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老子思想与马克思哲学思想比较及当代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老子以“道”开始了中国思辨哲学史,他的《道德经》涵盖辩证法底蕴,与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是相同的。文章通过老子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比较,吸取中国哲学的源泉与马克思主义哲理,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老子思想;马克思哲学;比较;当代启示
  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是中国哲学史的开辟者。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老子的言行语录作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者无产阶级奋斗,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横跨东西方几千年的时代距离,通过老子的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比较,追求理论的溯本源出给当代社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启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春秋战国与工业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政局分裂。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种学术自由的现象“百家争鸣”。老子的道家理论思想在多种领域思想交流和碰撞中形成。工业革命兴起。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机器迅速增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快,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揭露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更描绘了未来发展的社会形态。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保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以老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来确立富有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完成“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道”为万物与唯物主义
  哲学研究第一要义是何为世界的本原,这是划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正如恩格斯所说:“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反作用意识。
  老子在《道德经》中,以“道”为核心贯穿全文,多次提到“道”,认为“道”作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客观存在的绝对之物。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地自然世界生成之前,先有了混沌之物,而这物其实就是“道”。他认为这个“道”不是寻常的一般道理,而是天地的原始、万物的根本。它在天地万物生长之前就有了。它永远不变地存在着,不停地在天地万物中间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亲,没有它就没有宇宙。它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意识,客观地存在着,所以叫作“自然无为”,没有目的、没有意识、自然而然的产生万物,“道”体现着自然本性和表现。对人类来说,“道”是人类活动的最高原则,人类共同遵循的规范。由此可见,老子认为“道”作为物质的形态,而非传统认为的“天”“神”它具有“唯物性”而非“唯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为第一性。老子的“道”在世界的本源问题上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哲学是相同的。“道”的另外一种含义是自然规律,指导人类活动的最高准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自然规律,它指人类社会,天地之间,人类社会都应该遵从自然规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原则,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遵守客观规律。这阐释了老子“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坚持物质是第一性属于唯物主义派别是相同的。但是,老子“道”思想是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即自发唯物主义。它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中寻求世界的本原。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机遇期,前景光明,挑战十分严峻,我们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大力发展,坚持“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方针,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在老子“道”的思想和马克思唯物论对比中:我们必须坚持物质是第一性,遵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福祸轮转与唯物辩证法
  老子《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在中国思想史影响深远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没有了“美”,就不会有“恶”,没有了“善”,就不会有“不善”,等属性是互相对立而相互依存的,事物无不向自己对立方面转化而去。老子观察了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情况,研究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功与失败、存在与灭亡、新与旧、福与祸等对立物的双方面的相互关系,发现事物内部所产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由于别的外来原因,而是因为事物自身就包含着它的反面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根本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认为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福、祸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这与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同样,没有斗争性也就没有同一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同一性与斗争性可以相互转化。福祸转化也就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结果。在这方面,老子的思想与马克思的思想相同的。   改革开放之后,根据国情与现实要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我国的战略安排,体现了坚持发展的辩证法,不同时间段规划国家综合实力的上升程度,用阶段的积累来达到长时间的质的变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注重“量”的积累,把握事物发展的“量”与“质”的关系。
  四、无为而治与共产主义
  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治理天下,按照“无为”的原则来做事情,那么天下也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老子在这句话中,并没有直接提到“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孔子提出来的。但是,“无为而治”是老子国家社会治理思想的中心内容。无为而治作为一种国家社会的管理或者国家不断的发展程度的思想,是建立在老子的“道”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老子言:“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让人民吃得甘美,穿得亮,有欢乐的习俗,住得安适。老子针对当时统治者剥削压迫严重,出于当时下层百姓的愿望,设想出一个无剥削无压迫的理想社会。老子描绘的这种状态的社会与马克主思想中的共产主义特征,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老子的道德哲学在政治理想和社会治理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主义”色彩。“无为而治”表達老子希望建立“凡是顺道而行,依道办事,不违背自然规律”,无压迫无剥削、人们生活怡然自得的和谐的“无为”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无压迫无剥削、按需分配的和谐社会。跨过时空的思想是相同的,同时表现了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
  总之,我们可以得出老子哲学在唯物性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通,但是老子的“道论”又上升到形而上学而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分开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我们明确认识老子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联系与区别。老子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泉,我们要充分吸收它的合理内核。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创造出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参考文献
  [1] 逢锦剧,陶得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4.
  [3]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190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