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北平山访驾庄墓地M8发掘简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河北平山;访驾庄墓地;中山国;战国晚期
  【摘要】1998年,为配合朔黄铁路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河北省平山县访驾庄村发现的9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其中M8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为丰富,为战国晚期中山国墓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本文得到中国人民大学项目资金支持,项目号:12XNI011
  1998年7月,为配合朔黄铁路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和中山国文物管理处的配合下,对施工范围内的访驾庄墓地进行了发掘。
  访驾庄墓地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上三汲乡访驾庄村北,南距战国中山国灵寿城城址北城垣约1公里(图一)。发掘区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此次共发掘了9座东周时期墓葬(编号为 98PFM1—98PFM9,简称M1—M9)(图二)。
  该地地层分为耕土层和后期垫土层两种,耕土层厚20~30厘米,垫土层多为晚期耕种时垫的土,厚70~100厘米,此次发掘的墓葬均开口于这两种地层下。
  M1—M9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有被扰乱痕迹。墓内填土经夯打,其中2座墓(M3、M4)内有积石。除M9有石椁外,其余墓葬的葬具均为木质,随葬品多寡不一。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为泥质灰陶或灰黑陶,多素面,纹饰以凹、凸弦纹为主,还有少量压光暗纹;以鼎、豆、壶为基本组合。此外,还出土有铜器、玉石器、骨蚌器等随葬品。
  其中,M8规模最大,出土器物最为丰富,本文仅对其发掘情况简报如下。其余各墓出土情况见附表。
  一、墓葬形制
  M8位于访驾庄墓地西端。开口于耕土层下,墓口距地表0.25米,墓向65°。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被轻微扰乱,墓内填土经夯打。墓圹长3.86米,宽2.2米,深2.3米。葬具为一棺一椁。椁长3.28米,宽1.64米,高1米;棺长2.16米,宽0.7米,高0.6米。棺内有人骨一具,腐朽严重,从残迹看,墓主为直肢葬,头向东北。墓主人头端棺椁之间放置有8件陶器包括鼎3件,盖豆2件,壶2件,匜1件;南侧棺椁之间放置有1件铜戈,1件铜车饰,1组玉璜,1件石饰件以及200余枚骨贝。脚端的棺椁之间还葬有一人,头向西北,仰身,面朝墓主人,下肢略屈,其头部右侧放置石圭1组(图三)。
  二、出土器物
  M8共出土随葬品14件(组),有陶器、铜器、玉石器和骨器,大多残损严重,现介绍如下。
  1.陶器共8件。
  鼎3件。均为泥质黑灰陶。盖为覆钵形。鼎身子母口,口内敛,两侧有外撇的长方形附耳。弧腹,圜底,三柱形足。M8∶6,腹部饰2周凸弦纹。口径17.7厘米,通高17.5厘米(图四,1)。M8∶7,口沿下饰1周凹弦纹。口径18厘米,通高17.6厘米(图四,2)。另有一件残损严重,不可复原。
  盖豆2件。均为泥质灰黑陶。盖为覆钵形。豆身子母口,口内敛,弧腹,圆柱状长柄,喇叭口形底座。M8∶1,盖中部饰2周凹弦纹,豆盘腹部饰4周凹弦纹。通高19.7厘米,口径16厘米,底座径11.2厘米(图四,3)。M8∶2,盖中部和盘下部各饰一组2周凹弦纹。尺寸与M8∶1相同(图四,4)。
  壶2件。均通体磨光,方唇,束颈,溜肩,弧腹斜收,平底。M8∶3,泥质黑陶。敞口,肩部饰1周凹弦纹。高36.7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10.6厘米(图四,5)。M8∶4,泥质灰黑陶。覆钵形盖,子口内敛。高39.2厘米,口径14.1厘米,底径7.8厘米(图四,6)。
