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经济化的大力建设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市场对于技术性和管理性人才需求日益增多。工程管理专业以输出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为教学目的,自开设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顺应发展势头,高校已将该学科优化升级作为重要课题,但囿于传统培养模式存在局限性,需要分析比较国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立足现状整合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在建筑工程管理、物业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多个专业基础上整合后形成的新兴专业,教学内容涵盖工程项目建设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的管理任务,始终秉持复合型集成性人才培养目标。但是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人才选拔门槛变高,校企人才输送—接纳出现不对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显现,因此,立足形势优化该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以下,将针对该学科,从传统人才模式的局限性出发,分析当前国外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整合资源,进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囿于传统的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一)教学定位
  工程管理专业不同于其他工程技术专业学科,教学内容更为广泛,在工程技术的基础上,还增设经济、管理、法律三大领域,交叉性和综合性是它的专业特色。但也正是由于许多高校对于这种专业特色拿捏不准,导致整个教学定位出现偏颇。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专业方向单一化发展。工程管理专业自1998年开设以来,现已遍及全国近400所高校,其间既有综合性院校,又有土木工程类专业院校,还有财经类院校等,由于各个高校办学重点不同,学科设置不同,实现学科协同发展技术能力有限等。导致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方向存在单一化发展,无法综合性促进工程技术学科、经济学科、管理学科、法律学科同时发展,出现财经类院校针对该专业更注重经济管理,土木工程院校更注重工程技术培养等情况。第二,轻实践,重理论。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存在滞后性,加之许多高校在实践经费投入和实践硬件设施上存在不足,整个教学模式主要依托传统教材进行开展,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内化吸收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导致专业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薄弱,适应周期长。
  (二)教学设计
  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殊性,其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宽口径、厚基础”来进行开展。但是纵观当前学校的对于该专业的教学设计,会发现基本实现“宽口径”,但在“厚基础”上却存在明显缺失。这是由于学科面广,之间存在脱节,整个课程设置分散且相互独立,导致知识融合度不够,无法发挥集聚效应,学生面对散乱的教学内容,未能深度理解进行融会贯通,更无法搭建有序且扎实的集成知识结构。同时由于缺乏弹性的考核,导致教学只能局限于单一的授课模式,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未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团队
  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对师资团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单项课程的专业教学能力,更要求教师能够实现“知识融合”。但就目前现状来看,老师综合性进行教学设计,跨学科的进行知识融合难度较大,导致学科之间仍分散独立,教学设计亟待改善。同时,许多高校的师资构成存在单一性和不稳定性,虽表面实现双师教学模式,但是外聘教师大都以挂职为主,且讲完便离开学校,无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动态辅导,同时,学校内部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未能满足复合型人才的教学需求。
  二、国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模式的分析
  (一)德国模式
  德国的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的精密性和品质性,一直在国际上的受到广泛的认可,并始终以“德国制作”作为品质上的标签认证。追根溯源,成功的背后源于德国OBE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即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的教学方向。所谓OBE模式强调在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学生产出而非教科书或教师经验成为驱动教育系统运作的动力,这显然同传统上内容驱动和重视投入的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在OBE方向下引导高校进行双元制教学,简而言之,就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人才与社会需求的衔接性,强调人才的应用型和适用性。将其运用于德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典型特征,其具体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设计上,整个教学周期为四年,即3+1,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就业实习。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工程管理人才培養课程设置体现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思想,其课程内容源于对建筑行业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技术与产品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并邀请了一些建筑业内人士参与设计,课程内容力求从实际效果出发,充分满足企业需求,课程设置紧跟建筑业发展步伐。同时,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教学形式上,整个教学形式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形式,就具体教学手段,它在基础的讲授模式上,还利用小组讨论和合作进行课堂演示,并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参观教学,使得整个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学生处于主动地位。
  第三,师资队伍上,不仅对教授有着硬性的资质指标,促使教学内容能够有效与行业形势进行匹配,同时还给予教授弹性的学术休假,让教授能够有效进行自我提升,准确把控行业动态走向。
  (二)英国模式
