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学生资助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一些资助工作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对应的解决对策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希望能对高校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高校 资助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6-0-01
  我国的学生资助政策已经实施多年,与此同时,我国也不断在出台新的资助政策和完善相关的资助政策。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决心不会改变,扶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措施不会改变,保障“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不会改变。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混合资助体系。不过,随着资助政策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难度
  目前来说,各高校一般都是通过组织学生对照《**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分析表》和《**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指标解释》准备相关证明材料,并要求学生如实填写《**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程序,统一做法,在相关计算机系统的帮助下,进行分析、排序,确定困难等级。这种办法,毫无疑问能提高资助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但看似公平的系统数据量化中,其实也隐藏着绝对性和局限性。实际上,根据很多高校学生的家庭情况,如家庭经济很贫困,但由于家中长辈知识文化水平的局限,家中没有办理任何证明材料,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时候自然吃亏,还有很多也是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因无法提交具体符合要求的佐证材料,导致材料审核不相符,从而错失了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机会,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而且,相关证明材料的办理开具存在看人情办事、办事效率低下及可靠性较低等问题,这也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增加了难度。此外,有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为心理自卑,担心被别人瞧不起而刻意隐瞒家庭经济状况不参与学校的界定。因此,有时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学生会出现这几种“ 另类”情况:一是困难学生认定为不困难学生;不困难学生认定为困难学生;认定的困难等级与实际困难情况不符。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标准的过度量化,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认定偏差,直接影响资助帮扶实效。此外,如果通过高校自身去进行认定,表面看着是通过层层摸底把关,准确性相对较高。但由于这种认定形式基于学生的平时表现等,对其家庭真实状况了解甚少,这也给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增加了认定难度。
  2.在对学生表面的物质资助帮扶,漠视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帮扶,缺乏理想信念、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导致资助工作有形无实
  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主要是通过经济资助和物质资助来实现,部分高校对资助育人工作理解片面,认为资助育人工作就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上资助和生活上补助,譬如解决学生的学杂费和生活费等问题,误解了资助育人工作的真正功效,对学生精神上、心理上的引导和帮扶十分缺乏。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认为获得奖助学金是自己应得的,认为“我穷我有理,只要我家庭经济困难,你就必须资助我,不给我资助就是你的错”,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有些同学获得奖助学金后,不把相关奖助学金用于学习,而是用于吃喝玩乐和攀比物资的购买;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获得助学贷款后,不按时还款,缺乏诚信意识;也有些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了自卑心理,不够自信,容易焦虑,存在心理问题隐患。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精神贫困,需要资助工作者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導[1]。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主要方式为无偿资助。这种资助方式仅限于经济层面的帮助,忽视了培养学生自主脱贫的能力和意识,未能较好地将资助和育人相结合,容易让一些贫困学生滋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发展,也不利于学校资助工作的开展。
  3.个别评审条件难以界定和判断
  国家奖助学金基本都有“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等对道德层面的评审标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诚实守信,道德品质情况等道德层面的因素较难以量化和界定,所以很多高校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该标准并未做过多考核,即在评审的时候即默认所有申请国家奖助学金的同学都是“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然而事实上,并非所有申请国家奖助学金的同学都具备“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有个别同学还是存在着诚信问题,或是道德品质存在问题,但只要他们没有出现违纪或者旷课现象的话,一般也都可以拿到奖助学金。这主要是因为评审条件中关于道德层面的评审标准并无具体量化标准,难以界定和判断,所以很多高校对此并没有做过多的考核,使得个别存在诚信问题和道德问题的同学也同样获得了奖助学金[2]。
  二、解决对策
  1.建立健全家访制度,实现家校联动
  高校应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档案,并做好相关的跟进复核工作,如学校或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小组通过定期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已经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资格复核。复核可通过采用家访方式去进行核实,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寒暑假时间,可结合好假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等实践机会,组织老师对相对集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在地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对部分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但由于无法提交具体符合要求的佐证材料,应及时梳理相关情况并酌情调整其认定的资格和等级,对于复查不符合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条件甚至是弄虚作假骗取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则应取消其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资格,已经给予资助的应追回其受助金额,将事实记入该生的诚信档案并给予相应的处分,对弄虚作假骗取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一定的威慑与遏制作用[3]。   2.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帮扶,加强对其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高校资助不仅要通过“奖助贷勤补”等多途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而且还要在精神及情感上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关爱帮扶,并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根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资助育人要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所以在我们实际工作的开展中,高校资助应该切实深入学生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好精神帮扶和心理帮扶,并重视对其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譬如在我们实际工作中,要重视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谈心谈话和对其的心理辅导,深入学生群体,为学生答疑解惑,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状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我们则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如诚信档案可以详细记录个人情况,学习成绩,考勤记录,信用记录,奖惩状况,是否拖欠学费,同学评价等信
  息,然后把学生的诚信评价结果与学生的评优评先等挂钩。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讲座、评选诚信自强之星即学生诚信标兵等活动来进行学生诚信教育。而对于加强学生感恩教育,我们则可以开展相关感恩教育的反馈义务活动,让接受了资助的学生也能够对他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进行感恩反馈。此外,我们也可以参照誠信教育,积极开展一些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讲座、征文比赛、辩论赛、评选感恩自强之星即学生感恩自强标兵等活动来进行学生的感恩教育[4]。
  3.量化并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道德层面的考核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把握住的根本标准,所以高校资助工作更应该重视对学生道德层面的考核和培养。国家奖助学金有“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等对道德层面的评审标准,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就应该把诚实守信,道德品质情况等道德层面的因素进行量化考核。譬如我们可以设置多级考核指标,细化考核指标,使其更有操作性。而对于考核指标的设置,我们则可以把诚实守信,感恩服务等计入量化指标,这同时也可以促进我们进行对学生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检测我们教育的成果。此外,我们还可以把政治品德、个人品德、社会品德等进入道德层面的量化考核。而对于存在诚信问题和道德品质问题的学生,在奖助学金上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也要做好对其的教育工作,不放弃任何一个困难学生,无论是经济困难问题,还是道德品质问题,牢牢把握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婷妮.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2).
  [2]杨振斌.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8,(5).
  [3]余世建.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探析[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
  [4]张存钊.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问题之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2,(2).
  作者简介:蔡钰娜(1989—),女,汉族,广东潮州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803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