情调与情感表达[J]. 大舞台,2011(6):156.
  [6]  王克芬. 中国舞蹈发展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22.
  [7]  赵国炳,谭广鑫,向有明,等. 体育人类学的身体动作分析法[J]. 体育科学,2014,34(12):8.
  [8]  胡小明,张洁,王广进,等. 开拓体育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以探索身体运动对原始文化形成的作用为例[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2):1.
  [9]  吴晓邦.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M]. 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45-317.
  [10]  谢克林. 从花鼓灯的保护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体系的构建[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4):57.
  [11]  郑媛之,苗雨,闫晨. 影视人类学视域下的贵州苗族文化保护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26(3):11.
  [12]  陈俊,许振波. 花鼓灯当代民俗型传承的田野调查与思考[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2):83.
  [13]  冯国佩,刘明龙. 花鼓生涯五十春[M]. 蚌埠: 蚌埠市文化局,1985: 1-10.
  [14]  高锋,耿兴敏. 国家非遗花鼓灯中武术演进历程及当代启示[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8,34(5):93.
  [15]  王岗. 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600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