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质量监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汪倩 王亮

  摘  要:高校经管类人才的培养教育必须从提升课程质量入手,持续走深、走实、走稳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实现教学质量与数量的同步发展。目前,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存在内容单一、体系简单、观念固化等问题,需要运用PDCA循环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四大环节,形成一个注重反馈的闭环管理系统,从全面质量发展角度构建“三全一多一现”的新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展经管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经管类课程;教学质量监控
  当前,高校经管类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数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高校经管类课程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的特点,教学形式上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在提升教学质量的时候不能以一概全。从全面质量管理视角构建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满足社会需要,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是完善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指的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1]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强调顾客至上、用心为用户服务和预防为主的观点,突出全过程、全员性、全组织和多样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以利用组织机构,在执行特定程序的基础上,将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归集,并通过分析研判,给予合理有效的控制,从而调节教学质量。PDCA循环是由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处理)的首字母组合而成。本文将PDCA循环嫁接到教学质量监控上,按照教学质量的目标制定、过程管控、评价分析和适时改进四个步骤开展实施,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监控的管理水平。
  (二)文献综述
  薛红芳(2015)将传统的课后质量检查转变为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质量监控,达到有效提高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的目标。[2]肖化柱等(2011)通过构建全新的教育质量观,实施全程的质量监控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3]倪庚等(2019)构建了由质量监控标准、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质量调控系统组成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评价指标体系。[4]王国华(2020)以大数据技术作为工具,构建适合线上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应对措施。[5]
  二、当前经管类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实施的经管类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有的成了“形式正确”适应管理要求的“面子”工程,实际发挥的效用不佳,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评价主体片面化
  1.存在某一主体“一言堂”的现象。单纯地将教师、学生或教学管理部门作为唯一评价主体而忽略教学督导者和教学管理者在其中的作用是十分不妥当的。只有将三者联系起来,才能客观、公正地衡量教学质量的优劣。
  2.存在个别主体“小圈子”的现象。为避免单一主体评价过于片面而引入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三者作为评价主体,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看似科学,实则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圈子”。三者虽然具有代表性,但都束缚于学校管理要求之内。作为教学质量的最终鉴定方的用人单位参与不进来,作为教学质量审核把关的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参与不进来,作为关注教学质量、关心学生成长的学生家长更参与不进来,此种体系所开展教学评价无异于闭门造车,热火朝天实施的范围还是在 “象牙塔”一亩三分地里兜兜转转。
  (二)评价范围狭窄化
  1.缺乏双向互动。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互动方式,好比硬币两面相依而存。有些高校过分侧重于某一面,只关注教师的教或者学生的学,全靠教师自评或者学生打分,不经意间割裂了两者间的联系,互动变成了教师的“自产自销”或学生的“自娱自乐”。
  2.缺乏链化考量。评价范围中对象看似是独立的个体,实则是互相咬合的链条。在教师教学方面,评估范围包括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内容;在学生学习方面,包括课后作业、随堂测验、期末成绩以及学生反馈等。只选择其中某几点来作为评价内容显然不合理,无法发挥最大化效果。
  (三)评价设置简单化
  1.权重分配不合理。有的高校为了防止出现学生评价偏激的情况,刻意降低学生评价结果所占比重。有的高校评价主体很多,但部分主体评价比重只有5%及以下,等于说给你发言的权利,但发言内容已无关紧要,这种一家独大的霸道式评价设置逐渐消磨了小比重评价主体的参与热情。他们久而久之不愿再参与或敷衍了事,真正有价值的评价信息无法反馈,因而评价结果也就缺乏可信度。
  2.定性标准不明确。该问题是目前高校评价系统的一个通病。多数高校在进行评价结果定性的时候,往往采用“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但对于优、良、合格、不合格都没有明确的标准,等级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更有甚者,直接让评价主体做单项选择题,即在四个等级中选择一个,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首因效应的弊端相继呈现,评价结果的弹性很大。
  (四)评价观念僵硬化
  1.存在任务型心理。现在多数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考核占比越来越大,教学指标的约束力和影响力被削弱,教学工作被一定程度的边缘化,教学质量也在悄然下滑,高校为了保障教师全力投入科研也在悄然减低教学质量评价在综合评价中的比例,学生也会因为参与后教学质量没有朝着自己期待的方向改进而丧失热情,教学质量评价成了一项“糊差事”的任务。
