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主持人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建军:陕西富县人,文学博士,中国作协会员。有专著《宁静的丰收》、《小说修辞研究》、《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必要的反对》等数种。曾获“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文艺争鸣》优秀论文奖、《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北京文学》文学评论奖、《上海文学》优秀论文奖以及2002年度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
  
  批评是一种迫切的文化需要。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来讲,情况都是这样。通过批评,个人可以获得人格发展所需要的启示,社会则可以获得促使自己走向成熟的智慧。因此,一个排斥批评的个人,必然是幼稚的、脆弱的,一个压制批评的社会,则必然是封闭的、沉闷的。为了避免我们的生活陷入那种僵死、虚假的状态,让我们学会容忍批评,学会习惯批评,学会热爱批评。
   批评是一种具有青春气质的精神现象。没有突突上发的内在活力,就没有批评;没有爱情一样热烈的心灵激情,就没有批评。谁若与时俯仰、世故圆滑,谁就难免老气横秋,谁就会在批评上毫无作为,谁就有可能沦为“帮闲”大军中的一分子,谁就有可能成为“神话”制造者的同盟军。
  批评是一项有难度的事业。因为,它不仅要求批评家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看得出蝙蝠和燕子的美丑,分得清罂粟和玫瑰的好坏,而且,还要求他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敢和镇定,把承受善意的误解和恶意的侮蔑,看做家常便饭。不仅如此,批评还要求一种尖锐的质疑精神和执着的求真信念。当然,尖锐,不是怨毒而褊狭的刻薄,而是坦陈己见的率直;执着,不是斤斤计较的死缠烂打,而是出于对真理的敬畏和热爱。
  批评是与苦难共舞的冒险之旅。托马斯・曼有一句名言:“你必须对被损害的目标保持忠诚,说出令人不愉快的真相,并唤起反抗。你注定要接受来自朋友和敌人的殴打,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你本不会获得的善。”这其实就是批评的宿命一般的境遇。恰达耶夫因此被沙皇当做“疯子”,别林斯基因此被第三厅厅长称做“疯狗”,胡风因此在遭受非人的折磨后进了秦城监狱。
  然而,我们必须面对和接受这样的命运。因为,如果放弃批评,我们就不会有健康、正常的文化环境,就不会有被真理之光照亮的文明生活。而为了持续获得我们须臾不可少的“善”,我们就要不断发现和培养新生的批评力量。“新锐方阵”正是为了这一目的才开设的栏目。
  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我们的这个批评园地,一定会魏紫姚黄,烂漫争艳,生机勃勃,四季常青。
  这一期的三篇文章,既勇于质疑,又能言之成理,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
  消费主义时代是一个需要神话而且制造神话的时代。余华就是一个被“市场”和“新闻”制造出来的神话。虽然他的写作早就千疮百孔,问题多多,但是却被批评家的吹捧声和市场的叫卖声掩盖了。邵燕君此文尖锐而深刻地揭示了余华创作上的致命问题:在艺术上和价值取向上的媚俗(廉价的欲望叙述和煽情叙述),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的“反智主义”,由保守主义和专业主义导致的“冷漠的美学”,缺乏“有机”、“精微”的细节描写能力。就这样,邵燕君有力地解构了“余华的神话”,解构了“纯文学作家的神话”,也解构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神话。
  李美皆的“解构”对象是王蒙。她选择的无疑是一个有着多种阐释可能的谈论对象。“青春”期的王蒙使李美皆的“青春更像青春”,但老年的王蒙,则让她产生了很多的想法。“聪明”与王蒙的关联如此紧密,以至于人们谈论他时,很少有不想到这个话题的。然而,李美皆的别致之处,在于她选择了在小说美学的层面,通过与《红楼梦》的比较,来审视“聪明”给王蒙带来的消极影响;而王蒙的语言,在她看来,因为过于“松弛”和“松懈”,所以丧失了“美感”;“心态”是影响写作的重要因素,但王蒙“站得太高”、“无所皈依”、缺乏“哲学的沉静”和“安详之美”,所以,他笔下的“青狐”被写成了“一个蹩脚而可怜的小丑”。事实上,李美皆的批评,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王蒙创作中的问题,也有助于我们在更宽广的视野里,考察中国当代小说写作中的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秦腔》是另外一个巨大而虚假的文学神话。这部作品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它能够所向披靡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能够无往不胜地麻醉批评家的感受力,能够无坚不摧地扭曲学者们的判断力。它使自己风光无限,却置众多的拥趸于不尴不尬的境地。作为一个刚刚涉足文学批评的年轻人,王鹏程的批评勇气实在是值得嘉许的。他的态度是尖锐的、坦率的,方法却是严谨的、妥实的。他通过对《秦腔》文本的细致分析,通过与经典文本的比较,批评了它的“琐碎龌龊”、缺乏“典型人物”、带给读者的“阅读疲劳”等等缺陷,同时,他还有理有据地批评了某些批评家为《秦腔》鼓吹时表现出来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当下批评界存在的“混乱”和“危机”。
  如果要求完美,我们难免会失望,但是,如果放弃严格的批评,我们就将一无所有,所以,此处发表的这三篇文章,其观点或有可商,但它们的精神却是很可宝贵的,是应该提倡的。我们期待更多的具有这种批评精神的青年批评家,加入到我们的方阵里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337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