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佛境之探——谈《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的陈列艺术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温海平

  【关键词】甘肃省博物馆;甘肃佛教艺术展;陈列;艺术设计
  【摘 要】甘肃省博物馆的《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荣获第九届(2009-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作为形式总体设计师,本文作者对此次艺术设计过程进行了总结,认为此展览空间利用合理,细节刻画精细,动静结合,成功地还原了历史风貌,营造出了一个净化心灵的大美佛教世界,满足了广大观众对佛教历史、艺术、文物鉴赏的需求,同时也提升了甘肃佛教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
  甘肃地处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东段,是从西域到中原的“咽喉”与“门户”之地,作为佛教向内地传播的前沿,其佛教艺术在全国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甘肃省博物馆隆重推出的《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精心挑选东汉至明清时期的100余件(组)佛教文物,全方位展示了甘肃地区瑰丽多姿的佛教文化,再现了甘肃的佛教艺术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其精美的文物和精彩的设计荣获第九届(2009-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本人受聘担任此陈列的形式总体设计,在克服了对当地展品和内容理解上的局限性,与馆方主创人员积极交流与沟通的基础上,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在此,笔者谈一谈对此次陈列艺术设计的一些认识、体会和感受,以与大家分享。
  此次展览的艺术设计定位是:运用准确的陈列语言和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营造质朴、厚重、神秘的艺术氛围和返璞归真的佛教文化环境,充分展现甘肃佛教文物独有的艺术魅力和特色,使观者融入佛教文化殿堂,了解甘肃佛教的历史和地位,领悟佛教的宗教、哲学精髓和赏析佛教造像的艺术价值。为了实现这个定位,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 巧用空间 创意佛境
  陈列设计是在特定的空间内进行的设计行为,因此受到建筑格局的制约。建筑结构无法改变,设计师需要调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 根据展厅的空间条件和陈列内容的要求,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塑造出一个形式和内容和谐、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有创意的陈列空间。
  《甘肃佛教艺术展》位于甘肃省博物馆的三楼东侧,四个自然空间自西向东,通过一个L形的走廊连接在一起,总面积1172平方米,其中第二和第四个自然空间有巨大的玻璃天窗。如何在这样一个空间内创造出甘肃佛教艺术特有的意境,我们在设计上颇费思量。经与馆方负责人员多次沟通和反复斟酌,我们最终确立了巧妙利用空间,适当造景,景物结合,营造浓郁佛地氛围的设计构思。入口的第一个自然空间设计为序厅,通过走廊进入的第二空间设计为文物景观厅,利用走廊分割出的一个小空间设计为木雕罗汉厅,第四空间设计为文物精品展示厅。四个展厅各具特色,展线自然流畅,十分便利观众的参观(图一)。
  甘肃作为历史上佛教传播的重要区域,除了可移动的佛教文物外,还有大量石窟、造像、壁画、佛塔等不可移动文物,我们在设计中将具有代表性的敦煌莫高窟、炳灵寺大佛、麦积山石窟中的典型局部在展厅复原,与可移动文物相结合,更好地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完整的甘肃佛教艺术殿堂。根据展厅空间情况,序厅着重营造出甘肃独有的洞窟佛教壁画绘制氛围的点题空间,第二展厅打造景物结合的和谐、完美的视觉空间,是展览的第一高潮,第三展厅为独立的十八罗汉陈列空间,第四展厅则荟萃佛教文物精品,重点渲染出宏大而神秘的佛教艺术空间,是展览的第二高潮。
  二、景物结合 诠释佛境
  1、序厅
  序厅的设计采用洞窟与壁画结合的方式。步入序厅,迎面是场景复原,再现了当年敦煌壁画的诞生——尚未绘制完成的巨型壁画墙前,一位画工站在脚手架上,正在专心绘制壁画,助手在调制颜料。壁画右侧浮雕出千佛洞的佛龛岩壁造型,醒目的汉隶大字馆标“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点明了陈列的主题(图二)。
  为了隐藏序厅原墙壁上的暖气、电闸箱等设备,我们在入口右手边设计了一面石窟的造型墙,石窟内做壁画效果,更强化了展览主题,渲染了佛教艺术氛围。透过石窟洞口,可见远方一望无际的沙漠,投影仪投射出的驼队由远及近,配以驼铃声声,再现了当年古丝绸之路的风貌。
  展厅入口处设计为拱形门,门边一个虔诚的老僧人蜡像用手势引导着观众,使观众和设计环境产生互动,增强了亲近感。
  2、第二展厅
  此展厅展示的是汉、十六国时期佛教传入的“佛风东渐”和南北朝时期佛像发展的“胡风汉韵”两部分内容,介绍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并在统治者的推崇下,开窟造像、建寺立塔、翻译佛经,佛教在甘肃这片热土上日益蓬勃发展的景象。为突出体现“天下石窟在中华,中华石窟在甘肃”的特点,整个展厅采用景观与文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示,重点表现了世人皆知的敦煌石窟、炳灵寺石窟,并对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进行了部分复原。
  首先,为了体现佛教文化的神秘感,激发观众内心的探索欲望,避免观众进入后对整个展厅一览无余,我们在展厅入口处利用岩壁和展柜围合出一个5米×6米的过渡空间,对后面的展示内容做了刻意的遮挡,并造成曲折的参观路线,也调动了观众探寻的兴趣。进入展厅后的右面依次是山体造景与喷绘画面相结合的敦煌石窟和炳灵寺石窟展示,利用山体造型随山就势,并于山体中嵌入文物展柜,既衔接了两个石窟的内容空间,又营造了文物的展示环境,一举两得。
  中部区域的设计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这一区域长20米,宽14.7米,高6.8米,顶部有巨大的天窗。据此,借自然光造景,复原了炳灵寺大佛、麦积山岩壁以及佛造像、栈道和三座藏式白塔,设计营造出一个佛光普照的境界,体现佛教“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修为境界,把观众自然地引入“有佛之境”,强化了陈列主题(图三)。
  本展厅的自然条件正好契合打造三大石窟外景的需要,从而使复原更接近自然真实的效果。自然光和人工光相结合所形成的光环境,使佛教的博大、精深、幽远与艺术设计营造的氛围结合在一起,真切地表达了佛教的宗教和艺术魅力。为避免大面积的石窟景观复原可能出现的假与俗,我们将展柜、文物、标题和说明版面穿插其间,甚至将白塔下的须弥底座也巧妙地设计成展示空间,让文物融入景观来强化陈列氛围,而自天窗洒下的阳光透过遮光布映在山体、白塔上,光影陆离,非常自然和谐。文物与景观的结合恰到好处地诠释了陈列主题,强化了陈列环境,营造出了很浓的宗教氛围。按比例缩小复原的炳灵寺石窟标志性的第171龛唐代弥勒大佛,使观众完全融入其中,从造像前投掷的大量钱币就可以看得出观众对造景的认可,他们是把仿造佛像当作一座真佛来敬奉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3318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