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多年来,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中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一直是了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因此研究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仅有利于历史课程教学的发展,对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三观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情感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8-0-02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历史课堂上,通过特定的史料、图片、视频短片等适时地进行情境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力量,从而增加自己的情感体验,健全自己的人格,塑造自己对于个人、民族甚至國家的看法,使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为了了解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与数据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此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首先是在网络上发布调查问卷500份,共收回490份问卷调查,有效率约为98%,涉及了来自新疆、上海、湖南、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等多个地方的中学生。为便于计算,笔者随机从中挑选100份调查问卷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真实可靠,可以很大程度地反映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现状。
  1.问卷设计及实施
  笔者设计了《中学生历史教学中爱国情感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中学生历史课所接受的情感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此次问卷主要围绕学生对于其在历史教学中所接受所参与的情感教育的体验、学生对于情感教育的理解以及以学生角度怎样看待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等方面进行调查。设计该问卷有利于获取以下信息:一是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主观态度与其接受情感教育的参与度之间的关系;二是学生对于历史教学中所接受的情感教育的满意度,三是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四是如何走出这种误区的方法建议。
  2.调查结果分析
  2.1男女生性别差异与其对历史的态度的相关度调查
  通过统计,喜欢上历史课的人中男生所占比例为62.16%,女生所占比例为47.62%,青春期的男生女生在看待问题上有较大的差异,同样,他们在对待历史学习的态度上也有所区别,数据表明,喜欢上历史课的男生要比喜欢上历史课的女生多。由此可得,男女生的性别差异对于历史学习的态度有一定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既要充分提高男生对于历史的兴趣,也要培养女生对于历史的兴趣,以期为学生成绩的提高助力。
  2.2历史课堂情感教育效果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情感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一定感知能力,这也证明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接受情感教育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以及最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仍有部分学生没有了解情感教育的概念,对于情感教育的体验也没有感知。因此我们要对历史教学情感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要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有学问又有才能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2.3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现状
  从调查的整体情况看,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现状良好,学校、学生都较为重视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学校通过在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开展各种纪念歌颂烈士英雄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而学生则在接受情感教育后通过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给学校社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部分学校未开展过纪念歌颂烈士英雄的活动。有约16%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从未开展过相关活动。可能存在以下原因:学校不重视情感教育;学生没有能力参加活动;学校受环境、人员等因素影响无力开展活动;认知教育任务繁重,课余时间不足以开展活动。
  第二,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情感教育的作用,认为其是形式主义,没有价值。有11%的学生认为情感教育是纸上谈兵,情感教育的成果并不是就业竞争力的一项衡量标准。所以很多学生高度重视认知教育而忽略情感教育。
  第三,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线的历史老师,老师的授课方式以及对情感教育的认识影响中学历史情感教育的实施。60%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历史老师授课局限于教材;57%的学生认为老师采用讲述法,比较单调;24%的学生认为历史课没有意思;53%的学生认为老师更注重讲解考点; 21%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历史老师很少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与资源,没有与时俱进等等。教师也有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过程,没有人生来就可以做一位好老师。因此,学生应该努力地去适应老师,并对师长提出建议,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学历史情感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重视,但实现情感教育常态化仍任重而道远。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优化对策
  中学历史因其具有的人文性而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主力军之一,可现如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何寻找有效方法?
  1.建构师生情感共鸣
  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说过:“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所看到的历史学科与他们被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就是记载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情,毫无乐趣可言。然而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历史其实是精彩的,是鲜活的,更是多彩的。每一段历史都是一代人不可磨灭的回忆,更是一代人的亲身经历。历史,就是因为富含情感而有旺盛的生命力。实施情感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历史中的情感,从而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   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学识,还需具有以情感人的能力。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应该是主动地教与被动地学的关系,而应该是想学与愿教的关系。师生之间建构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产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主动地去汲取历史知识,体验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那如何才能建构师生情感共鸣呢?
  第一,提升历史教师的情感意识,定期对教师情感意识进行培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建构师生情感共鸣,要求教师本身具有以情动人的能力,而这种以情动人的能力可以与生俱来,同样也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的。
  第二,对症下药,提升学生对情感教育的兴趣。男女生對于历史的态度是有差异的,男生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数比女生多。询问他们对历史感兴趣的原因,绝大多数男生喜欢历史,他们有英雄情结,觉得历史人物本身有独特的魅力,或是知人善用,或是武功高强,或是有勇有谋,或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女生为什么会喜欢历史呢?她们喜欢的是历史中的历史故事,如昭君出塞的传奇故事,武则天传奇的一生,更喜欢历史人物在经历巨大转折时的无奈或喜悦,这些情感让人动容。因此,在中学历史情感教育中,教师应兼顾历史知识的科学性与趣味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面对历史事件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应该允许学生质疑存疑和探索,拒绝用权威解释一切。非常支持学生们有自己的想法,身为教师,我们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情感教育系统化,细化情感教育的教育目的与实施方法
  在传统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较忽略。系统化情感教育,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塑造。
  第一,情感教育的正确理解。情感教育就是爱国教育这是一种片面的观念,情感教育关注的是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所必须接受的情感上的引导,爱国教育只是情感教育的一部分而已。中学生们处于一个人心理与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接受情感教育的正确引导可以使学生健康成长,不致误入歧途。良好的情感教育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护航。
  第二,情感教育的实施,细化情感教育的教育目的。每一堂历史课都有其独特的情感教育目标,历史教师应重视情感教育的实施工作,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应该随机应变,学生是有思想的人,课堂情况不只有一个可能,身为教师要具备应对课堂上随机事件的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适时调整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
  3.整合情感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模式
  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认识到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仍苦于没有足够的情感教育资源。情感教育资源不仅价格高昂,而且质量良莠不齐。教师要寻找优质的情感教育资源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严重耽误教师的其他备课工作。而教学模式单一是很多教师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很多老师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何整合情感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模式呢?
  第一,整合情感教育资源,构筑一线教师交流平台。第二,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情感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多角度探索情感教育的宇宙。如播放历史小短片,挖掘教材中历史人物的事迹就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依照学生特点进行调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历史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历史教师应与时俱进,将当今教育学的研究成果、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情感教育的实施方法,找到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之间的平衡点,历史教学情感教育的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丁锦宏.情感教育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历程——朱小蔓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04):70-80.
  [2]周晓兰.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王向文(1974—),男,汉,湖南新化,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3066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