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图书馆学核心知识研究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齐栋

  关键词:图书馆学;核心知识;内核
  摘 要:图书馆学核心知识是图书馆学科中最为中心和本质的知识,是图书馆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并深刻体现着图书馆学科的本质追求和社会价值。文章对近四十年来关于图书馆学核心知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界对图书馆学核心知识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图书馆学核心知识的具体内涵尚未达成共识。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12-0112-03
   一门学科的核心知识是其学科内最具竞争力的知识,为该学科独有的、无可替代的知识。图书馆学核心知识是图书馆学科中最为中心和本质的知识,是图书馆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深刻体现着图书馆学科的本质追求和社会价值。目前,学界对图书馆学核心知识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图书馆学核心知识的具体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且观点分散,缺乏系统化的研究。因此,笔者对近四十年来关于图书馆学核心知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以期推动图书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发展。
  1 文献统计分析
   笔者使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篇名检索与主题检索功能,将“图书馆学核心知识/核心内容”作为检索词,检索出的结果并不理想,故调整检索策略,利用高级检索页面的“句子检索”功能,以全文检索的方式检索关键词“图书馆学+核心知识”和“图书馆学+核心内容”,通读全文后剔除与主题无关的、重复的文献,获取有效文献42篇。
  2 手工操作时代的图书馆学核心知识研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着手图书馆学核心知识的研究。彭修义的研究代表了该时期学界对图书馆学核心知识的探索成果,他从知识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知识与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内容[1]。手工操作时代,多数学者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图书馆员应具备的核心知识,但因图书馆员的岗位不同,进行业务工作所需的知识也不完全相同,故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该时期,学界对于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仍处于恢复阶段,因图书馆学的研究注重实践,故学界对图书馆学核心知识的探讨主要针对实务工作层面,对学术理论的研究较少。
  3 自动化时代的图书馆学核心知识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图书馆部分服务业务已由馆员手工操作的方式向以计算机为主体的自动化操作转变,馆员的知识储备已无法满足自动化操作的需求。笔者研究了该时期国外图书情报学的发展状况,W.B Rayward指出,支撑图书馆业务的图书馆学核心知识仍属于经验主义类型,图书馆学科并未建立起一个由客观推导、可受系统检验和经过长期累积的广泛外延而紧密整合的知识实体。美国图书情报界率先意识到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匮乏,决定强化理论研究,以促进图书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赖鼎铭基于新科学技术对图书馆学科的冲击进行了独到的省思,重新思考了圖书馆学的核心内容和终极关怀。在这一时期,学界关于图书馆学核心知识的研究重点仍是图书馆员知识结构的调整与充实,但研究视野开始逐步转向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反思。马费成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和属性不能抛弃学科本身而转向其盲区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尤其是其核心知识领域,是展开核心课程设计的出发点[2]。该时期,学界依然对图书馆学核心知识的理论研究缺乏相应的重视,使图书馆学核心知识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出现危机,其在学科课程体系中的比例逐步下降,被诸多技术类课程所挤占。
  4 信息化时代的图书馆学核心知识研究
  4.1 图书馆学内核研究
   进入21世纪,迅猛发展的信息科学技术正在改变图书馆学知识体系的原貌。面对图书馆学核心知识被不断弱化的情况,一部分学者针对图书馆学的内核展开了讨论。吴慰慈指出,图书馆学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是因为其拥有独特的、不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即图书馆学的本质要素所在。图书馆学之变,在于一些新的技术正在融入图书馆学科体系和相关研究,但对知识的组织和对信息的服务依然为图书馆学核心内容,在信息的生产收集、贮存和传递上,其内核并无转变[3]。王子舟分析了图书馆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革历程,倡导“知识应为当代图书馆学之核心”的理念,他认为研究图书馆学所面对的基本客体为其知识体系中的客观知识。叶鹰采用逻辑构建的方法,将图书馆学科基础理论的内核凝练为“一轴心、三原则、五模型”体系,即以信息资源、文化知识、信息服务为轴心,遵循信息资源是基础、文化知识是关键和信息服务是目的三条原则,以单参量模型、双参量模型、三参量模型、四参量模型和五参量以上的多参量模型为五种基本模型。叶继元使用历史文献法与比较法,从图书情报学的历史、现况及与相关学科的对比三个层面论证了图书情报学的核心内容,指出该学科的核心内容是其所特有的,是其他学科难以模仿、未能形成竞争力的关键内容;从文献、信息与知识的关系看,对知识的揭示、评价、组织和利用等为其核心内容;从文献组织程度看,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和各种专题数据库的加工整理,以及报刊、述评类论文的编写为其核心内容;从知识的形态、内容和效用角度看,知识的内容、效用性分析、评价和利用等为其核心的内容;从组成信息、知识、智能系统的四大要素看,技术和管理仅为手段或工具,知识和人员为其核心内容。于良芝认为,对信息有效查询与获取问题的研究,产生了图书情报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4]。肖希明指出,图书馆学的核心知识应为与知识信息的搜集与组织、存贮与查询、传播与利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并强调核心知识是图书馆学科教育的立足之基,是不能轻易改变的[5]。
