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普通话推广下语音偏误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国际中文教育、方言区及少数民族地区三个普通话推广主阵地中对语音偏误的研究,提出三方应加强对彼此研究成果的借鉴,形成合力,从而使推普工作更为精准有效。
  关键词:普通话推广;语音偏误;研究综述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早在1988年就有学者提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不亚于疏通陆路交通运输网,它根本就是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精神交通网。对于在国内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业内已经达成共识。但国际中文教育,作为向外推广普通话的教育活动,是传播我国通用语言文字及文化的重要补充,却一直没有与国内推普研究形成合力。根据推普工作开展区域,可将其粗略分为国际区、方言区及少数民族地区三类,本文对推普工作下语音偏误的研究综述,也将从这三个部分展开。
  一、国际区推普工作语音偏误研究
  这部分研究主要来自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者,以不同国籍、不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母语负迁移、有限目的语知识的干扰及教师或教材对目的语知识的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讲解/训练三个角度探析学习者学习普通话语音偏误的成因,其中从母语负迁移角度进行分析的论文占绝大多数。已研究的语音偏误覆盖面较广,包括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及语流音变各个部分,如邓丹(2019)将感知听辨和语音分析相结合,分析了欧洲汉语学习者普通话轻声偏误的原因;王安红,具旼炯(2014)从語流角度审视了韩国汉语学习者的声母语音偏误;从有限目的语知识干扰角度研究的论文较少,如帕丽扎提·克依木等(2020)通过对不同水平汉语学习者的定量研究,发现学习者是否建立起完备的目的语系统是影响其声调听辨速度和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对汉语语音偏误研究最后都会有针对性、改进式的教学策略,但大多是缺乏实践证明的“纸上谈兵”,只有极少数论文增加了有效性检验的环节,如冯冰(2020)设置了对照组验证其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受益于庞大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群体及广大的外国留学生资源,不同国别汉语学习者的普通话偏误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除了欧美一些主流国家外,对东南亚国家的研究数量较多,如李雪普(2020)对缅甸学生汉语单字调的研究及王仲黎,冯佳(2013)对汉语老挝语的比较研究等等。
  总的来说,从汉语国际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普通话语音偏误的国别化研究进行得较为充分,研究者大多采取调查+描述的方式进行书写,主要研究学习者产出的语料,常在文末尝试改进教学策略,但缺乏对其策略的科学验证。
  二、方言区推普工作语音偏误研究
  此处采陈遵平(2012)对狭义地方普通话的定义,即仅指带汉语方言色彩的普通话。我国对这一部分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研究成果可粗略分为有代表性的个案分析和理论探讨两部分。个案分析包括:陈亚川(1987)从声、韵、调三方面分析归纳了闽南口音普通话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种带方言口音的普通话主要是受方音影响所形成的。叶军(2012)找出了上海口音区别于标准普通话的典型且具有系统性的语音偏误,其研究数据肯定了普通话推广在纠正上海口音,特别是区分前/后鼻音上的贡献。黄磊(2019)将湖南地方普通话分为三大现时类型,通过实验、描写、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较为详细的记录了现下湖南地方普通话的语音情况,为省内推普工作提供指导。
  八十、九十年代对地方普通话的理论探讨基本确定了其中介语的身份,并就地方普通话与普通话的区分提出了一些看法。陈亚川(1991)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第一次对地方普通话下了明确的定义:指学习普通话的人在普通话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与标准普通话有不同程度的差距的语言系统,认为其是学习普通话过程中产生的有规律可循的、顽固的偏误。这种顽固性大体是语音为甚,词汇次之,语法再次,充分肯定了推普工作中对语音偏误研究的重要性。陈佑椿(1989)认为地方普通话只要能与不同方言区的人民进行语言交际,就达到了普通话的下限。谢俊英(1999)再次强调在普通话与方言的判定过程中,应以语音为首要条件,交际功能为主要参照标准,并就方言—地方普通话—普通话的升阶划分了具体的层次标准。
  当前,关于地方普通话的个案研究占研究的绝大部分,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倡议。麻彩霞(2019)提出在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中,除了对语音、词汇、语法的比较分析外,还应该重视地方口音包含的语言文化因素。李泉(2017)则呼吁要将方言和地方普通话纳入对外汉语总体教学设计中。我们必须承认以推普为目的的地方普通话研究在提高国民普通话水平上的突出贡献,同时,也期待学者能将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综合起来,找到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内部规律,为推普工作及国际中文教学提供指导。
  三、少数民族区推普工作语音偏误研究
  上文提到陈遵平(2012)将带汉语方言色彩的普通话归类为狭义的地方普通话,那么广义的地方普通话是什么呢?实际上,他综合前人看法,从受母语影响的角度将地方普通话分为带汉语方言色彩的普通话、带外国语的普通话和带民族语言色彩的普通话三种类型。对前两种的研究我们已经总结过,这里是对民族地区人民普通话语音偏误的研究综述。
