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取向、实践问题与应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安晓明

  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而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乡村产业振兴要“三位一体”构建乡村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通过多元化、特色化、绿色化、共享化、数字化和优质化推进乡村产业自身现代化;以要素配置市场化促进一二三产业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尤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目前,在一些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存在目标认识单一、目标设置短视、项目选择低质化和同质化等问题,产业振兴的软硬环境也有待完善。应正确把握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取向,目标设置要多元化并兼顾长短期,项目选择要因地制宜并坚持生态优先和利农惠农优先,通过基础设施提质、创业支持、服务优化等积极营造良好的乡村产业振兴环境。
  关键词:乡村产业振兴;产业现代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农民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0.3;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20)06-0038-10
  一、引言
  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抓住世界大变局的机遇,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挑战,必须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尽管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农业农村发展整体上仍然相对滞后,且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城乡间要素双向流动越来越频繁,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产业发展不但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城乡要素流动和经济交往的动力和载体。因此,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有利于重构乡村产业体系,有利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在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学界也对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要求和特征等。乡村产业振兴应侧重乡村的生产功能,但不能局限在农业发展上,应致力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绿色生态安全以及质量取胜等方面,要以农业为中心拓展多种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乡村产业振兴要实现产业内容多样、产业关联度高、产业组织完善、产业布局科学,形成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达到效率提升、规模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乡村产业振兴具有产业构成的多样性、产业内容的综合性、产业要素的整体性等特点,需要做强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农村农业服务业,达到产业兴旺。二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取向和路径选择。乡村产业振兴蕴含着产业融合、提质增效、品牌创新等发展理念,要通过要素资源合理配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撑体系有效构建等实现投入产出高效、产品质量优良、产业特色鲜明、绿色生态安全、经济效益显著等目标;乡村产业振兴要激发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实现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的提升,提升农村“人气”和活力等: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尊重乡村固有的价值,要在尊重不同乡村资源禀赋基础上实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乡村产业振兴要走特色路径,要因地制宜;乡村产业振兴要以农业不断优化升级、农村三产融合为现实路径,要建立和创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体现农业多功能性的产业融合体系;乡村产业振兴要走乡村经济多元化、综合化的道路,要坚持三产融合与多元化扩张,拓展农业的多功能边界,创新发展新产业与新业态。三是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比如,行政资源的过度干预、“益贫”与“效益”目标内生性冲突、信息不对称、农业结构性失衡、示范点难以普及等,并受到人、地、钱以及农业服务行业的制约;此外,还存在产业体系内部的问题,如“一产不够强”“二产不够优”“三产不够活”“产业融合遭遇瓶颈”,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等等。
  总的来说,学界对乡村产业振兴的研究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对于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取向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识。笔者认为,明确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取向是有效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前提,有必要在科学认识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取向和主体取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系统化的乡村产业振兴路径取向,进而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参考。同时,虽然各地在乡村产业振兴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具体的项目实施也可能与战略取向存在一定的偏离,而目前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对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阐述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取向,并针对笔者在课题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更好地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几点建议。
  二、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取向
  简单地讲,战略取向就是由什么行为主体通过怎样的路径实现怎样的目标。从实践行动来看,路径取向是战略取向的核心,但战略路径又是由行为主体和战略目标决定的。因此,明确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取向,就是在科学认识其战略目标和行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路径选择。
  1.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標取向:“三位一体”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在开放条件下,乡村产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不但与城市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并共同构成国家整体的产业体系,而且与国外产业发展相关联并成为世界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因此,乡村产业振兴具有三个维度的目标取向:   一是从自身发展来看,要实现乡村产业现代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动能和物质基础。目前,我国乡村产业现代化水平总体上低于城市产业,尤其是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还较低。加快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不但要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提高市场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要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乡村产业体系进行现代化改造。
  二是从城乡关系来看,要实现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但要求各产业自身现代化,而且要求各产业之间相互联系、互动发展,形体一个全面发展、整体协同、良性循环的产业体系。目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产业,而且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经济交往还存在一些障碍。因此,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城市产业的带动,需要通过要素配置市场化促进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进而建成城乡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从国际经济交往来看,要在满足国内消费的需求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乡村产业振兴也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乡村产业振兴要在满足国内需求,尤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总之,乡村产业振兴要通过乡村产业自身的现代化驱动乡村全面振兴,要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基礎上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体系,“三位一体”促进乡村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2.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取向: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也是多元化的,包括政府、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农民等,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协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产业发展直接的实践主体是劳动者及其为完成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组织,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并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农民应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农民真正受益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产业也只有植根于当地群众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农民贫困风险依然存在,乡村产业发展依然要依靠农民、造福农民,让农民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主体和受益主体。
