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扬弃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我们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精神财富,是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行动指南。
  关键字:马克思;自然观;人与自然
  传统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坚持主客体二分的思维,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马克思以其前瞻、敏锐的思想体察到了这一点,在扬弃传统哲学思维的基础上,认识到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是主客二分的根源,从而呈现人与自然的本然性,形成一系列自然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想理论来源
  马克思在对自然的理解上,受到黑格尔思想的影响,试图用自我意识来阐述。黑格尔把自我意识与人和周围环境对立起来,而马克思汲取了黑格尔哲学中最本质的东西:精神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它们有机发展的概念,更注重自我意识与现实、人和自然的联系。马克思视野中的自然是“感性自我意识”的对象化,而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的外化。这些思想孕育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理论的萌芽。
  首先是对黑格尔“抽象的自然界”的扬弃。在黑格尔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自我意识,他把现实的人理解为自己劳动的成果,但这一劳动成果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而这种精神的外在性就是自然界。马克思认为在黑格尔那里“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不过是成为这个隐蔽的非现实的人和这个非现实的自然界的谓语、象征”,[1]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二者的统一只是在绝对精神自身内部的统一,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人和自然的统一。因此,抛开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性,揭示人与自然现实基础,重建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成为马克思的主要课题。
  其次对“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阐述。马克思认为,一个存在物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这种“对象性的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一方面,人离不开自然界。另一方面,“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1]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2]自然对人而言不是先在给予的,而是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中生成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3]由此可见,马克思所说的对象性关系,表征着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这种统一超越了黑格尔所说的抽象的统一,而是通过人的对象性活动形成的感性、具体的统一,人与自然就是在对象性活动中产生的。
  最后,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和人的通过对象性活动的存在”,即人与自然是在对象性活动中自我生成的,那么“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4]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始源上纳入到社会历史中,从而阐明了自然与社会历史不可分割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自然界理解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5]社会历史性也是马克思自然概念与其他种种自然观的区别。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人化的自然的概念,“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7]人化的自然也经常被叫做“属人的自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印记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认为,人把自在自然通过对象化的活动逐步纳入自己的活动范围,这种对象性的活动是通过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食粮的活动,自然界则成为对象性活动以物质形式存在的产品结果,内容体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精神力量。因此,我们所认识的自然界不是简单的除了人之外的纯粹客观的存在、不是原始的自在的自然,而是人本身。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与自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员,而非处于自然之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利共存的有机整体,而非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2]马克思从二者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人与自然,就不得不考虑人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马克思在强调实践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同时,并不否定自然的本原性和优先地位。所谓“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不仅仅是指先于人的实践活动而存在的自在自然的优先性,而且也指人的劳动创造的对象世界。它既作为预先存在的外部自然界出现,又作为人们实践活动的物质前提而出现,从而具有优先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F卷.北京:商务印务书馆,1984
  [5] 蒋笃运.试论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意蕴.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0)
  [6] 郭昭君,罗旋.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3606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