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诊疗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病位在肠,涉及肝、脾、肾三脏,肝郁脾虚是其主要病机。现从证候研究、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等方面综述近几年中医药治疗IBS-D的概况。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肠道
  肠易激综合征(irr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根据临床症状可将IBS分为腹泻型(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便秘型、混合型、不定型,临床以IBS-D较多见。IBS-D属中医学“郁证”、“泄泻”、“腹痛”范畴,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本病的病位在肠,涉及肝、脾、肾三脏,现代医家认为肝郁脾虚是IBS-D的主要病机。笔者现就近几年IBS-D的中医药研究综述如下。
  1证候研究
  由于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IBS-D的中医证候分型虽渐规范但尚未形成统一定论。沈淑华等采用计算机检索等方法,得出IBS-D累积频率达90%的证型依次是肝郁脾虚证、脾气虚证、肝旺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大肠湿热证和肾阳虚证,肝脾不和是IBS-D的基本发病环节。张声生等认为肝郁脾虚证、脾虚湿阻证、脾胃湿热证、脾肾阳虚证是IBS-D的主流证候,并认为精神心理因素是其重要内因。吴皓萌等以脑肠轴为切入点,研究IBS-D中医证候和血清脑肠肽的关系,认为乙酰胆碱(Ach)、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5-羟色胺3受体(5-HT3R)与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及脾胃虚弱证等密切相关,可能是体现肝脾两脏功能关系的重要物质基础。
  2临床研究
  2.1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邱光明等把40例IBS-D患者辨证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两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总有效率为90.0%,认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辨证分型中药治疗IBS-D疗效显著。李文花将45例IBS-D患者辨证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脾肾阳虚型4组,予相关中药治疗,对照组思密达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1 1%,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P<0.01)。胡雪原等将120例IBS-D患者辨证分为脾胃虚弱型、肝旺脾虚型两组,分别予黄芪建中汤、痛泻药方中药治疗,认为中医辨证施药可明显降低IBS-D患者的血浆五羟色胺、胃动素水平。
  2.2基本方治疗
  基本方治疗IBS-D目前文献报道较多。奚肇宏等观察熄风化湿方治疗IBS-D的疗效,对照组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结果治疗组在急躁易怒,善叹息、两胁胀满、纳少、泛恶、舌淡胖有齿痕、脉弦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血清5-HT下降水平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陈明显等认为抑肝扶脾汤能有效缓解IBS-D肝气乘脾证患者肠道症状,改善大便性状及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肝气乘脾证候,且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依从性。胡丽娟从归经理论角度观察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认为基于归经理论加入春砂仁、广木香的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疗效确切。范剑薇等1认为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能降低患者血清5-HT水平,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血清5-HT释放,使肠道平滑肌收缩间接受到抑制而起到治疗作用。
  2.3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IBS-D有较好疗效,治疗手法突破传统针灸技术。刘莹采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IBS-D患者,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石志敏等从脑肠相关论针刺治疗IBS-D,运用孙思邀“十三鬼穴”加天枢、大肠俞等穴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常规选穴,结果治疗组SF-36量表评分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健康变化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并采用灵龟八法按时开穴加天枢、大肠俞等穴针刺治疗IBS-D患者,有较好疗效。丘文静等运用浮针疗法治疗IBS-D患者,对照组口服匹维嗅胺片,结果患者治疗后各时点的临床疗效呈逐渐递增趋势,患者治疗后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腹痛(或腹部不适)均有明显改善,拓展了浮针治疗范围。林琳等运用子午流注针法配合穴位贴敷治疗IBS-D患者,对照组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口服,结果针灸治疗该病证的总有效率优于药物对照组,两组治疗该病的主要单项症状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子午流注针法配合穴位贴敷能够有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2.4其他治疗
  民族医药干预IBS-D也有相关报道。赵建峰等将120例确诊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A组40例(瑶医火攻疗法治疗),B组40例(马来酸曲美布汀口服)和C组40例(瑶医火攻疗法治疗+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后认为瑶医火攻疗法和马来酸曲美布汀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均有效,马来酸曲美布汀见效快,瑶医火攻疗法疗效持久,联合应用可取长补短。张云波等运用壮医四方木疗法治疗IBS-D患者,对照组予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86.66%,认为壮医四方木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高、便于推广,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3实验研究
  IBS病因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多认为IBS发病与脑肠肽的异常密切相关,在IBS-D模型构建、诊疗评价中均具有重要意义。赵立波等研究健脾化湿颗粒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的治疗机制,认为健脾化湿颗粒可明显改善IBS-D模型大鼠胃肠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SP水平,提高血清ET水平有关,并可抑制IBS-D模型大鼠结肠黏膜5-HT过高表达,明显改善IBS-D模型大鼠胃肠功能。王迎寒等从结肠、海马及下丘脑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etor,CRF)和CRF受体1(CRF receptor 1,CRFRl)角度探讨健脾化湿颗粒改善IBS-D模型大鼠结肠运动和内脏敏感性的作用机制。认为健脾化湿颗粒可能通过下调结肠、海马及下丘脑中CRF,CRFRl表达来改善IBS-D模型大鼠结肠运动和内脏敏感性。曾耀明等观察升阳益胃汤对IBS-D模型大鼠血浆钙基因相关肽(CGRP)、血清5-羟色胺(5-HT)的影响。认为升阳益胃汤能明显减轻IBS-D模型大鼠腹泻症状,减少IBS-D模型大鼠血清5-HT的合成和分泌,但对血CGRP无明显影响。杨成等观察痛泻要方对IBS-D实验大鼠结肠运动指数(每分钟收缩强度曲线下面积)和收缩频率(每分钟收缩次数)的影响,认为痛泻要方可有效改善IBS-D大鼠的腹泻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结肠平滑肌的运动指数及收缩频率实现。
  综上所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症。其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中医药治疗有其优势,临床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方法,采用中药、针灸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实验研究也取得一定成绩。但本病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发病与饮食、情志、地域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因此,中医药疗法应强调整体观,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综合调节,注重饮食、情志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为功能性胃肠疾病,在临床评价方法上应注重对患者主观感觉性症状的重视,体现疗效评价的全面性及科学性,多引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患者临床报告结局是值得注意的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0052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