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高校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克娥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不断深化,竞争机制、效益观念、企业化经营以及顾客导向的服务意识等市场因素开始渗入到高等教育领域,并将高等学校推向竞争的舞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为赢得竞争优势,以求生存和发展,中国高校普遍开始重视大学战略的规划和实施。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探讨了高校面向竞争的战略选择问题。
  【关键词】高校 竞争 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026—03
  一、高校竞争的发展态势
  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在这种高度集中控制下,高等学校由于缺乏退出的自由和不接受效率低下的制度安排的权力,这就意味着高等学校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意味着不存在不同效率水平的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和与这种竞争相联系的筛选机制。”这样,高等学校处于外无压力、内无动力的环境中,丧失了自身寻求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从而也就谈不上制定基于自我发展的战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体制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由此带来的大学法人地位确立,办学自主权扩大,高等教育资源逐步市场化。市场经济的原则开始广泛渗入高等教育领域。竞争机制、效益观念企业化经营以及顾客导向的服务意识等市场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导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的竞争在近年来愈演愈烈。
  1.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样化,社会力量举办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兴起。据统计,2004年我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机构)共有7.85万所,在校生达1769.36万人,比上年增加352.96万人,增长24.92%。其中民办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228所,在校生139.75万人(含独立学院学生),而2003年民办普通高校在校生81万;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1187所,比上年增加83所,增长6.70%;各类注册生105.33万人,比上年增加4.93万人,增长4.68%。按照我国教育发展规划,到2010年左右,我国教育将逐步发展成为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多种高等教育形式的大力发展,一方面满足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在一定的社会领域,高等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这必然加剧各高校为追求卓越而进行的竞争。
  2.高校竞争的内涵不断扩大。当前,高等学校除了要争夺生源、竞标科研经费、寻求多种经费来源,还在人力资源、无形资产(学校声誉、品牌形象等)、学校能力以及社会服务方面进行了激烈的竞争。一是办学主体的增多,使得不少高校出台优惠政策招生新生;二是国家教育经费供给的有限性决定了经费需求“饥渴”症长期存在;三是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各高校竞相制定各种措施引进高层次人才,人才争夺战日益激烈;四是社会对教育“产品”的要求更加挑剔,迫使高校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更加优质的服务,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3.高等教育竞争国际化趋势增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各国高校已不再满足于在本国占有教育市场,而是扩大到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市场份额。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自费留学热不断升温,且呈低龄化趋势。国际高等教育展不断在我国大城市巡回举行,咨询者如潮。此外,通过中外高校联合办学来抢占我国教育市场,如北京中美工商管理研修院、中英合作的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中澳合作的北方交通大学中澳商学院等。
  显然,随着社会发展复杂性的增加,高等教育日益面临发展的非线性、不稳定性,以及受到各种因素干扰等问题的挑战。因此,根据高等学校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挑战和机遇,实施战略化管理,以引导高等学校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求得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二、高校制定战略的基础
  战略一词最早应用于军事。由于人们对战略重要性人事的逐步加深,“战略”已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得到了普遍重视。当今时代,是战略致胜的时代。在人类迈入21世纪的今天,一个组织为了参与竞争和赢得竞争,重要的在于制定自己的战略与策略。正确的竞争战略,能使组织提高对环境的应变能力,获得发展和壮大;反之,失误的竞争战略,会使组织在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乃至倒台和破产。企业如此,高校也如此。 对于高校来说,战略就是高校以未来为基点,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在总结历史经验、调查现状、预测未来的基础上,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竞争优势而作出的具有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筹划和谋略,它是高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一系列战略决策的结果。这一概念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战略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应运而生的,目的在于获得并维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二是高校战略是对大学发展的历史、现状、未来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作出并付诸实施的,并非主观设想,也不是单凭经验或照抄照搬;三是高校应该把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战略的制定立足现状、放眼未来、把握全局。
  三、高校制定战略需要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1.战略定位要与各类高校的基本行为取向一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区别不同的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根据我国学者对高等学校层次结构的划分,基本上存在四种类型的学校,即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或社区学院。高校战略的制定必须符合自身的行为取向,集中力量发扬优势所在。例如,研究型大学的明显特征是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和研究型机构的需求。他们的基本行为主要是追求学术研究上的重大创新与突破,向国际水平看齐和冲击,研究内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和解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基本问题。研究型大学在制定战略时要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对于教学型本科院校而言,拓宽专业面、大幅度提高规模效益是其基本行为选择,因此,这类高校在制定战略时主要面向本省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技术开发、推广和服务工作,紧密地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参与经济过程,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使之成为地方发展教育、文化、科技的源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34797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