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滴水(外二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这是一滴从天上掉下来的水珠,巨大、光滑、圆润。也许就在刚刚触及大地的瞬间,被定格在易门县的龙泉公园里,以独特的造型,让每个光临此地的游客惊叹不已。关于这滴水珠,应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可惜陪同的亲友没有讲述,我们也不好追问,故而成了―个谜。
  按事先的约定,我们从昆明出发,驱车九十多公里后,便到了玉溪市的易门县城。三十年前,由于工作需要,亲友从部队转业后,被安置到了那里,可我们一直未曾谋面。在亲友家稍事休息时,看到窗外均是绿化得十分精致的景观,便心里发痒,建议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于是,我们走进了开放的龙泉公园。那里的草木翠绿,河水清澈。缓缓流动的小河边,柳枝轻摆,倒映水中;缓坡上的紫荆树,开满了紫红色的花朵,与附近的美人蕉笑脸相迎,秋波暗送。
  当地政府借景造势,精心设计,做出了“城在林里、水在城中”这篇奇妙的文章,让有幸接触到这篇文章的我们,无不交口称赞。
  顺河而上,越走近龙泉水库,越感到心旷神怡。从水库溢出来的河水,随着地势的变化,时而湍急,时而平缓,将周围的草木滋润得如同一幅幅油画,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忘却了今昔是何年。
  走到龙泉水库边,只见堤坝上建有一道长廊,如一条巨龙,沿着山势蜿蜒而去。长廊上覆盖的琉璃瓦。犹如巨龙身上的鳞片,在夕阳的照射下,放出耀眼的光芒。漫步在长廊中,只见横梁上,精心描绘的各种花草和字画,特色鲜明,目不暇接,观赏之余,不禁流连忘返。据介绍,那道长廊有八百多米,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由于时间限制,我们没能仔细观赏长廊上的每幅字画,只是随意拍了十几张照片,就匆匆返回县城去了。
  就在快走出公园时,我一抬头,那滴水珠雕塑便撞进眼里,让我顿时惊呆了。这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奇观啊!我仔细观察半天,才变换角度拍了几张照片,想将它珍藏在镜头里,也珍藏在记忆中。
  晚上,亲友招待我们吃野生菌火锅。先是用鸭子来熬汤,直到鸭肉煮软了,再放入洗净的野生菌,二十分钟以后,就可以捞起品尝了。由于易门气候温润,生态良好,境内生长着数百年的榉树、圆翠柏、红豆杉等众多的珍稀树种,汇成了广袤的林海,并盛产有牛肝菌、干巴菌、青头菌、奶浆菌、虎炭菌、刷把菌等等,可谓菌类飘香,远近闻名。易门能出产那么多的野生菌,看来并不是偶然的。那里的日照充足,雨水充沛,空气洁净,土质肥沃,非常适宜菌类的生长。据说,走进树林里,稍不留神,一脚就会踩上几朵菌子呢。
  我们边品尝着浓香的野生菌,边昕亲友介绍相关的情况。他说,由于这里的好山好水,生产了大量的野生菌。每到采收季节,这些野生菌,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中外客商的嗅觉和目光,每年都要前来品尝、采购和交易。因此,易门县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一云南野生菌交易会。在每年的野生菌交易会上,仅菌类现场交易量就达到近千吨,成交金额都在三千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品牌效益三者共赢。
  “滇中水城、易门菌乡。”
  ――原来这就是龙泉公园里那珠水滴雕塑的谜底啊!
  
  一条河
  
  南溪河,梦中的河,多少次从我的心头漫过,在山谷涧,在石缝里,跌宕着流向河口,流出国门,去寻找自己的归宿。
  二十多年前,我无意中读到报上的一篇通讯,写的是边防部队在南溪河畔执行特殊任务的事迹,说的事早忘了,惟有“南溪河”三个字,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几年前,因带队赴河口采访边境贸易,我第一次翻山越岭,在中途与南溪河相遇,并在它的引领下,到达了目的地。
  眼前的南溪河,与我认识的众多溪流一样,特别清澈、温顺、含蓄。不同的是,河的两岸,几乎都是一蓬蓬的黄竹,犹如列队的哨兵,护卫着河水顺利通过。黄竹不大,也不高,但竹节之间,却黄灿灿的。像包着一层金。就生长在亚热带的竹类而言,多数我都不陌生,甚至能知道笋子何时破土而出。可像南溪河谷这样的黄竹。我从来没有见过。当时,闪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何时偷挖一截竹篼带回去。栽到老家的房前屋后。看能否生根发芽,出类拔萃。重新装点故乡的荒坡沟箐。
  南溪河流到河口县城,随便绕了几圈,就挽着红河的手臂出国了,可我们只能留下来,望着泛起波浪的河水发呆。
  河口县很小,海拔低,气候热。夏日长,湿度大。如果避开百年滇越铁路、辛亥革命前夕的河口起义、国家级一类口岸等不说,其实没有什么稀奇的,无非就是与越南老街省会隔河相望、栽有大片大片的橡胶林和香蕉菠萝等等。但在稍后的采访中,大家都有了新的发现,那就是河口的女人。她们的个子并不高,皮肤也不怎么白,但几乎个个都是高胸脯、细腰肢、修直腿,自自然然,健健康康。尤其是那双眼睛,深邃而明净,如同南溪河上的清水潭,当她们大大方方地望定你,再配上盈盈笑意时,你就面临着被诱惑被淹没的危险了。
  那里的男人耐不住闷热时。可以穿条半截裤,光着膀子,穿行在大街上,皮肤被晒成古铜色,透出几分的野性;而女人则穿得简洁时尚,下身多以短裙为主,走起路来,袅袅婷婷。清秀俏丽,就像风中的一棵棵植物,丰饶性感,摇曳动人。或许置身于边境口岸,得风气之先的缘故,她们大多有商业头脑,能赚钱会持家。她们在热闹的街道旁选定一格门面,或租或买,简单装修,安上空调,便开起了店铺。有卖时装、鞋袜、电器、化妆品的,有卖冷饮、果脯、凉粉、煮鸡蛋的,也有厮守在小杂货摊前,随时兑换零星越盾的。她们之中的一员,曾从小本生意做起,将从越南进口的小粒咖啡销往国内的许多城市,最终赚了不少钱,不仅开了公司,盖了别墅,还将孩子送到加拿大去留学。
  看到那些干练又不失温柔的女人,有人就后悔结婚早了,并对家里那个整天掉着一副苦瓜脸,动不动就将自己吼来吼去的老婆心生怨恨。有人酒后开始发誓,回家以后,如果仍旧得不到一个辛辛苦苦男人应有的待遇。就顺着南溪河。飘到河口来过下半辈子,哪怕是“上门服务”也行。采访活动结束时,大家都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去了,最终似乎也没人到那里找媳妇或倒插门。个中缘由,恐怕只有流淌的南溪河知道了。
  是在梦里流淌了二十多年的南溪河,将我们引到河口去的,让我们近距离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之后,感慨良多。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温柔的南溪河融入奔腾的红河,一如既往地流向远方,而我们只能选择离开,回到自己零乱不堪的老窝。无奈之中,只有时常做些不着边际的梦,然后将自己变成一枚黄竹叶,坠落到南溪河里,随水飘向天际……
  
