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社区融入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迁老人是由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双重作用形成的流动群体,文章以S市L社区为例,通过半结构访谈研究随迁老人社区融入问题,分别从舒适度、安全感、交流度、成就感四个方面进行总结,明确随迁老人社区融入存在的困难,并通过社会工作视角,尝试解决存在的困境。
  关键词:社会工作;随迁老人;社区融入
  子女成家立业,本该安享晚年的老年人因为种种原因随着子女离开家乡,进入新城市。有些随迁老人能较快融入社区环境,而有些随迁老人则相对困难,存在生活环境不适和群体交流不畅等问题,甚至出现情绪低落、身份认同感较低的情况。针对此现象,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呈现社区生活状况,为促进随迁老人融入社区,丰富晚年生活提供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随迁老人群体主要指由于家庭团聚、家庭养老和照顾家庭其他成员而随着家庭迁移和流动的老年人群体。根据这一定义,学者们使用了类似的口径定义这一特定群体: 年龄超过 60岁、跟随进入城市并和在城市定居的子女一起生活,但户籍依然留在农村的老人;离开家乡、随子女到异地生活、帮子女带孩子做家务的老年人群体。基于以上定义,本次调查对象主要选取60周岁以上,跟随子女来到苏州,但没有本地户口,在本小区居住满6个月以上的老人。
  (二)社区选取与资料收集
  文章所选取调查的S市L社区,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基础建设而言,周边设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交通方便、超市等便民服务已经配备,在居住的小区间设立绿化带和健身器材,满足居民生活、锻炼需要。文化而言,L社区设有有舞蹈、戏曲、体育、书画文体队伍,尤其是“万紫千红空竹队”,夕阳红团队,梅花拳研习中心等团队崭露头角,颇有名气。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演出12批次、34场次,放映数字电影62场。L 社区拥有一定数量的随迁老人以及一定量的社区活动,为调查研究提供必要条件。根据调查对象选取标准,我们选取了8位老人进行访谈,其中5位为女性,3位为男性。表一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状况舒适度:天气方面,大部分随迁老人能渐渐适应S市的天气状况,原居住地气候和S市相似的随迁老人适应的相对较快,但还是有一些随迁老人对S市天气感到不适,主要表现为不适应夏天高温和冬天的湿冷。有些老人不能忍受天气状况,会在寒暑假时回到家乡。
  设施方面,随迁老人们反映社区缺乏适合儿童的娱乐设施,图书室等。来自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随迁老人对社区设施方面的打分相对较低,而来自经济发展相对较弱地区的随迁老人打分相对较高,例如老人A1和老人A5对于社区基础设施产生不同的评价。
  老人A1:别看这些设施配备的很全,有些都已经生锈,还有的就是坏了,不是很安全,每次自己都需要很注意。
  老人A5:我们老家那边什么都没有,这边比老家那边好很多了,起码偶尔还能用用。
  卫生方面,大多数接受访谈随迁老人对社区卫生状况较为满意,各个社区会配备专门人员定时清理垃圾,每个单元门下垃圾桶都及时处理,楼道中的小广告也清理的较为干净。
  (1)安全感。就安全问题,受访老人回答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独自居住的老人往往安全感较低,即使已经居住在S社区较长时间,夜深人静时也仍会感到恐惧。跟随子女居住或者与老伴共同居住的老人则表示社区相对安全,有门卫和保安,有基本的安保设施。
  老人A4:儿子家住不下,给我租了个房子,虽然我白天都在他们家烧饭,但晚上一个人还是有点害怕的。
  (2)交流度。L社区随迁老人较少与邻居沟通交流,与社区其他居民交流也少。邻里之间的关系仅限于邻里间的见面打招呼,其生活状态通常是大部分时间呆在家中,照顾孙辈,傍晚或者清晨空闲出来散步。家庭内部沟通而言,子女由于工作繁忙和代沟原因,较少与父母交流,也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老年人交流度偏低。
  老人A3:年轻人老早出去工作,老晚回来的,我也不好意思打扰,基本上他们也很少主动和我说话,我在家也就是干好带孩子的工作。
  社区中还会形成次团体,即相同地区的或者认识的人聚在一起,这些次团体内部成员通常关系融洽,有更多共同的交流话题,但是很少跨出次团体进行交流。
  老人A2:我们外地人不怎么和他们交流,语言都不通,他们也很少和我们说话的,还是算了。
  (3)成就感。随迁老人在社区获得的成就感较低,生活范围、社会活动被局限在家庭中,对社区事务缺乏参与积极性。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子辈或者孙辈,子孙辈是他们获得成就感的主要途径,在社区社团和志愿服务方面很少能获得成就感。同时,8位受访老人中有5位表示自己没有时间去参加社团活动,家中晚辈需要照顾,卫生需要打扫,家务较为繁重。
  老人A6:我一天要烧三顿饭,买菜做饭,来都来不及,哪有闲时间去参加活动。
  老人A7:家里这个孩子还小,正是要人带的时候,离不开人,我们能够帮子女分担点就分担点。
  部分老人也认为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参与社区活动只会给社区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制造麻烦,索性不参加。
  老人A6:我連字都不认识几个,能参加什么社区活动,跳舞唱歌我也不擅长。
  通过对访谈内容的总结,不难看出随迁老人所面临的困难,城市天气环境的不适应,社区基础设施的陈旧,社交频率的下降,家庭内部沟通的缺失,个人时间的减少。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努力提供多种服务,帮助群体缓解压力,克服困难,在推动问题解决的同时,激发随迁老人群体的潜能,协助其更好的解决问题。