  匜1件。M8∶5,泥质灰陶。椭圆形口,一侧出尖嘴状流,敛口,折腹,底部等距分布三个蹄形足。内壁有轮制旋痕。通高5.8厘米,口径12.4厘米(图四,7)。
  2.铜器共2件。
  戈M8∶11,残。前锋作弧形尖削,援狭而尖,胡、内皆狭,援中一穿,胡上二穿,内上一穿,胡及援上有柲的残迹。援长10.8厘米,宽2.8厘米,厚0.96厘米;胡残长6.6厘米,宽2.8厘米,厚0.7厘米;内长7.2厘米,宽3.3厘米,厚0.54厘米(图四,8)。
  车饰1件。M8∶12,锈蚀严重,不辨形状。
  3.玉石器共3件(组)
  玉璜1组4件。呈青灰色,形制相同,大小相近。两端浮雕,中部有穿孔。M8∶10-1,长9.5厘米,宽1.8厘米,厚0.36厘米(图四,9)。
  石圭1组9件。青灰色石质,片状,磨制。上端呈三角形,下部呈梯形或近长方形。M8∶12-1,长7.7厘米,宽1.5厘米,厚0.36厘米(图四,11)。
  石饰件1件。M8∶8,青灰色石质,磨制。呈棱台状,细端中心有一圆形孔。高2.65厘米,粗端径2.8厘米,细端径2.3厘米,孔径1.25厘米,孔深1.54厘米(图四,12)。4.骨器
  骨贝1组200余枚。骨质,仿海贝,形制相同,大小不一。M8∶9-1,长2.27厘米,宽1.75厘米,厚0.47厘米(图四,10)。
  三、结语
  1.墓葬年代
  访驾庄墓地未发现有明确纪年的遗物,所以M8的年代只能依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进行探讨。
  M8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具为木质棺椁,随葬品放置在墓主人头端的棺椁之间,其组合为陶鼎3件、陶盖豆2件、陶壶2件和陶匜1件,墓室内填土夯实。其墓葬形制、葬具、对填土的处理、陶礼器组合及放置位置等情况与战国中山国灵寿故城遗址中七汲村北M8001、访驾庄北M8304[1]基本相同。
  随葬的8件陶器均为泥质磨光灰陶或灰黑陶。鼎(M8∶6、M8∶7)为覆钵形盖,盖上无钮,子母口,腹较浅,对称方形附耳外撇,圜底,柱形足。盖豆(M8∶1、M8∶2)为覆钵形盖,盖上无捉手,子母口,喇叭口形底座。壶(M8∶3、M8∶4)为敞口,束颈,长腹,平底。壶M8∶4顶盖为覆钵形,盖上无钮,子口内敛。这些器物特征与中七汲村北M8001、访驾庄北M8304[1]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
  中七汲村北M8001与访驾庄北M8304发掘于1975—1993年。访驾庄北M8304位于中山国灵寿城北侧,与此次发掘的访驾庄M8属于同一墓地,中七汲村北M8001位于中山国灵寿城西侧(见图一),发掘报告的作者认为这两座墓葬的年代为战国晚期[1]。滕铭予在《中山灵寿城东周时期墓葬研究》[2]中也持此观点。综上,我们认为访驾庄M8的年代也在战国晚期。
  2.埋葬习俗
  该地区曾发现多座二人同穴合葬墓,如灵寿岗北墓地M33、M83、M106,葬具为并列的一椁二棺或二棺,头向一致(待刊)。与其不同的是,访驾庄M8的第二具人骨发现在墓主人脚下的棺椁之间,与墓主人呈垂直状态,无棺,骨架保存基本完整。这种现象在该地区已发现的战国墓葬中尚属首例,墓主人脚下的一人与墓主人是何关系,又为何会呈现此种葬式,因目前资料有限还无法给出合理的结论,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发现与研究。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299—326.
  [2]滕铭予.中山灵寿城东周时期墓葬研究[M]//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边疆考古研究:第19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80—206
  〔编辑:迟畅;责任编辑:成彩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82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