  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体现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最为有效的方式。这里并不是要否定其他经济形式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而是强调发展集体经济在有效组织农民、激发农民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我国乡村的自然资源大多属于农村集体,这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要通过组织创新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提高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无论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还是发展专业合作社和推动行业自律,农民的主体地位都应得到充分的体现。一方面,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立农民产权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农民与乡村产业之间的合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品牌塑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集体经济等方式,把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起来,激发农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主人翁精神,并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及其自身的现代化发展。
  3.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取向:“六化”推进产业现代化,市场化促进产业融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路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来看,乡村产业振兴要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立足国内市场,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重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面向国际市场,扩大对外开放,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在促进自身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优化升级的同时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来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都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化配置促进要素资源流动,实现产业间的协同和产业链的整合,进而形成先进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自我进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乡村产业自身的现代化来看,要通过多元化、特色化、绿色化、共享化、数字化和优质化(本文统称为“六化”)等实现乡村产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和产业体系的现代化。鉴于乡村产业现代化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基础,也是乡村产业振兴实践直接面对的问题,这里主要对以“六化”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进行简要阐述。
  (1)乡村产业发展多元化。乡村经济的多元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有利于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二是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三是有利于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因此,乡村产业振兴要避免产业单一化,实现多业并举。鉴于目前农户经营规模的限制,可以基于农户的专业化与村落经济的多元化构建嵌合型产业体系,即以农户专业化为基础的乡村多元化经济结构。每一个农户或村落有一个优势产品,农户或村落之间形成互为补充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实现乡村整体产业的多样化。从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发展多元化的乡村经济使乡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产业发展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丰富了乡村产业类型:而专业化和多元化的结合,又使得各乡村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有利于乡村产业的整体振兴和协调发展。因此,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不能刻意追求某种模式,而应当尊重乡村特点,尊重乡村固有价值,尊重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乡村产业发展规律,走乡村经济多元化的道路。   (2)乡村产业发展特色化。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乡村产业振兴要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和乡村社会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的多种功能和价值。这就要求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要找准当地的特色和优势,以特色产业为主导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这样不仅特色鲜明,也能丰富乡村产业的内核。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差别较大,各地都有自身的特色资源和比较优势,有的乡村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有的乡村位于城市周边,有的乡村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有的乡村具备发展某种特定产业的独特自然地理条件,等等。当然,这些优势也可能会叠加。如果同时具备多种优势资源,也就具备了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客观条件,也更需要选取特色产业作为主导。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或依托人文、自然资源,或依托区位优势,或依托产业基础,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引导,以特色产业为主导整合优势资源,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功能叠加的产业融合体。此外,还应积极培育新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现代民宿、健康养生等新业态、新模式。
  (3)乡村产业发展绿色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和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只有生态环境好了,才有可能改善农副产品的质量,提升其附加值,才有可能吸引人们去乡村休闲游憩。因此,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绿色发展是前提,也是根本。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把“绿色”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底色”,不断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推动生态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农村竞争力。要高质量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以及其他生态修复行动,以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以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乡镇创建等为契机,抓好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人居环境整治、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提升农村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要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原则,重点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培育生态经济林,并积极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
  (4)乡村产业发展共享化。随着创新经济、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和发展,资源共享、成果共享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乡村产业振兴也应充分利用和发挥新经济的资源共享机制和普惠机制,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促进发展成果共享。要通过创新驱动、信息共享、网络联接等将更多资源引入乡村产业发展中,提高各种资源共享性,增强产业融合度和项目协调性,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
  (5)乡村产业发展数字化。技术进步是产业升级的驱动力,技术优势是产业核心竞争力所在。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数字生产力成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乡村产业振兴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要加大先进技术研发力度,加快技术应用推广速度,逐步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改造;要强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要加强区域、部门和产業间的数字协作,建立共享平台,打破数据壁垒,消除信息孤岛;还要加快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
  (6)乡村产业发展优质化。产品质量优良、产业高效集约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要求之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走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道路。一方面,要提高产出效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竞争力,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着以提升产品质量为核心塑造产品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满足多样化、高品质的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质量和产品生产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技术和人才的支持,也离不开生产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因而要加强相关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并根据市场变化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培育和发展乡村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
