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认同心理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认同心理方面还存在一部分问题。高校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认同仍存在部分不足;高校学生还缺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他们还存在对于认同结果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等问题。而想要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依靠认同心理的作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学生的紧密联系,创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方式、营造社会环境,使高校学生提高认同心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认同心理;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一、认同心理的内涵与特征
  (一)认同心理的内涵
  从威廉配第到卡尔马克思,他们都一直想要去寻找一个可以将人和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认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确切理论。直到英国的法理学家杰里米边沁,接近了这个理论的目标,他认为:个人在追求自身最大幸福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利益,将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变成了和谐合作。这一理论的提出,就揭示了我们人要将自身与社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且还要用实际的行动来表达出来。
  而认同心理就是要将人和整个世界都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我们自身的意愿出发,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与外部世界构成一个有机的联系。这就要基于我们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和理解,要基于真实的思维,才能有可以表达我们意愿的行动的产生。要基于我们内在的善,并经过我们独有的思维来转化成包含我们意愿的行动,这也是一个实现美德过程。所有人的意愿和组织的价值在追求善的过程中汇集起来构成社会文化,再影响到个人,使得个人意念与社会文化价值也产生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环环相扣达到相互认同的境界,这就是认同心理的强大力量。
  (二)认同心理的特征
  认同心理理论的前提是承认整个世界是一体的,遵循万物一体的原则。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同宗同源的一个整体,人类不能作为独立的物种生产,也是要依托于其他物种的存在而存在。整体的认同意识使得我们更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使得我们的大脑更能清晰地记录生命的历程,清晰生命的意愿并获得生命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整体的认同意识使得身体、大脑和心灵互为一体。
  在认同心理原则的指引下,人类真实的强大其实是在于整体的,个体的综合发展是需要整体的依托而存在,且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即使是实现了个人的认同心理,也仍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和环境的保护。个人的认同心理启示并不仅仅只是个人的事情,当外部的环境出现问题时,我们也需要积极地参与组织和整个社会的认同心理。
  二、认同心理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间缺乏情感认同的心理
  情感认同的心理的形成是需要一个复杂的累积过程,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之间缺乏一定的情感上的认同心理。例如我国的高校中还是存在着在课堂前后的师生关系还不够密切的问题,有的老师上完课就立刻离开了教室,而多数学生们也因为与老师的师生地位差异,或羞怯、或抗拒、或尴尬等情绪,而从主观心理上产生与教育者的交流、沟通上的抵触情绪,从而使得部分师生之间不能积极地沟通交流,更不要说达到一种在情感上的认同心理。使得高校老师在课上课下不能与被教育者产生更多知识与师生情感上的共鸣,由于在情感上缺乏认同的心理,这样就不利于课堂上学生的专注力与理解力的提高。更甚者会让学生产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漠视和不理解,这就更提不上对其的兴趣了。
  (二)高校学生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应该是价值的导向,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避免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载体等形式,来阐述其内涵价值。高校大部分学生,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套话、空话,大多是从社会层面上来宏观的把控国家整体的政策与理论化的阐释,使得高校学生在价值上缺乏对其的认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缺乏对于高校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他们的个性发展的研究。从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论上来讲,人最基础的需要就是物质需求,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例如对于安全感的需求、对于爱与归属感的需求还要对于尊重的需求最后是对于自我的实现的需求。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在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日常学习的困境、心理压力的疏导、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安排等等,与高校学生切身需求相关的方面来展开。如果可以掌握并利用学生的真正需求,并从认同心理着手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授和发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需求,带着对于自我的认同去学校,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校学生存在对于认同的结果与行为上的不合一
  许多高校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个纯理论的研究学科,其实恰恰相反,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是非常注重理论与行为实际相合一的学科。荀子曾经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的意思是,对待任何事情,有所耳闻总比不闻不问好,有所见闻总比听说要好,真正有所明白道理总比有所见闻要好,而亲自实践总比只明白道理要好。可见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才能达到知行合一?这也是我们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的问题。宋代的思想家程颐就认为“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学生能真真正正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深刻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并付诸于实践之中,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来突出高校学生自己的主体性作用,自觉学习实践社会道德规范,从而真正形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心理,促进个体道德的具体形成。当然,个人的“知”和“行”都是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的,都不能脱离社会实践,所以要真正做到对于认同结果的“知”与“行”的有效合一,不仅要内化于心,还要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外化于行。
  三、认同心理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针对以上的几个问题,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继续坚持创新教育的理念,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心理。教育者应该从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了解在思想政治领域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困惑在哪个方面。同时具体的关注学生在生活学业上的困惑,对有问题与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这个沟通理解的基础上,拉近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师生情谊的健康发展。然后还要关注学生关于今后就业等实际方面的引导与规划,并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之有机结合,让高校的学生们真正的走出校园,走向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或领域中去,真正实现与未来规划相结合,让高校学生对于该门学科产生真正的情感与价值上的认同心理。
  (二)改善教育方式:突出高校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并强调个性教育
  传统的灌输教育已经不能真正满足当代教育了,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中,教育者应该打破仅仅是灌输教育的常规的授课方式,让高校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采取各种形式的授课方式,让高校学生也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积极地加入到课堂中牢。合理利用网络的时效性,实时了解更新知识库,把握并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在课上课下分享学生们可能感兴趣的信息资讯,让高校学生们产生一种认同的心理,并让他们活跃思维、畅所欲言。同时,还要针对高校学生的差异性,强调高校学生们的个性教育,激发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重视教育方式的针对性,要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特质,因材施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关注他的普遍性,还要密切关注他们的特殊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切实的关注不同群体高校学生的不同需要,例如对于非常优秀的大学生群体就采用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对于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就采用励志学习的方法等,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让学生们都能产生一种深厚的认同心理,让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授结果能真正有所改善。
  (三)营造良好环境:促进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良好认同心理环境的营造
  社会总是由于一定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组成的,每一个部分在整个社会的运行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三者的相互平衡构成了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认同心理的高级形式,也是整体意识的最终体现。有一个良好的认同心理环境,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想要構建一个良好的认同心理的社会环境,就必须从政治、文化这两方面着手。政治作为人类社会的调节机制,不得不扮演着仲裁者的角色,损有余而补不足,维持着社会的基本公平,良好的认知心理环境需要政治的牵头,让高校学生意识到他们是属于一个整体与系统之中的,可以通过政治的力量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促使认同心理的发展壮大。而文化则是人类发展的指引者,文化的指引作用是深沉又有力的,能够使认同心理在社会的大环境下也变得更有持续力与张力。以文化的熏陶与渲染来促进整个社会形成相应的认同心理的环境,有利于让高校学生能真正的做到“知”与“行”的有效合一。
  参考文献
  [1] 魏永军.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D].河海大学,2007.
  [2] 郭琪.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9).
  [3] 潘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心理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98).
  [4] 谢文.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现实困境与实现方式[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13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