  2.存在选择型应用。评价是为提升教学质量而开展的管理活动,最终作用是应用。部分高校虽然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价,但在具体应用上却存在拍腦袋决策或避重就轻地使用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在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好应用渠道。一些管理部门在开展某项考评时,为了保障考评有依据,会选择使用一下教师的评价结果,或者只选择一些成绩较好的结果,导致结果应用缺乏统一性和刚性。   三、经管类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嵌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创建过程中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在PDCA循环的各个流程中都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就可以构造“三全一多一现”新思路,通过四个步骤不断地循环、修正、提升,课程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知识水平持续巩固,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实现。
  (一)构建全面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突出教学质量监控的全面性旨在多维度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在PDCA循环系统中,教学质量监控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等环节都进行了监控。在教学目标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制定要做到四个原则:多元化、适应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在教学过程方面,组织教学上要因材施教;导入新课要寓教于乐;讲授新课要循循善诱;巩固新课要温故知新;布置课后作业要引申触类。在教学评价方面,课堂教学的评价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经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内容。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才能实现“教”“学”相彰,知识输出和输入的良性互动。在教学改进方面,包括:(1)改变教学思想,与时俱进地学习新思想、新观念;(2)注重生活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指导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取长补短,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
  (二)构建全体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全体性是拓展教学质量监控的参与群体。在吸纳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群体拉到监控体系中来,并构建服務意识,真正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对内要完善二级教学督导制度,提高教学督导员的聘用质量和数量,加强专家听课评价制度,加强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加强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制度;对外要善于聆听家长意见,综合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引进社会力量来监督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构建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全方位是要打通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环节、各阶段、各方面,在确定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统筹做到预防、记录、分析和纠偏,保证每阶段预设目标顺利实现。教学过程主要分为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和布置课后作业五个环节,教学质量监控要重点针对这些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在组织教学方面,需要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如教学设施)因材施教。在导入新课方面,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用简单有趣的知识,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讲授新课方面,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地展开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逐步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新知识。在布置课后作业方面,作业是教学的巩固环节,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运用新学到的知识。
  (四)构建多样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多样性是指为达到经管类课程教学质量的目标而采用各种形式的质量监控手段。“多样性”监控诉求所指的重点是教学质量监控形式对教学质量的要求。(1)听课制。实施从院级领导到基层教师、从校级教务主管部门到院级教学管理人员的全覆盖听课制度。包括院领导、中层干部、系(部)主任和教师,以及学校教务主任、院系教研室主任等。(2)评教评学制。定期开展教学教评研讨会,按照一定比例组建包括教学专家、学院领导、学生和辅导员等在内的考评研讨组,对照《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对某一项课程教学进行研讨座谈,为该项课程教学情况做一个全方位体检,并提出有效的指导意见。
  (五)构建技术现代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当迈入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应用领域正快速拓展,已经影响到高等教育方面。教学质量监控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自评、同行互评、督导评价、师生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教育综合评估、新设教育评估等手段进行。在建立一个大平台的基础上,设立多个相互串联的子系统,负责储存分类评价信息,形成一张巨大的、立体的数据网,各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一目了然,同时还可以导出为折线图、饼状图、柱状图等形式丰富的分析图,方便进行数据分析,快速计算峰谷值、平均值等重要信息,预判趋势和变化。
  参考文献:
  [1]陈晓丽,杜涛.TQM视角下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7(7):17-26.
  [2]薛红芳.基于全面管理策略的实践类课程质量监控体系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5(6):121-123.
  [3]肖化柱,周治淼,尹红,等.构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护航高校教学质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19-121.
  [4]倪庚,陈俊生,秦宇彤,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5-16.
  [5]王国华,卓泽朋,周光辉.大数据背景下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20(6):107-1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393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