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文化产业”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锋

  关键词: 文化产业;产业发展;文献计量
  摘 要: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开展“文化产业”相关文献计量分析研究有助于还原理论发展过程,并能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文章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1992—2020年50,324篇“文化产业”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对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统计,从发布总量、期刊分布、作者、关键词、被引量等多个角度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后“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相关文献的作者呈现两级分化的局面,核心区作者总数偏少,但作者合作度非常高。一直以来,“文化产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未发生改变,始终围绕在发展创新等方面,核心研究内容明确,融合研究的趋势明显增强。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0)10-0123-05
    1992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后,我国出现了“文化产业”的概念。自此,业界学者们开始围绕“文化产业”展开各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开展“文化产业”相关文献计量分析研究有助于还原理论发展过程,并能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文献计量作为图情领域重要的研究手段,是通过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1]。笔者以“文化产业+文献计量”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得到25条结果,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研究文献共9条,其中包括以地区性角度展开的分析,如河南[2]、贵州[3]等地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情况,其他还包括从文化创意产业[4]、文化与旅游[5]、文化产业版权保护[6],文化演艺产业[7]、非物质文化遗产[8]、文化动漫产业[9]角度开展的文献计量研究。当前,针对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情况的研究较少,仅有朱莉[10]等人利用Citesapce软件选取1992—2015年发表的、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但由于仅选择核心期刊录用的文献,且数量仅为3,518篇,并不能全面反映1992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整体情况 。为了能够了解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全貌,笔者以文献计量的方式,对1992—2019年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全部文献进行分析,更加全面、深入地探究近三十年来该领域的发展研究情况。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笔者以“文化产业”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其中1992—2019年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中文文献共计56,853篇,通过软件程序获取文献的题名、著者、单位、关键词、分类号、引文内容等信息,并剔除公告、征文、通知等无关数据后,共得到有效文献50,324篇。笔者主要通过文献计量法对已获取的文献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特征和规律并进行归纳总结。文献计量法是图情领 域常用的研究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经典的布拉德福定律、齐普夫定律和洛特卡定律基础上衍生出聚类分析、共词分析、内容分析、引文分析法等[11]。
   笔者所使用软件工具为Python3.7,可视化工具为pyecharts1.0,所涉及的全部数据均来自中国知网数据库互联网可访问信息。笔者对获取到的数据采用统计学、数学等方法,以及高频关键词分析、内容分析、引文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数据外部特征的研究,了解文献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通过数据梳理将结果以可视化图表方式展示出来,能够更加方便、直观地发现 “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并尝试分析发展趋势。
   2 文献计量分析
  2.1 发文量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1992—2019年总体发文量呈现一个起步到爆发再到平稳的过程,为了更加清晰地表述这个过程,笔者将这个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2—1999年)为起步探索阶段。随着中央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也随之出现,但研究数量在随后的几年都始终处于较低水平,1999年之前每年文献发表数量都没有超过100篇,“文化产业”并未引起太多关注。第二阶段(2000—2009年)为快速增长阶段,发文量始终呈现迅猛增加的过程,并且一年高过一年,“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迎来了春天。第三阶段(2010—2019年)为平稳发展阶段,在2012年发文量达到5,310篇后,呈现出一个下降的态势,但2016年后又有了小幅度的反弹。在这个阶段,发文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表明“文化产业”始终受到较高的关注。
  2.2 期刊分布
   “文化产业”相关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排在前50位的期刊发文量较为均匀,并没有出现发文量特别突出的期刊。排在发文量前10位的期刊共刊发相关文献3,018篇,仅占总发文量的6%左右;排名前50位期刊发文总量9,665篇,占总发文量的比例约为20%。排名前50位的期刊中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论坛》、大众报业集团主办的《青年论坛》、山东社会科学院的《东岳论丛》、福建社科院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江苏省文化藝术研究院的《艺术百家》、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的《中国出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传媒》、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的《商业时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中华文 化论坛》目前是北大核心期刊。从核心期刊的分布来看,以各地社科院主办的期刊为主,其他期刊的影响力较弱。
  2.3 机构分析
   对机构发文总量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的学术影响力。表1显示了发文量排在前20位的机构。从机构发文量排序看,机构间的分布较均衡,数量差别并不是很大,排在前3位的中国传媒大学、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发文量均超过了100篇。而排在20位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也达到51篇。从前20位机构来看,除了福建社会科学院,其他全部是高校研究机构,高校机构中也大多以文化产业学院为主。   2.4 作者分析
   50,324篇文献中共有作者51,404位,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文献的作者合作较多,且作者分布非常分散。前20位作者统计如表2所示,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北京大学陈少峰,共发表学术文献91篇。根据普赖斯定律:
   N≈0.749 Nmax  (1)
  式(1)中Nmax为单个作者最大发文量,发表N篇以上的就属于核心区作者,即48平方根乘以0.749, 约为7.145篇。产量≧7篇的核心区作者群体共有168位,核心区作者共发表学术文献2,543篇。从普赖斯定律可知,核心作者产量占比很低,核心区作者也仅占作者总数的很小一部分,由此可见“文化产业”相关内容仍只是少部分学者的研究范畴。从高产作者所属机构来看,基本为“文化产业”研究的相关机构,这些机构较好地发挥了学术带头作用。
