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北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以来,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显著增加,同时不断深化,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宏观层面,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是新时期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新思路。微观层面,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但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仍处于一个较为基础的阶段,较为初步的阶段,仍存在着诸如教育理念不成熟,培养体系不健全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文章试图以独立学院为研究对象,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一批高级应用型人才队伍。
  关键词:创新创业;独立学院;人才培养 ;专业教育
  一、研究背景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随后,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强调 “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基于创业教育引领下,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配套改革,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各类高校当前工作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共有高等学校121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40所,独立学院17所,占本科院校29.83%。普通本科院校在校生68.71万人,独立学院18.53万人,占本科院校在学生26.96%。不难看出,独立学院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摇篮,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输出源源不断的技术型人才,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如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搞好符合自身院校发展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解决当下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尴尬现状,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河北省独立学院今后及长期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一)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
  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起步晚,发展快,与欧美成熟的模式相比,仍显得稚嫩,2010年,各高校响应教育部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大师拳脚,也注意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思维,但实践效果也是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为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呈现两张皮式的发展,重专业教育、轻双创教育,仍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部分,对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互相提升和互相促进的研究与实践不够,无论是大力提倡的以赛促练,或是在具体的学分认定、课程设计上仍存在疏漏,我们在对接专业教育和课程融合度的深度、广度和系统化上缺乏顶层设计的前瞻性。
  (二)创新创业课程和师资无法符合人才培养需求
  目前高校在将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而人才的培养是由教师和学生两种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而囿于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特点,师资队伍大多来源于母体学校,师资队伍单一,教师授课任务繁重,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非常有限。再者独立学院的课程大多也是照搬母体学校,大部分创新创业的课程仅停留在通选课或人文素质教育层面,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比较薄弱,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多为理论课程、创业大赛、专题講座等没有形成训练体系和培养链的单一形式,导致理论课程上讲的多,实际操作的少,创业大赛数量多,质量层次不齐,企业实践形式化和短期化等问题逐渐显现。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仍需健全
  教学实践环节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节,是将理论知识由输入变成输出的过程,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实践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综合掌握和高度应用的体现,尤为重要。但是学科性的衔接平台和固化的孵化实践平台短缺,这些平台也仅限于“体验式”的第二课堂,在持续性、承接性的实践平台建设上力度不够。另一方面,虽然现在国内的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但社会、高校和企业等参与主体没有形成联动机制和合作模式,虽然独立学院与区域产业集群有建立合作关系都但多数是为企业输送一线产业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持,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资源共享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力量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不足,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合力,无法实现优势互补,难以实现多方共赢。
  三、独立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以“工匠精神”为主要层面的技术实践培养
  独立学院作为社会人才需求中的动手实践型人才的主要输出部分,这部分人才需要精湛的手工操作技艺。中国在古时候诞生了十分多的技艺高超的工匠,这些工匠巧夺天工,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于科技的态度十分强调其中技艺的部分。而在目前这个时代和社会,作为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其本身的生源目标,决定了其无法普遍的开展科研型的创新创业教育,这是其同其他院校之间不可逾越的差距,但是作为其毕业生,培养起手工操作的技艺,在手工技艺上传承和创新,这样就在市场的需求和教育的过程中,突显出高超技艺毕业生的极大优势,在所在行业中,开展创新创业的机会和能力就十分的足。培养手工操作技艺十分精良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点大部分也就集中在了产品工艺和生产技术上的创新,这些同社会和市场需求联系十分紧密,在创新和创业的产生角度上,更容易从市场上获取灵感,而且作为产品产出来说,也在市场上更容易融入到市场中,实现应用。
  (二)以“实践教学”为导向出口的实践教育平台建设
  独立学院作为以实践技艺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建设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十分注重实践教学的环节,尤其是社会化市场的实践环节,这样更容易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市场的把握和敏感程度,这点在学生未来的创新和创业过程中,可以发挥出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市场的贴合度,在未来毕业生创新和创业过程中,会产生较为有利的价值。学生社会导向出口的实践教学,最为有效和成效好的一种方式是独立学院同社会企业建立协同的人才培养联动体制,独立学院在对口的企业中建立良好的实践教育基地,专业开设实践教育环节,在企业中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尽力达成每名学生特定时间赴企业开展实践教育环节,并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实践教育导师,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开展实践锻炼教育,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以“学以致用”为目标的开展“以赛代练”的科技引领活动
  以“学以致用”为目标,要求一是,在学院日常教学环节中强化应用型教育,强调开展直接对未来职业发展起到基础作用的课程体系,令学生所学可以有所用;二是,围绕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以毕业实践应用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生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之中,不断推荐应用型培养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三是,在学生的日常活动开展过程中,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的竞赛活动,通过科技活动来引领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教育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同其他高水平人才开展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发挥“以赛代练”的科技引领。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科技创新”培养目标的实现,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
  总之,作为河北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始终结合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发展需求,紧紧抓住河北省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区位因素,做好自身本土性的发展,才能更好的贴近社会,贴近需求,从而做到培养出更好、更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合格大学生;其次,作为独立学院,这样一個层次的学生,其作为社会的知识层次结构是不同于高水平高校的毕业生的,甚至不同于校本部学生的知识层次结构的,其毕业位于社会环境之中,是具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定位的,因而,去培养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要紧紧结合其所对应的社会需求,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理论水平,开展符合独立学院学生水平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工作,其作为具体的方式来说,更为应突出的是对其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帮助其更易的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的创新创业环境;最后,河北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过程中,我们研究不难发现,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系建设,应当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能够成为具有上下连贯、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建设,而不应当是碎片化、分隔化的体系建设,这样才能够全面的培养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这样我们不难可以看出,这对独立学院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仅提高了高度,也扩展了广度,要求独立全院可以全盘一盘棋,整体化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升教育体系建设,全院范围内各个相关环节,紧密配合,规模化、效应化整体来做好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教育。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编著.创业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54,129.
  [2] 孙志超.中国香港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53- 55.
  [3] 白宪臣.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河南大学本科试验班为例[J].大学教育,2015(7).
  [4] 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3-9.
  [5] 钟汝能.转型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学术探索,2015(4):152-155.
  [6] 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
  [7] 秦虹,张武升.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基础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85.
  [8] 覃睿,吕嘉炜,樊茗玥.面向国家创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框架与实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3):57-62.
  [9] 刘芳.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模式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6):68-71.
  [10]  应中正.美国高校的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考察 [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Q171037)。
  作者简介:王亮(1984.02- ),男,汉族,河北正定人,大学本科(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位),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行政和党务管理;喻成杰(1986.10 - ),硕士,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2823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