  一副药
  
  母亲不识字,也没拜过师,却认得许多苗药。我们小时候,每遇伤风感冒、上吐下泻或跌打损伤、刀砍刺戳之类,由于家境贫穷,没钱去医院打针吃药或消毒包扎,几乎都是母亲采来苗药给治好的。其中有副苗药,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不时与人津津乐道。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
   有一年,母亲因牵挂外甥,不顾年事已高,独自

步行十多公里到三姐家去。
  母亲看到三姐家饲养的一头小猪,拖着受伤的后身,在场院里来回走动,甚是艰难,便问怎么回事?三姐说,两天前,小猪老是进家来找食,还随意拉屎撒尿,真是脏死了,可就是赶不走,一气之下,顺手操起一根柴块就打,不料正好砸到小猪的腰杆上。猪是打跑了,第二天却瘫了。最后,三姐惋惜地笑着问母亲,该找什么药来医呢?
  当时,母亲也想不起该用什么药,只好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随后,还是村里的一个中年妇女告诉三姐,不妨用毛芋来试试。
  三姐也不知道毛芋是什么,就按照别人连比带划描述的样子,叫姐夫到田边地角去寻找,而且居然找到了。
  姐夫将那个身上带毛、长得像芋头的植物块根,切下指头大的一片,拍碎后用来拌食喂猪,第二天,小猪竟然奇迹般好了,还来回跑着撒欢。看到这个情景,母亲开始琢磨,这药既然能治好猪,用来医人估计也不会错。于是便找了两只红薯一般大小的毛芋,带回家来栽在菜园中。
  后来。嫁到邻村的二姐去收割稻谷。不小心从两米多高的土坎上掉下来,摔伤了腰,一动就钻心地疼痛。二姐被送到卫生院后。随便打了几瓶点滴,就要花几百元钱。那几年,由于供养在省城上大学的儿子,家里能卖的鸡鸭及杉树等等。几乎都卖光了,手头依然紧巴巴的,哪有钱来给二姐住院治疗?这可把姐夫给难住了,最后,只得将二姐抬回家,四处去找苗药来医治。
  听到二姐摔伤的消息,母亲没有多想,提着锄头,从菜园里挖出一只毛芋,就心急火燎地赶去看望,并将其切片捣碎,一部分用来泡酒喝,另一部分用芭蕉芋叶包了,埋到火灰里焐热,再喷上一口酒,给二姐又敷又揉的,一个星期之后,二姐便下地劳动了,愁眉苦脸的一家人。又露出了满面笑容。
  有一次,我回老家过春节,母亲无意中提起那两件事,我便心生好奇,仔细询问了相关细节。春节收假时,我带着一只拳头粗的毛芋回到城里。因没地方栽种,便将其洗净切片,装到玻璃瓶里,用包谷酒来浸泡。此后,凡有同事打球时崴伤了脚踝,孩子掼跤时跌肿了膝盖,我都用药酒替他们涂抹,而且很快就能止疼消肿,活血化瘀,畅通筋络。
  有段时间,因接待任务比较多,经常在外面应酬,又是麻又是辣的,饮食没有规律,外痔再度复发,令人苦恼不堪。没办法,我便用毛芋药酒来涂抹,几晚之后,不仅消了肿,而且再也没发,真是神奇之极。
  两年前,一亲友的老父患痔疮,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行动极为不便,让他花费了不少精力。我知道后,建议亲友不妨用我泡的药酒给老人试试,并倒了半杯送过去。老人家将信将疑地擦了几次,没出一星期,竟然好了,自是感激不尽。
  一副普普通通的苗药,居然能医治多种疾病,避开它的独特功效不论,我想,任何物种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只要注意观察,合理利用,就能让它们为人类造福。
  还是告诉大家吧,那副苗药的汉语学名叫大力薯,别名猪脚笠、山连藕、金仲根、倒吊金钟等,为豆科崖豆藤属植物,每茎三叶并长,性味微甜;功能主治是补虚润肺,强筋活络;主要用于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炎等。以根入药,全年可采,以秋季挖根为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7870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