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北蔚县西陈家涧唐墓发掘简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海勇

  【关键词】河北蔚县;西陈家涧;唐墓
  【摘要】2018年5月,蔚县博物馆在河北省蔚县涌泉庄乡西陈家涧村南的高速公路边抢救性清理了一座唐墓。此墓虽被盗扰,但墓葬结构较清晰,随葬品位置明确,特别是出土的绿釉塔形罐与凤首壶组合具有地方特色。此墓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蔚县唐墓资料,对研究唐代的墓葬结构、葬俗有一定参考价值。
  2018年5月,在河北蔚县涌泉庄乡西陈家涧村南修建京蔚高速公路涵洞时发现大量绳纹砖,蔚县博物馆随即派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抢救性清理,并确认为一座唐墓(M1)。此墓位于西陈家涧村南壶流河北干渠的一支渠内(图一),1974年修支渠時已被破坏。现将墓葬发掘情况报告如下。
  一、墓葬结构
  M1为砖砌圆形单室墓,由墓道、天井、墓门、甬道及墓室组成,墓向176°(图二)。墓内砖砌壁面上涂抹一层厚约1厘米的草拌泥,其上再抹一层厚约0.3厘米的白灰面,白灰面脱落较为严重。墓壁所用砖为长约31厘米、宽约16厘米、厚约5厘米的绳纹条砖。
  墓道位于墓室南侧。北端在挖涵洞基槽时被破坏,南端压在高速路基下无法清理,故形制不清。
  天井南接墓道,北接墓门。天井东西两侧为土圹,西侧保存较好,东侧只残长0.2米。从残存情况看,天井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2.1米,南北宽0.65米,平底,底距现地表约3.2米。
  墓门位于天井北,北接甬道。顶部已毁,现存券门、立颊及倚柱等。券门顶部毁,从残存情况看为一券一伏式,门洞宽0.85米,高约1.15米。券门两壁为丁砖叠砌,高约0.9米。立颊位于券门东西两侧,为一层竖立陡砖与一层丁砖叠砌,最底部各凸出一块丁砖作为门砧。东侧立颊残高约1.04米,西侧立颊残高约1.09米。立颊外侧为倚柱,倚柱中间为一层丁砖与一层三块竖立顺砖叠砌,两侧用顺砖立砌。东侧倚柱残高约1.09米,西侧倚柱残高约1.48米。券门内有条砖封门,最底部一层为侧立丁砖,其上两层为呈“人”字形侧立的顺砖,再上亦为一层侧立丁砖,顶部杂乱堆砌一层丁砖。券门西侧壁上残存一列竖砌绳纹条砖及砖痕,顶部距现地表约0.9米,应为残留的挡土墙。
  甬道南接墓门,北通墓室,进深0.85米,宽0.85米,高同券门,两壁为顺砖错缝叠砌,卷顶毁,没有铺地砖,底与天井及墓室底齐平。
  墓室平面略呈圆形,东西直径约3.25米,南北直径约3.05米(图三)。
  棺床占据墓室大部,平面呈“凹”字形,东、西、北紧贴壁面。仅南部凹缺处为边长0.85米的方形地面,且与甬道相接、齐平,无铺地砖。棺床高0.4米,三侧立面各砖砌两个壸门,床面用条砖平铺一层,砖下垫土。棺床上散落人骨数块,西墙边有男女头骨各一,不见葬具,推测为夫妇合葬。西南角堆放有零散的塔形绿釉陶罐及凤首壶各一件。
  墓顶已毁,墓壁保存较好。从棺床面起,墓壁残高1~1.46米,大部分壁面为一甃一卧砌法。周壁四角各砌一根倚柱,间隔距离相近,各由三列竖立顺砖错缝叠砌。东南倚柱和西南倚柱距墓门约0.7米。西侧两倚柱顶部各保存一块外凸约0.05米的丁砖,应为栌斗。从残存情况看,从栌斗以上约0.2米处开始起券,形成穹窿顶。东北、东南倚柱之间砖砌一灯檠与一破子棂窗(图四)。灯檠距东南侧倚柱0.24米,由灯台、灯柱、灯座三部分组成,通高0.53米。灯台由一丁砖刻成船头形,一块竖立陡砖面上刻出细方柱作灯柱,灯座为“人”字形。破子棂窗位于灯北约0.2米处,窗宽0.65米,高0.57米,由条砖砌出外框、内框及棂条。外框窗额及两侧的柱抹成弧边,内框上下各为并列的两块顺砖,左右立颊各为一块竖立顺砖。窗内斜立七块顺砖作为棂条。西壁也砌一破子棂窗,位于西北倚柱与西南倚柱之间,与东壁对称,形制基本相同,窗内棂条为六条。破子棂窗的外框刷有红色颜料,保存较差。
  二、出土器物
