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四川省残疾人就业状况分析及政策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为人口大省的四川,残疾人数量也较多,其就业问题一直是关乎四川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发展的重点领域。从2016年开始,国家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出现了一个重大改变,开始把统计口径变为持证残疾人就业的各类数据。以持证残疾人为统计对象的就业数据更加真实、可靠并可追踪,然而对近三年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四川省数据反映出四川省持证残疾人就业形势持续困难,政府和福利企业大力增加岗位但不能明显减少整体就业人数和就业覆盖率下滑,反映出就业环境激烈、社会排斥效应和残疾人就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为了适应经济波动和市场环境变化,文章提出了合理化的残疾人就业政策启示。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分类;政策扶持
  关于残疾人就业问题涉及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残疾人作为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数量众多,不少缺乏自给能力,经济相对贫困,对社会的進一步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作为人口大省的四川,也是残疾人口数量较庞大的省份之一。根据四川省统计局数据2018年末四川常住人口8341万人,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口抽查得出四川残疾人口占四川常住总人口的7.57%,可估算2018年四川省残疾人口数量为631万。庞大的残疾人数量使得四川省残疾人口就业有巨大的挑战,因此通过残疾人就业一般理论、四川省残疾人就业和分类数据,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进一步对四川省现有残疾人就业政策提出优化的建议。
  一、关于残疾人就业的理论
  (一)社会排斥理论
  法国学者Lenoir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领域研究贫困中式提出社会剥夺。“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或风俗习惯认为应该享有的食物、基本设施、服务与活动的缺乏与不足”,社会成员因为社会剥夺而不能享有充分公民权利和基本生活条件。从20世纪90年代欧洲学者又从社会剥夺概念到社会排斥理论,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到社会文化多方面,在健康、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大量应用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社会政策改进。各国学者把社会排斥理论结合本国国情,认为社会排斥是社会中一部分人,被否认或未能充分实现一个公民权利资格,以及一些不被主流社会认可或未充分参与必要社会活动。那么这样的社会排斥会造成被排斥者社会压力、心理焦虑、经济贫困、难以融入,对社会整体而言损害了社会公平。具体在就业方面,残疾人作面临着社会不了解残疾人的就业需求及意愿,就业作为基本权利和生活来源难以有效实现,社会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积极性不足,导致残疾人融合到社会十分缓慢。
  (二)就业能力理论
  相比较于社会排斥理论从外因角度出发,就业能力理论是关注残疾人内在能力提升的社会政策导向,与积极福利思想的出发点一致。残疾人就业能力的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繁荣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不断推进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认知,一是没有就业能力,二是较健全人低的就业能力,三是匹配健全人的就业能力。同时,关于残疾人就业方面的社会政策也在实际中不断转变,从保障生存型政策到社会融合型政策,再到权利保障型政策转变。逐步开展以残疾人就业能力理论为指导,政策实践重点关注残疾人就业的“可行能力”方面,具体以发展残疾人就业能力为核心,实现其增权赋能。
  二、残疾人就业情况
  (一)四川残疾人就业数量变化
  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06-2015)中显示,残疾人就业状况在国家2007年颁布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以来得到了极大改善,政府和社会在对待残疾人就业的观念上不断深入,使得残疾人就业的机会不断增加,就业比重提升,收入总体改善。并且为了进一步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从2016年开始,国家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出现了一个重大改变,开始把统计口径变为持证残疾人就业的各类数据。以持证残疾人为统计对象的就业数据更加可靠可追踪,更加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首先在就业人数总量方面,四川省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2016年为128.6万人,2017年为89.3万人,2018年为88.4万人。2017年与2016年持证残疾人就业总数减少了39.3万人,2018与2017年相比持证残疾人就业总数又减少了0.9万人。2016年到2018年相比持证残疾人就业总数减少了40.2万人,减少31%。同时,2016年四川持证残疾人数为254.3万人;2017年为265.3万人,2018年为275万人。2018与2016相比持证残疾人总数增加了20.7万人,增长了8.1%。初步看来,全国近三年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不断增长,而四川省近三年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持续下降,四川似乎面临就业困难持续的局面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严重。然而,实际上更应该使用持证就业覆盖率来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持证就业覆盖率是持证就业人数除以持证人总数,更好地反应出就业人数比重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从近三年持证就业率覆盖率看,全国残疾人持证就业覆盖率在27%左右,每年略有下降,而四川省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同时四川省从2016年到2018年残疾人就业率覆盖率持续下降明显,应引起高度重视。
  (数据由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2017年~2019年计算得到)
  (二)四川残疾人就业形式变化