  综上所述,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取向可概括为:通过多元化、特色化、绿色化、共享化、数字化和优质化推进乡村产业现代化,以要素配置市场化促进一二三产业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进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形成乡村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三、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应对
  从目前各地的乡村产业振兴实践来看,一些地区的实践探索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取向还存在一定的偏离,主要表现在目标设置出现偏差、项目选择不尽合理、产业振兴环境有待完善等方面。在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实践中,需要正确把握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取向,合理设置产业振兴目标,科学选择产业振兴项目,积极营造良好的产业振兴环境,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顺利实施和高质量实现。
  1.目标设置的偏差与合理化
  目前一些地方对于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设置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乡村产业振兴目标的认识单一,没有兼顾产业发展目标和农民致富目标。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植根于乡村,以农民为主体,要确保农业、农村、农民受益,才能实现真正的乡村产业振兴。因此,乡村产业振兴不能局限于某种产业的兴起,更不能只是小部分人受益,而应当充分尊重乡村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充分保证农民在其中的主体地位。如果只是外来企业家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受益,而农民利益却被边缘化,这不是真正的乡村产业振兴。一些地方实践中,就产业谈产业,没有把带动农民的发展和致富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导致乡村产业振兴实践的目标出现了偏差,也会导致乡村产业振兴难以长久。笔者在调研中就发现,有一些地方倾向于选择某种产业打造一两个典型,而典型的背后是大量的投入和补贴,面上工程也比较好看,常常成为被参观的“盆景”。但是,实际上只是看着热闹,对于农民和农村的长远发展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并且一旦脱离这种高投入高补贴的模式,这些产业将很难实现自我发展。如某地发展高端民宿,前期打造出了一些较好的样板房,吸引了不少人去参观;但由于远离大城市,高昂的住宿价格使游客望而却步,难以带动周边的消费,不仅当地农户受益不大,而且部分民宿已经处于荒废状态。   (3)项目选择要坚持利农惠农优先。农民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主体,也应是受益主体。因此,项目选择要坚持利农惠农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让农民在产业项目中受益。首先,乡村产业振兴项目要有效增加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通过发展产业项目,为当地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物质福祉,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其次,乡村产业振兴项目要和当地的相关经济主体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积极寻求利益互惠点,在获得多方支持的同时实现共享发展。最后,乡村产业振兴项目选择要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充分尊重和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保障农民群众的话语权;同时,也要积极促进农民接受新思想,拓宽农民眼界,提高农民技能,增强农民自我发展和参与乡村产业振兴项目的能力。
  3.发展环境的不足与完善
  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备条件,但目前一些地方的乡村产业振兴环境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有待完善,需要积极营造契合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取向的良好环境。
  一些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所需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功能不健全,或者与产业振兴的需求不相匹配。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多数资源偏向大城市,小城镇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综合承载能力弱,城镇功能配套不完善,城镇布局不合理。而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滞后,配套设施也不完善。一些地区的农田水利、农村公路、冷库、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需求;一些地区的农村物流体系尚未构建起来,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之间的物联网络还没有打通。因此,无论是发展地区性的传统农业项目、小规模商贸和服务型产业项目,还是发展具有高度外部关联性的原料导向型及市场导向型产业项目,不匹配的基础设施条件都是影响乡村产业成长的重要因素,要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无疑会面临很多障碍。
  一些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软环境也有待提升,或者与产业振兴的战略取向不相匹配。一方面,创业文化落后,缺乏自主创业文化氛围,导致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动性不强。当地农户以及返乡下乡创业群体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主体,而我国农耕文化中小富即安、乐于满足的传统小农思想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农民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很多产业项目都是政府在主导和推动。这在早期的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应该更多地转为服务和宏观指导,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市场主体则应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导和推动主体,需要由他们来积极主动地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否则,产业发展就缺乏内生动力,未来发展空间将受到极大限制。另一方面,政府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作用也有待完善。一是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和环境有待提升。一些地方行政职能部门分割、多头管理仍然存在,审批程序繁杂,大大加重了创业者的负担,并且越落后的地区这种情况往往越严重。二是创业企业“办事难”“负担重”等问题仍然存在。调研发现,返乡下乡创业企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返乡创业认识不足,存在扶持政策滞后、流于形式、难以落实等问题。三是政府不恰当干预经济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产业项目选择困难,有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或者主观善意,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通过行政手段推动乡村项目的选择和产业的发展。但是,政府并不是万能的,这种违反市场规律的行政干预,必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也成为实践中一些项目搁浅的直接原因。
  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良好环境的支持。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除了要在产业上下功夫,还要在产业之外下功夫。要创新乡村产业管理方式,培育主动创业氛围,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积极营造契合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取向的良好环境。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设施质量和配套能力。政府应加大财政向“三农”倾斜的力度,加快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为乡村产业振兴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要大力完善乡村网络建设,实现农村网络全覆盖,加强通讯、宽带、冷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促进农产品“上网”,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走上提质增效的道路。积极推动县域范围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优化城镇功能布局,提升县域综合城镇能力,为当地农户和返乡下乡的创业能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升他们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配套能力的提升,吸引资本和人才下乡,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2)营造主动创业氛围,大力支持乡村创业。一是要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舆论环境。积极开展创业政策的宣传推介,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等媒体大力宣传创业文化,尤其要宣传那些创业成功者的典型事迹,扩大示范效应,营造一个大力支持创业的舆论环境,提升当地农户和返乡能人的创业意愿,引导和带动更多的创业主体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乡村产业振兴中来。二是要树立创业典型,建立创业能人信息数据库,挖掘致富能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身边的榜样更有说服力。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以榜样的力量增强创业群体的创业信心,引导他们投身乡村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辐射带动周边更多的農户就业创业,为当地乡村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三是要提供更好的农村创业服务,培养更多的农村创业人才。
  (3)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优质服务和配套支持。一是要建立乡村产业振兴项目信息平台。在县市省各层级建立乡村产业振兴项目库,打造信息共享的乡村产业振兴项目交流平台,及时发布产业发展和项目推进信息,促进区域间产业合作和信息共享,避免产业雷同和正面撞车,推动乡村产业的特色化、多元化发展。二是要借助各类综合平台,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乡村产业振兴项目绿色通道,为乡村产业振兴项目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网上政务服务。持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服务模式,开通政策咨询、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通道,为乡村产业振兴项目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和社保、医疗等相关配套服务,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提质增效。
  (编辑:夏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385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