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碎片化阅读环境下大学生阅读推广策略研究与经典图书深度导读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阅读推广;碎片化阅读;浅阅读;深阅读;高校图书馆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和手机的普及使人们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出现娱乐化和碎片化的倾向,进而形成浅阅读、浅思维的习惯。高校图书馆应正确地利用学生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以碎片化阅读的形式开展经典作品深度导读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海南医学院图书馆开展的“月读·阅读·悦读”经典图书深度导读活动已进行了多个主题的深入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4-0126-03
   随着社会信息传播模式在21世纪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快节奏、高效率的信息传递模式即将取代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在互联网“注意力经济”模式的推动下,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出现了各种针对用户碎片时间的媒体传播形式,碎片化阅读应运而生。各种信息媒体的运营者向大众推送包含大量娱乐化、快餐化的信息,目的是迎合用户娱乐消遣的心理,抢占用户的零碎时间,从中营取经济价值。因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变大,多数人日常阅读的内容正在向娱乐、休闲转变,使碎片化阅读行为被贴上了娱乐化、浅阅读、浅思维、商业化的标签。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者担心若碎片化阅读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特征,可能会对主流社会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导和传播产生阻碍作用。
  1 浅阅读、深阅读与碎片化阅读之辨析
  1.1 碎片化阅读与浅阅读
   传统的报刊媒体因新媒体的激烈竞争而不断将运营方式由线下向线上转换,纸质媒体正逐渐被数字媒体取代[1]。新媒体平台的经营者为了营利,使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抢占用户的碎片时间,制作各种迎合用户娱乐、猎奇心理的信息内容,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用户的阅读偏好,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使用户形成对碎片化信息的依赖心理,甚至花费大量时间阅读这些碎片化信息。长此以往,新媒体用户将长期在碎片时间里快速阅读各种经过包装和过滤的信息,不需要进行自主思考和判断,容易养成无目的阅读和无计划阅读的习惯,且阅读结束后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不成体系,即浅阅读行为。很多人理所应当地认为碎片时间的阅读应是轻松愉悦的,故把朋友圈、微博当作主要信息来源的无目的性地浅阅读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2]。浅阅读的便捷性和娱乐性使人们更愿意沉浸在以娱乐精神为主导的内容中,而那些篇幅较长、内容严肃的读物在碎片化阅读情境下遭遇冷遇。现代人浏览而不求甚解、阅读而迅速更新的现象,造成了浅阅读时代特有的问题[3]。
  1.2 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与深阅读之间的关系
   学界关于浅阅读与深阅读的争论由来已久,浅阅读“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的特点被认为是学习、研究的大忌,故我国的传统教育者明确反对浅阅读。学习者如长期进行浅阅读行为容易形成速成心理和浅思维模式,以寻求快速解决问题的现成办法,缺乏细思深究的动力,最终养成急功近利、肤浅急躁的思维习惯,不利于国民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4]。碎片化阅读是现代社会信息量激增、生活节奏加快前提下必然产生的文化现象,人们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一些即时消息和娱乐内容有助于缓解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且人在喧闹拥挤的环境中较难静下心来阅读内容严肃难懂的长篇著作,所以碎片化的阅读行为也有存在的合理性[5]。深阅读是读者以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为目的进行的阅读行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以主动参与的态度仔细体会作品的丰富内涵,主动进行思考,以获得认知能力的提升。因此,深阅读是具有一定严肃性的学习活动,与浅阅读相比,深阅读能使读者的精神更加充实,提高他们主动思考的能力。
  2 大学生碎片化阅读行为特点以及高校图书馆深度阅读引导研究
  2.1 大学生阅读行为模式研究
   为了深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偏好,笔者对海南医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阅读习惯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读者进行数字阅读的习惯及碎片时间阅读的内容偏好等。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仍然能够保证一定的深阅读时间,大部分被调查学生对传统经典、人文社科、自我管理内容的读物保有兴趣,且保持了阅读纸质图书的习惯,说明海南医学院的大部分在校生进行阅读的目的是提升自我修养和个人能力。习惯进行数字阅读的大学生使用的设备多为智能手机,微信是他们首选且最常用的手机软件,聊天和浏览朋友圈占用的时间最多,部分学生还会观看抖音小视频、娱乐八卦新闻等内容,说明海南医学院部分在校生的阅读习惯已开始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在调查过程中,笔者了解到海南医学院学生的阅读活动以强目的性阅读为主,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课业任务或习得专业技能,占用课余时间较多,且阅读效果非常明显。海南医学院大学生的其他阅读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升自身修养的阅读行为,阅读的读物多为人文社科类的作品,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个人性格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另一类是娱乐消遣性阅读行为,在校大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手拿智能手机阅读的学生,且阅读的内容多数是篇幅短、更新快、娱乐性强的碎片化信息,具有网络社交功能的信息阅读形式更适应当今社会生活快节奏的特点,大学生能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快速了解社会动态,排解学习压力。但若大学生长期保持这种快节奏的阅读行为,他们将养成碎片化阅读的习惯,难以长时间专注地阅读,不利于当代大学生提升学习自控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2.2 高校图书馆深度阅读引导策略研究