  二、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视角
  (一)老年群体:关注群体需求 挖掘内在潜力
  随迁老人在面对陌生的城市和社区,往往会遭遇共同的困境,如政治领域面临参与机会较少、缺少话语权;经济领域面临城市压力、消费方式的变化;社会保障领域面临社会福利排斥(医保不衔接、养老金异地领取困难);文化领域面临语言不通、难以交流。同时其也会面对个体问题,家庭内部角色发生变化;个人生活方式改变;代际矛盾。面对诸多复杂的问题,社会工作者要及时做到角色的转换,如面对共性问题,社会工作者充当政策影响者,发现政策实施中的不足,向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解决社会问题。面对个体问题,充当服务提供者,提供物质帮助、劳动服务、心理辅导、意见咨询和关系支持等。充当使能者,帮助其克服困难,激发潜能,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处境。   重视随迁老人赋权增能,帮助老人评估自身的需求,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自主掌控环境,将老人“被动”参与转化为“积极”参与。打破对于老人“病态化”的看法,用“正常化”的视角看到老人的需求。作为社会工作者既需要重视对老年人所承担风险的关注,也要关注其自主性。
  (二)社区环境:推动群体参与 共建友好社区
  利用社区平台,协助社区宣传。充分利用社区宣传平台,如公告栏、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等。在宣传同时考虑到老人的特殊性,老年人视力有所下降,信息发布尽量做到字体较大且清晰。部分老年人存在不识字的现象,应做到多种宣传方式相结合,安排宣传员口头宣传,在老年人经常休息场所进行统一通知等。让更多老人有机会参与。针对随迁老人所反映自身时间不足的现象,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可上门进行疏导,与老人子女沟通,尝试争取更多自主时间,另一方面社区可尝试培养志愿者团队,已有社区实行“四点半课堂”“喘息服务”等实践活动,让随迁老人从繁杂的事务中抽身,有更多自主时间。
  重视组织培养,丰富社区活动。在诸多地区,社区、社会组织的力量已经不容忽视,“三社联动”(社工、社区、社会组织)已经成为诸多服务的提供主体。以武汉市W老年人协会为例,探索老年协会参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实践,建立志愿服务团队、成立文娱类组织,丰富老年人生活,已经取得不错成果。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指导、资源链接、鼓励倡导等方面能提供特殊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可协助社区、协助老年社会组织共同构建友好社区,同时在老年社会组织构建的同时,充分考虑老人身体情况以及可行性,提供必要帮助。
  (三)社工自身:强调助人自助 运用专业技能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互动过程是相互学习进步的过程,社工在实践的同时需灵活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手法,重视社会工作操作技巧的提升。综合运用工作方法和理论视角,个案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老人的个性化问题,如针对老人“年老无用”错误的认知可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就家庭内部婆媳关系、亲子关系的处理问题可以使用萨提亚家庭疗法、结构家庭疗法,协助调整家庭资源和关系维系方式。小组工作可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开展兴趣小组、互助小组、学习小组,并根据不同的小组采取不同的工作实施模式,一方面可以让随迁老人更加快速的了解居住地城市环境、风俗习惯,另一方面也让本地老人和随迁老人有跟多交流的机会,通过小组活动使两者彼此熟悉。社区工作重视增能和社会网络理论运用,重视老人潜能的挖掘,如在社区组建老年人社区志愿团队、老年人兴趣小组,让更多老人感受到“老有所为”,也能协助老人更快速的融入社区。社会网络构建强调提供多样化服务和必要支持,管理协调社区内资源以及协调人际关系,构建老年人环境友好型社区,为有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便利。
  三、结语
  文章以S市L社区为例,探究随迁老人社区融入存在的困境,并尝试运用社会工作视角提出解决方法,通过老年群体自身潜能挖掘、友好社区建设、社工能力提升来促进随迁老人群体的融入。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服务活动,因此作為社会工作者应关注群体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方案,切实帮助到服务对象。
  参考文献
  [1] 姚兆余,王鑫.城市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09):43-45.
  [2] 李红飞,甘满堂.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深圳市L社区为例[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7,17(01):31-37.
  [3] 张强.依老助老:老年协会参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实践研究——以武汉市W老年协会为例[J].西北人口,2018,39(03):91-99.
  作者简介:顾茹(1997- ),女,江苏常州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352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