  2.5 基金分析
  基金支持文献数量作为文献计量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往往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关注度。笔者对“文化产业”相关文献得到基金支持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得到各项基金支持的文献达到15,802篇,占总数的31.4%,即1/3的文献得到各项基金的支持。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始终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国家级社科、自然基金支持文献更是达到3,358篇,在所有基金支持中的占比达到21.25%,由此可见国家层面对“文化产业”有相当高的重视程度。
  2.6 被引量分析
   引文是文献计量分析的重要部分,通过对文献被引频次的统计分析,可以挖掘出某一领域具有较高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的文献,显示出该领域当前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水平,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表3列举了被引量前20位的文献信息,排在第1位的《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被引量达到513次,显示出非常强的学术指导性。高被引文献呈现出以下特征:首先,从年代分布看,2000—2009年共15篇,快速增长阶段也成为“文化产业”学术理论创新的黄金期;其次,高被引文献在内容上涉及“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有发展研究、内涵研究、融合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等,范围涉及国内外、省市地区,表明“文化产业”研究既有深度、也有广度;再次,高被引量作者与高产作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合,这些学者已成为“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最后,从2010年之后的高被引文献来看,文旅融合发展研究逐渐成为“文化产业”研究的趋势与方向。
  2.7 高频关键词分析
   通过对文献关键词的分析,可以推断出“文化产业”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关键词通常是文章的核心切入点,而关键词分析属于内容分析法。由于关键词在2000年前后才逐步成为文献的必备元素,笔者通过对2000—2019年文献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呈现以下特征:首先,“文化产业”研究的核心内容在近20年时间内未发生重大改变,始终围绕“发展”“创新”这一时代主题开展研究;其次,2000—2002年热点关键词“WTO”、2016—2019年热点关键词“一带一路”等都充分反映了“文化产业”研究能够紧跟政策的脚步;再次,产业研究热点较为集中,2010年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逐步成为研究最热点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文化产业”研究的又一个热点方向;最后,随着2017年国家文化与旅游部成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逐步成为这一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3 结语
   文化产业已经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文化产业”相关文献研究,对于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对历年来“文化产业”的文献计量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得出以下結论:第一,1992年是“文化产业”概念提出的元年,在之后的七八年时间里,并未引起业界的太多关注,在2000年后才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在最近十年时间里,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文献发表量年均超过了4,000篇,这无疑是当前文化大概念领域下研究的热门主题。第二,“文化产业”相关文献的作者呈现两级分化的局面。大量作者仅对“文化产业”进行了浅表层次的研究,未能持续、深入下去。各大院校成为研究的主力军,科研机构还需要强化对该热门主题的关注。作者合作度非常高,但核心区作者总数偏少,未来可以加强作者间、机构间的多方合作,形成“文化产业”研究的核心力量。第三,“文化产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从未发生重大改变,始终围绕在发展创新等方面。同时,研究内容受外界政治、经济、人文等环境因素影响,能紧跟时代变化。在跨界融合方面,由于文化旅游机构合并因素,文旅融合研究明显增多,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度较低,与“互联网+”有一定程度的融合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还需不断加强。第四,“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呈现出一定的融合、创新发展趋势,文化产业不仅与旅游产业关系密切,与经济发展同样紧密相关,同时与制造业、信息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不断探索产业内涵、合理连通上下游、增加产业附加值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成为研究的趋势。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充分利用5G、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文化产业将产生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综上所述,我国“文化产业”研究仍处于一个较为活跃的阶段,研究热度仍有提升空间。虽然产业核心研究内容明确,但研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笔者相信能产生更多优质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动该领域的学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爱群,黄玉舫,邱均平.我国学术期刊文献计量评价体系的客观性与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4):609-613.
  [2] 郭晶,崔家勇.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传媒,2020(11):72-76.
  [3]  邓朝艳,范兆飞.贵州民族文化研究综述:基于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贵图学苑,2019(3):20-24.
  [4] 马仁锋,周国强.浙江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热点与展望[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6(2):103-110.
  [5] 张洪,石婷婷,郑晓艳.我国文化旅游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9(6):81-89.
  [6] 彭辉,姚颉靖.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文化产业版权保护研究进展分析[J].理论月刊,2015(11):50-58.
  [7] 辛苹,申丹虹.近五年国内演艺产业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3(7):35-37.
  [8] 黄益军,吕庆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文献计量与社会网络视角[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6(2):125-138.
  [9]  赵路平,姚占雷.我国动漫产业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基于文献计量的方法[J].当代电影,2013(6):197-200.
  [10]  朱莉,霍明奎,康美娟.国内文化产业研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J].情报科学,2016(10):108-113.
  [11] 朱亮,孟宪学.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6):64-66.
   (编校:崔 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355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