   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服务工作者和研究者早已认识到引导大学生进行深阅读以培养他们深度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面向大学生的阅读推广工作者也担负着传承社会文明、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使命[6]。错误的碎片化阅读推广会对经典阅读等推广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明确地区分阅读时间碎片化与阅读内容碎片化的差别,从而减少浅阅读、浅思维模式对大学生思考和辨别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正确阅读。高校图书馆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从大学生行为特征、心理需求等方面入手,了解他们的阅读习惯,将社交网络、自媒体信息平台与经典图书导读、阅读推广工作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深度阅读习惯。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为高校图书馆引导学生养成深度阅读习惯和提高深度思考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机遇,也为拓展和延伸高校阅读推广工作提供了创新的契机[7]。在碎片化阅读推广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注意阅读推广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不能在碎片化阅读环境中生搬硬套传统的阅读推广服务模式,阅读指导馆员应熟悉并精炼导读内容,以适合碎片时间阅读的形式將书中需要重点了解和思考的内容向学生推送,既符合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又激发了他们阅读原著的热情[8]。   3 基于碎片化阅读方式的深度导读实践
   海南医学院图书馆2018年至2019年开展了“月读·阅读·悦读”经典名著阅读推广与深度导读活动,分别开展了“中国古诗词鉴赏”“《小王子》深度导读”“泰戈尔《新月集》鉴赏”“《局外人》深度导读”等推广和导读活动。“月读·阅读·悦读”活动根据当前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特点,充分利用移动终端阅读的便捷性和碎片时间阅读的灵活性进行经典圖书导读,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针对医学生课业繁重、课余时间较少的特点,海南医学院图书馆的导读推广活动和读者交流活动均采取线上进行的方式,阅读指导馆员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读者发布活动信息并推送推荐书目,之后编辑出内容简洁精炼的阅读材料,并通过社交软件向读者推送。阅读材料根据图书的内容和阅读指导计划撰写,篇幅简短、重点突出、语言生动,符合碎片化阅读的特征,能够吸引大学生读者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和交流活动。相关调查显示,参与过“月读·阅读·悦读”活动的读者能够适应该阅读形式,激发了他们对所推荐图书的阅读热情,进而对原著进行深入阅读,并在交流活动中积极交流阅读心得,达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部分读者甚至在完成阅读活动后提交了见解深刻的阅读心得,海南医学院图书馆将其中的优秀作品通过线上公众平台推送给其他读者,扩大了阅读活动的影响力。
  4 结语
   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将与传统的阅读方式长期并存,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虽然可能会给大学生读者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若将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与创新的图书导读工作相结合,使高校阅读推广活动更适合大学生读者的阅读习惯,将为高校图书馆的阅读导读服务开拓出新的工作思路。海南医学院图书馆通过持续开展“月读·阅读·悦读”活动,以线上和线下的形式举办经典图书的阅读导读活动,针对大学生读者开展碎片化阅读与深度阅读指导相结合的深度导读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金铸.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现状看阅读媒介变化之趋向[J].晋图学刊,2018(6):30-35.
  [2] 尹鹤.大学生的新媒体浅阅读现象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12):29-30.
  [3] 刘志杰.消费主义视角下“浅阅读”现象研究[J].名作欣赏,2018(12):38-39.
  [4] 刘培丽.论浅阅读时代图书馆对大众阅读的深度引导[J].才智,2013(8):317-318.
  [5] 吴海珍.“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审视与理性应对[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3):95-97,103.
  [6] 李凡捷,李桂华.“深阅读”之争议与再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7(6):16-25.
  [7] 马小方.在碎片化阅读中重拾经典: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对策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2):50-52.
  [8] 张妍妍,余波,郭蕾,等.碎片化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4):44-50.
  (编校:冯 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43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