  4.2 图书馆学教育领域有关核心知识论述的代表观点
   部分学者对图书馆学教育进行了反思,建议有关部门改革现有的图书馆学科课程体系,巩固图书馆学核心知识的地位,以培养知识结构更全面、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立足根源化解危机,积极应对图书馆学科面临的挑战。程焕文指出,核心知识课程是图书馆学专业的核心所在,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不能舍弃学科的根本。吴志强与邓胜利认为,图书情报学核心知识和技能应具有动态性,以确保图书情报职业人员具有工作灵活性、适应性与创新性。陈红梅认为,图书馆学专业课程的设立要对应图书馆具体的业务工作,不宜盲目追求创新,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的核心知识才是他们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学界对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尚无法很好地指导图书馆实际业务工作。吴建中针对近年来图书馆学理论与图书馆实践逐渐偏离的现象,提出了应重新聚焦学科核心内容、明晰学科边界的观点,他认为图书馆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应是图书馆,不能偏离研究对象,且图书馆学还存在着向其他学科过度倾斜、过度融合的问题。赵苹提出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掌握图书馆学专业的核心知识与技能,而近年来,随着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变革,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核心知识,难以应对专业的图书馆业务工作。肖希明指出,高校在图书馆学专业内大量增设其他专业的课程,使图书馆学核心课程呈“边缘化”的态势,其本意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宽口径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图书馆学课程体系的激进化改革虽然使学生们学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但并未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图书馆学科的核心知识。教育是我国的百年大计,不能盲目趋利,不宜完全以就业率为评判学科好坏的标准。图书馆学教育应使学生拥有合理的知识体系,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要有广博的见闻。目前,高校依然存在技术至上,不断弱化图书馆学科核心课程的现象。李文文与陈雅认为,图书馆学核心知识正在不断被弱化,图书馆学科的美誉度也在不断下降,学生对图书馆学核心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无论图书馆学科研究的范围与核心课程如何变化,该学科的核心知识不能被舍弃,同时也不可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有关组织机构需及时创新与拓展学科知识体系[6]。储流杰认为,图书馆学核心知识体系和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正在被逐步弱化与解构,学界对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呈现出泛化的趋势。肖雪提出,学界应明晰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使命和该学科核心知识的范畴,理性面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社会变革与挑战,坚守图书馆学科的理论基础,打破技术至上的观念,确立图书馆学科的核心价值。目前,学界关于图书馆工作知识的探讨逐渐减少,对图书馆学核心知识的研究重心已转向图书馆学理论与教育。
  5 结语
   图书馆学作为社会科学类学科,应坚持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尤其是面对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及普及,更应及时更新知识体系,避免学科发展滞后问题的发生。但图书馆学科传统的核心理论与方法不应被随意改变,图书馆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核不应被盲目舍弃。从学界对图书馆学核心知识的研究现状看,系统、完整的研究成果依然较少,缺少对图书馆学核心知识体系的归纳与研究,该问题应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彭修义.对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理论的知识文化考察(续完)[J].黑龙江图书馆,1987(4):17-24.
  [2] 马费成.论网络时代的图书情报教育[J].图书情报知识,1996(4):2-6.
  [3] 吴慰慈,董焱.新技术革命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体系变革的影响[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3-9.
  [4] 于良芝.图书馆情报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5] 肖希明,倪萍.新中国70年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J].图书与情报,2019(5):1-12,38.
  [6] 叶继元.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八大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5):20-33.
  (编校:冯 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3867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