  绿釉凤首壶1件。M1∶1,红陶质,通体施绿釉,通高90厘米。由盖、颈、罐、座组成,分别制坯,颈、罐、座烧制后粘接在一起。受氧化作用影响,颈与座泛银白色。盖为凤首状,高8厘米。前有喙,残。顶有冠,后有两耳,两耳与上喙交汇处有两眼。三瓣口,其中一瓣较窄,为凤首下喙,呈流状,另两瓣稍宽,后边交汇成一贯耳。颈细长,高30厘米,底口外撇。罐侈口,宽平沿,上腹圆鼓,下腹斜直,平底,高32厘米,最大腹径30厘米。上腹部等距堆贴5朵宝相花和一个贯耳,此贯耳孔与顶部贯耳孔上下相对,应为穿绳用。座中空,呈喇叭状,上下皆为圆唇,下底外撇,高20厘米,底径27.4厘米(图五,1)。
  绿釉塔形罐1件。M1∶2,红陶质,通体施绿釉,通高129厘米。由盖、颈、罐、莲花盘、座组成,分别制坯,颈、罐、莲花盘、座烧制后粘接在一起。盖呈塔刹形,高29厘米,上下两部分可分离。上部分顶为桃形,柱状柄,底口圆唇外撇。下部分上部侈口,圆唇,细颈,中部外鼓,下部为喇叭形座,座上部有三周圆凸棱。颈为亚腰形,高15厘米,敞口,圆唇,平沿,底沿外撇。罐高44厘米,直口,圆唇,上腹鼓圆,下腹斜直,最大腹径38.8厘米,平底。上腹等距堆贴宝相花6朵。莲花盘敞口,弧腹,平底,盘沿镶嵌一周15个莲花瓣。座高41厘米,由筒形器和覆钵器两部分组成。筒形器中空,平折沿,方唇,底沿外撇,中部一周凸棱上等距分布4个方形宝相花,宝相花下方等距分布4个二连孔,宝相花上方及二连孔下方分别有一周圆凸棱。覆钵器平顶,底沿外撇,上部等距分布4个二连孔,底径39厘米(图五,2)。   三、结语
  M1没有出土纪年器物,暂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的特点判断其年代。墓室平面为圆形,棺床为“凹”字形的特点与年代为晚唐的相距不远的阳原金家庄唐墓[1]、蔚县一中M2[2]40-41的形制、结构基本相同。出土的绿釉塔形罐、绿釉凤首壶的形制与蔚县一中M2[2]41-42出土的同类器物也极为相似,故西陈家涧唐墓的年代也应为唐代晚期。
  蔚县发现的唐墓较多,如东北部的黄梅乡榆涧唐墓[3],北部的西合营镇南洗冀唐墓[4]8,東南部的南杨庄乡九宫口唐墓[5]、柏树乡永宁寨唐墓[4]8—9,中部的西合营镇横涧唐墓、代王城镇四碾唐墓(这两处唐墓资料保存于蔚县博物馆,暂未发表),西部的南留庄镇水西唐墓[4]9—10,县城周边的蔚县一中唐墓[2]40—47、御福园小区唐墓[6],等等,这些唐墓均出土有绿釉陶器,且以塔形罐与凤首壶为基本器物组合。
  陶质塔形罐是唐代墓葬中的常见器物,但施绿釉者不多,其与凤首壶共出的情况在其他地区也不多见,目前仅在山西大同[7]和内蒙古和林格尔[8]有零星发现,且大同地区发现的陶质塔形罐与凤首壶都不施釉。塔形罐与凤首壶共出,且多施绿釉,应为蔚县地区唐墓特有的现象。西陈家涧墓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蔚县唐墓资料,对研究唐代的墓葬结构、葬俗有一定参考价值。
  [1]张家口地区文管所,阳原县文管所.河北阳原金家庄唐墓[J].考古,1992(8):745—750.
  [2]蔚县博物馆.蔚县一中唐墓发掘简报[J].文物春秋,2007(2):40—47.
  [3]蔚县博物馆.河北蔚县榆涧唐墓[J].考古,1987(2):786—787.
  [4]李新威.蔚县发现三座唐墓[J].文物春秋,1998(2):8—10.
  [5]蔚县博物馆.河北蔚县九宫口唐墓[J].考古,1993(8):709—711.
  [6]蔚县博物馆.蔚县发现唐代墓葬[J].文物春秋,2006(3):26—28.
  [7]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新发现的4座唐墓[J].文物,2006(4):35—46.
  [8]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林格尔县文物管理所.和林格尔县南园子墓葬清理简报[C]//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519—524.
  〔编辑:迟畅;责任编辑:成彩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82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