  这部分研究主要来自民族地区内部的专家学者,数量不多,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推普为目的的个案研究和在推普背景下强调对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保护。前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偏远、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比例高的地区。刘亚丽等(2019)考察了新疆民族地区小学生汉语普通话声调习得的特点和主要问题。仁措吉(2014)以青海民族大学藏族学生为样本,以藏族学生普通话测试实际情况为依据,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周艳(2010)基于研究地区受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双重影响的特殊现状,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统计出了被试普通话语音偏误情况,并经由对比分析找出了偏误原因及学习重难点,为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该地区同胞普通话水平提供参考。此类研究与地方普通话的研究大致类似。   后者的研究以呼吁为主,既强调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又强调在民族地区需坚持双语制,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刘志刚(2020)从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的角度倡议国家通用语言必须全面普及,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及民族地区。英吉卓玛等(2016)则从经济角度分析了同时掌握普通话与本民族语言的好处。李瑞华(2019)从宏观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视角对普通话推广带来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在鼓吹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掌握普通话的重要性之外,民族地区的学者也为普通话推广带来的民族语言生态环境失衡而忧心,刘丽静(2014)通过具体阐述城市化及人口流动是如何打破语言使用功能生态平衡的,提出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对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的保护和发展,着重指出民族地区语言立法及执行部门要承担起相关责任,否则我国将面临语言多样性加速消失、文化断层的风险。
  综上,无论在哪个具体区域,对于普通话语音偏误的研究主要基于偏误分析、对比分析理论,借助实验语音学、纸笔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中介语进行描写,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研究目标大多是为了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国内外推广,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对地方普通话及民族语言的保护。
  四、对推普工作中普通话语音偏误研究的展望
  对国际区、方言区及少数民族区的普通话语音偏误研究,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促进我国通用语言文字与文化传播,帮助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向目的语靠近。同时,鉴于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多有来往,处于语言融合/混合阶段,方言区学者和少数民族区学者应该多加借鉴彼此的研究成果,为纠音提供新思路。同时,国际区学者也可以借鉴少数民族区域学习普通话的经验:部分国际汉语学习者,尤其是来自东南亚的汉语学习者,他们的母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存在更近的亲缘关系。在来华留学生的纠音方面,方言区学者则要注意真实语境情况和教师口音问题。若三区研究者能加强交流、彼此借鉴,势必能使普通话国内外推广得更加科学、高效。
  参考文献
  [1] 倪海曙.关于推广普通话[J].语文建设,1988.06.
  [2] 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1984.
  [3] 邓丹.二语学习者汉语普通话轻声的感知与产出[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2019.
  [4] 王安红,具旼炯.语音同化与韩国学生汉语普通话声母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第28卷,2014.
  [5] 帕丽扎提·克依木等.不同水平的普通话学习者单字调声调感知研究[J].声学技术第39卷第1期,2020.
  [6] 冯冰.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汉语语音教学研究与设计[D].上海师范大学,2020.
  [7] 李雪普.缅甸学生汉语单字调实验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20.
  [8] 王仲黎,冯佳.汉语老挝辅音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1卷,2013.
  [9] 陈遵平.略论地方普通话研究的几个问题[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
  [10] 陈亚川.闽南口音普通话说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
  [11] 叶军.上海地方普通话口音特征语项动态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2.
  [12] 黄磊.湖南地方普通话的现时类型及研究策略[J].湘南学院学报,2019.
  [13] 陈亚川.“地方普通话”的性质特征及其他[J].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1991.
  [14] 谢俊英.中国语言文字使用调查中有关普通话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9.
  [15] 马彩霞.不可忽视的语言文化的传承载体“地方普通话”[J].语文学刊,2019.
  [16]李泉,柳茜.留学生第二课堂:地方普通话和当地方言学习——基于常态汉语环境的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2017.
  [17] 王亚丽,郭径遂,孟子厚.新疆民族地区小学生汉语普通话声调感知和发音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8] 仁措吉.藏族学生普通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以青海民族大学藏族学生普通话测试为例[J].时代文学,2014.
  [19] 周艳.民族杂居地区布依族说普通话的语音偏误分析及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0.
  [20] 刘志刚.新时代国民语言能力提升与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
  [21] 英吉卓玛,张俊豪.语言经济学视角下藏族大学毕业生藏汉双语水平与收入的相关性研究——以青海省T县藏族大学毕业生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6.
  [22] 李瑞华.精准扶贫背景下民族贫困地区国家通用语言的教育价值探析——基于对青海省贫困藏区语言使用情況的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9.
  作者简介:戴萌,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352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