  2019年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中,对2018年残疾人的就业形式分类有所调整,主要分成了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个体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辅助性岗位就业、灵活就业、从事农业种养加工等。为保障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益,四川省从1997年就开始实行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四川省根据国家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用人单位按照不低于在职职工1.6%的比例安置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集中就业主要指在福利企业、工疗机构、盲人按摩医疗机构等机构中残疾人劳动就业的形式。个体就业是指残疾人自主经营等就业形式。公益性岗位就业是指残疾人在城市公共管理的非营利性公益岗位就业。辅助性就业是符合一定年龄且有意愿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集中劳动就业的形式,在劳动时间、强度、报酬上较为灵活。残疾人灵活就业指的是残疾人以非员工制方式,就近、就便实现就业的总称,涵盖庇护性就业和从事居家手工业等,是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就业方式。   就业形式方面,从近三年年鉴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四川省持证残疾人按比例就业2016年为1.92万人,2017年为2.12万人,2018年为2.17万人,2018年与2016年相比增长13%;集中就业2016年为1.21万人,2017年为1.27万人,2018年为1.28万人,2018年与2016年相比增长5.8%;四川持证残疾人个体就业2016年为5.6万人,2017年为5.67万人,2018年为5.25万人,2018年与2016年相比减少6%;公益性岗位方面,四川持证残疾人就业2016年为0.76万人,2017年为0.73万人,2018年为0.7万人,2018年与2016年相比下降8%;四川持证残疾人辅助性就业2016年为1.75万人,2017年为1.73万人,2018年为1.7万人,2018年与2016年相比减少2.9%,基本持平,变化不大;四川持证残疾人灵活就业2016年为42.4万人,2017年为43.2万人,2018年为41.8万人,2018年与2016年相比减少1.4%,基本持平,变化不大。四川持证残疾人农业种养加工2016年为32.4万人,2017年为34.6万人,2018年为35.5万人,2018年与2016年相比增长9.6%。综上而言,近些年四川省持证残疾人就业形式比重变化趋势反映出,四川集中就业和从事农业种养加工成为城乡持证残疾人的主要就业增长形式。
  三、讨论与政策启示
  (一)四川残疾人就业环境困难,政策需持续跟进扶持
  从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的数据看来,在2016年以后采用新的口径和方法以后,四川省残疾人就业人数和就业覆盖率的下降明显,这反映出新统计数据贴近残疾人实际就业情况,也反映出四川残疾人就业困难持续加剧。同时四川就业覆盖率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四川省残疾人“量服”信息服务平台奠定各项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坚实基础,对残疾人开展就业和创业的持续精准扶持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实际出发,今后四川作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残疾人就业的持续关注和扶持,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保障民生的重点。
  四川应继续推进引导市场主体开发残疾人就业方式为基础,同时着重把残疾人就业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城市公共服务岗位开发相衔接。
  从四川省近三年持证残疾人就业形式上来看,按比例和集中就业人数在增加,个体、公益、辅助就业人数在减少,反映出在四川劳动力市场随经济波动就业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四川省各级政府、各部门机构和社会机构都从社会保障和残疾人法律保护的角度持续推进,重点加大了福利企业、一般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开发岗位、吸纳就业。残疾人本身大多数是有自食其力的愿望,是希望为自己和家庭得到一份收入保障,然而由于身体残疾障碍和文化技术素质欠缺,使得残疾人就业能力不足。因此,四川省首先应继续推进引导市场主体开发残疾人就业,加强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力度。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动员社会,鼓励、吸引和支持社会力量发展辅助性就业。其次,应当从市场需求角度,对残疾人持续职业培训和创业资助,增强残疾人就业和创业能力。再次,农业种养加工和灵活就业的残疾人人数众多且不断增长,因此促进残疾人就业要持续与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政策相互衔接,从主要的残疾人就业渠道有所增长突破。
  (二)通过互联网促进残疾人就业新形式和新环境
  互联网时代网路舆情、网路环境一定程度上为残疾人就业和创业开辟出新的机遇。一方面是网络舆情影响塑造了社会青年的观念,对包容对待残疾人、消除观念排斥、教育排斥、就业排斥等多种社会排斥起到重要的先导作用,因此要加大互联网上宣传舆论,改变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工作能力的偏颇认识。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扶助不仅是经济效益的考量,也是对助人自助社会效益的考虑,进一步促进社会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互联网重新改变了许多传统产业,不少线下集中工作、交流工作转移到线上交流、线上操作,创造了许多新的岗位,这为残疾人提供多样化的就业和创业模式,因此要为有身体条件或者康复条件的残疾人进行相应的培训、引导和扶持,提升新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适应不断扩大的互联网时代的就业岗位和愈加宽泛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 石丹淅,王琦.残疾人就业状况变动趋势分析[J].残疾人研究,2013(04):77-80.
  [2] 张小燕,管越,李森.户籍制度背景下我国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与发展,2020,26(02):116-123.
  [3] 沙治慧,秦欣.四川省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效用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1(22):50-53.
  [4] 陆书培.四川省残疾人集中就业模式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19):29.
  [5] 张义烈.新时期四川残疾人就业问题与政策建构研究[J].特区经济,2015(6):109-111.
  [6] 娄若男.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对策分析[J].人间,2016,205(010):98-98.
  [7] 张爽.残疾人就业岗位特征分析及对策建议——以上海为例[J].残 疾人研究,2013(1):76-80.
  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校级基金项目(RWQN1703)。
  作者简介:帅小龙(1988- ),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医学人口学和医学社會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819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