  英国模式是基于学制设置的一种三明治模式。所谓三明治模式,强调教学安排上进行穿插式的教学实习,不再局限于最后一学年进行集中实习实践。它构建了一个更为弹性的教学空间,帮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理论知识的内化吸收和实践应用。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它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也具有独特的优势,以下将从三部分来进行论述:
  第一,教学目标上,英国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以掌握现代建筑业必备的管理、商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达到专业协会对行业准入的基本资质要求综合素质的培养(IT、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等)为发展成项目经理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英国高校采取了双评估的监督方案,一方面既要保证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也保证了人才与实际就业的匹配度。   第二,教学设计上,英国在课程设计上将学生置于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自主选择性,给予相对自由的选择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以及个人兴趣自行选择和调整。加之,较为灵活的学制设计,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去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和方向,既可以有效实现查漏补缺,更可以及时进行方向调整,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度和积极性。同时,在学习方式上,英国实行小班教学,老师更能进行垂直管理,进行针对性指导。
  第三,专业方向上,英国的工程管理专业更加强调学科之间的渗透,不以工程技术或者经济管理作为主方向,而是强调多种学科的集成性学习。如英国牛津大学由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和商学院共同开设EEM(工程&经济&管理)。EEM是以工程技术为主,其中2/3的课程与工程有关,集经济学院和商学院在经济与管理方面的优势于一体,将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
  三、整合资源优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探索
  (一)立足学科特色,更新办学理念
  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并将其作为教学导向,是优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程管理专业作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在办学上应该更加强调学科与实际就业的衔接性,需要打破传统学术课程的思维,在办学上注入“双元思维”,调整为弹性的考核机制,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各个高校还需要根据学校实际办学优势,进行专业的方向调整,实现总体上的“量体裁衣”,更大程度实现阶梯教学,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全面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双落实。
  (二)弹性教学设计,突出学生主体
  整合国外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势来看,其中典型特征就是将学科特色与弹性教学相结合,让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来服务于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大程度的参与进学习,在实践中去进行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因此,高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也应该围绕弹性教学的原则来进行开展,不再是传统模式下老师被动的讲解,而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的主体,老师转变成“引导者”角色,把课堂的主动权交付给学生,同时还可以思考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融合。
  (三)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应用实践
  德国OBE方向下的双元制学习模式以及英国的双考核给予我们启示意义,要求课程设计进一步贴近企业实际,用就业导向来促进教学任务完成,改变学生身份意识,学生不仅是一名在学学生,更是一名准就业者,同时深化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搭建一条无缝衔接的人才输送链条,让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实习机会,并设置导师进行垂直实践教学,学校也更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走势,防止教学设计产生滞后性,简而言之,让就业来进行导向,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学科融合能力。
  (四)优化师资团队,强调双元教学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对师资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单科老师要向双师双能转型,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同时还要求整个专业教学团队要优化结构,满足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大学科。并且,学科之间要进行协同发展,融合交流,便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总体把握,集成学习。因此,高校应该给予专业老师更大的学术支持,帮助老师完善知识结构,并且设计一个校企弹性的信息交流,帮助老师能够动态把握行业走向,进行更加完备的课程设计。
  时代的发展给予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更大的需求面,这对于工程管理專业而言,既是契机更是挑战。要求客观审视现状,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进行科学分析,同时,也要将目光着眼于全球,学习借鉴国外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再结合高校实际,进行专业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刘光忱,王春霞,李欣.新时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建设监理,2016(01):9-11.
  [2] 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27-37.
  [3] 陈群,柳丕辉,陈哲.中德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6):143-146.
  [4] 刘贵文,彭瑶,吴博.中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49-51.
  基金项目:2020年山东省职工与职业教育重点课题“高职与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2020-077)。
  作者简介:董伟贞(1984- ),女,山东滕州市人,本科,小教一级,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352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