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东经济新常态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切实解决山东深度调整期、瓶颈突破期和新旧动能转换胶着期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契合社会需求、学生能力与企业无缝对接,文章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通过分析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针对政府、学校、企业不能有效协作,没有达到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找出各自的原因,研究提出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在产教深度融合中即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又要互联互通、携手合作,为产教融合创造良好的条件。找到三者融合的突破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探索多种办学体制,培养大批拥有较强生产技能和服务技能的人才进入现代产业和先进企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更好地服务高水平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关键词:产教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6-0-01
  在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不同国家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有其各自的特点。如美国在高等教育与产业界合作与交流方面尤其看重,非常支持创新型人才从而增强美国的产业竞争力,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身差异性的各种学习条件,以及高水平的指导。法国是学徒制模式,学校、企业、学生、政府以及培训中心的共同参与,文化课和相关技术理论课在培训中心完成,而实践课会在合同工厂完成,并配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德国的产教融合模式为“双元制”,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专业技能。这一模式能够培养出超高技艺的技术工人,德国制造业的知名度因此而全世界闻名,也标榜了的德国教育模式。澳大利亚开设了学徒培训课,名为“新学徒制”,在校大学生可接受多样化的培训,并开设了成人的在职培训课程,由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不同专业技能知识的需求不同,从而强调终身教育,并聘请高素质的专职或兼职教授组成雄厚的师资队伍,应用模块化学习,根据学生的能力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1]。
  为适应社会的新发展、经济的新常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在持续改革中,不断涌现职业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产教融合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各职业院校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许多教学模式,如:订单式、工学交替式、2+1式、半工半读式、产教结合式等。但部分职业院校在实施产教融合教育时,由于自身的定位不准,认识不足,相继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校企之间的合作不稳定、模式较为单一、合作内容不够深入、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脱节、双师型队伍建设缺乏、缺少政策法规、经费难以保障等。在学校层面上,由于学生毕业前仍从属于学校,在实习和实训过程中的安全保障不到位,给部分企业造成顾虑,从而参与校企融合的积极性较弱,参与度也不足[2]。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的授课方式仍然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缺乏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缺乏在企业的基层工作的实践经验,造成教师教学脱离企业需求;同时职业院校教学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评价等过程缺乏企业教师的参与、指导,以至于无法使产教融合更加深入。同時,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不够高,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不足,毕业后较难满足企业上岗需求,职业发展后劲乏力,这些也会反之影响学生,缺乏深入学习的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政府方面,缺乏政策保障,导致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比较随意;院校方面,欠缺服务能力,在产教融合中的职业院校处于劣势地位;师资方面,“双师型”师资不足,对产教融合的效果有一定影响;学生方面,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不到位,在实施产教融合教育中,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良好的条件提升自己;企业方面,对校企合作重视度不足,不能很好地提供场地、设备、师傅等条件,导致产教融合的实施条件
  不足。
  随着经济的深度转型,我国将逐步进入智能化工业时代,高职教育随之会由规模发展阶段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国家政策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迫使职业院校在新时期需要牢固地抓住产教融合这跟根主线,改变传统的固定思维模式,充分利用好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从而深入地推进产教融合。促进产教融合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政府要加强保障
  产教融合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府需做好顶层设计,做好规划,保障资金和政策支持,从而更好地激发校企的合作活力,保障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的权益。
  二、重视人工智能领域的产教融合
  随着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互联网大数据时代、5G的推广、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符合时代需求的服务业、制造业、大数据、人工智能、5G网络通信等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非常旺盛,职业院校应适时设置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而培养该类人才仅依靠学校力量必定不能满足要求,这些专业更适合运用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也更需要企业融入人才培养中来[3]。
  三、高校要创新产教融合模式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山东被确立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便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联系最为紧密和直接,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为达到更好地契合经济新常态要求的目的,满足当前经济发展日趋“服务化”的时代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而提升专业服务的产业发展能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应积极地满足国家要求,对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进行相应的培养,从供给的角度出发,使培养的人才与市场各产业需求更加契合。
  四、打造合同工厂,企业深度融入教学,为更好地实施产教融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更好地服务高水平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由政府支持、企业和学校共同创办“校企学院”,让企业成为办学主体。定向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企业大项目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从而适应产业和就业需求,按照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要求,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可按规定在目录外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培养紧缺急需领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行客户评价、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实现学历证书与企业技能认定证书双证毕业,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4]。
  参考文献
  [1]贾德民.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困境与出路[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
  [2]马天威,马静涛.国外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5).
  [3]魏良庆.高职院校“三方联动,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4]孙瑞宝.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7,(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80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