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飘摇:中国武术何去何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为华夏儿女留下的不可多得的文化珍宝。中国武术套路区别于其他的任何一种搏击术,是中华民族的独创。它的初衷及最大的作用,就是便于习练者记住武术中的实战招法。武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按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特点编排的一种武术表现形式。中国武术各家各派都有表现自己门派特色的许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和练习很长时间的人学习的套路是不同的。套路是中国武术的一种独特形式,也是中华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术的一大技术特征。但武术的核心并不是套路而是体能、少而精的技法及反应能力的锻炼,将工夫放在套路上对于继承真正的武功来说是一种低效率的练功方法。
  根据史料所传递的信息,武术套路的出现大约是在明朝中期。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载:“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化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明末清初是武术套路的大发展期,武术套路到底有多少种已无法考证。随着外来文化的侵入、火器时代的到来,武术的使用价值逐渐被取代,武术也慢慢跌入了低谷,几乎被人遗忘,内容丰富、百花齐放的拳种大量失传,遗失速度之快令人措手不及。新中国建立后,经国家抢救挖掘,中华武术仅存129种。但让人遗憾的是国家扶持的竞技比赛套路以“高、飘、美、难”取代了传统武术的技击性,这对武术技击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
  由于方向目标的转变,竞技套路加进了一些与武术风马牛不相及的动作,形成了本末倒置的舞蹈化形态且势头愈演愈烈,这与武术自身的本质背道而驰。竞技套路虽然艺术价值提高了,但却丢掉了武术的精髓与魂魄。不要说单练表演套路了,就连最能体现武术技击的对练套路也是金玉其外、徒有其表,目前的竞技对练套路整套下来,看不见手上的技击动作,看不见肩打,看不见胯打,看不见头击……我们只能看到几记脚踢,然后就是运动员随着音乐节拍不停地做出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更有甚者将京剧的曲牌锣鼓声和武术表演放到一起,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只能是花拳绣腿。
  练武术的原本最怕人家说自己是花拳绣腿唱戏的,可目前的武者可谓反其道而行之,叫人瞠目结舌不知所从。普通大众已难辨雌雄,分不清是“武”还是“舞”,就连运动员自己可能都不知自己练的是什么东西,对套路中的攻防含义可以说一窍不通,对套路中的要求也是一知半解,不知道为什么震脚、为什么沉肩坠肘、为什么含胸拔背。武术理论的缺失,只能让运动员照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这与大家心目中的武术相差甚远,其难度赶不上杂技,其美丽舒展达不到舞蹈的境界,又不能实战,运动员人到中年后还会落一身的病痛,这样的运动有什么价值呢?
  目前自生自灭的传统武术习练者,由于学无所用,已很少实战了,甚至一些拳师一辈子都没与人动过手。老祖宗留下再好的“宝刀”不用也会生锈,这就是传统拳打不了散打三流选手的主要原因。传统拳也只能悄然走入健身的行列,与健身操、乒乓球、慢跑、瑜伽、广场舞等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运动一争高低。祖师爷留下的东西已所剩无几,传承者不是好好地继承、研究与发扬,而是一味地追求收徒的规模和社会影响力,武术技击只能用于口头之争,互相攀比祖师爷的丰功伟绩。更有一些好大喜功、好事之徒,自编拳法欺世盗名。我们不是否定创新改革,问题的关键是创拳之前先要问问自己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因为武术的本质就是技击,它不像舞蹈可以任意组合、任意排列,就算是舞蹈也应排列得当、能表现出要表达的思想。我们有些习练传统拳的拳师连编排舞蹈的水准都没有,怎么能创出含有技击内容的武术套路呢?古代人创拳是以技击的特点为出发点。如见动物打斗,突发灵感创出了象形拳;见人与人斗,总结出各种技击的特点,有后发制人的、硬打硬进无坚不摧的、大开大合舒展大方放长击远的、以斜打正走两边的等等。发明拳不考虑技击,就毫无意义,没有任何价值。
  武术想登上世界舞台,走向世界之巅,就必须化整为一。无论是竞技套路还是传统套路,都必须忍受削足适履之痛。武术套路种类繁多,从文化角度来看是件好事,但要将其搬上世界竞技舞台,就会出现无从下手、难以割舍的两难局面。武术套路要求过于繁多,人们对它的理解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不相同,好与坏的界定非常难,就不容易与公平、公正、公开的奥运会相接轨。所以我们呼吁请真正的武术专家出来,编制一套能代表中国传统武术技击特色的“中国拳”,它应该具有鲜明的中国武术技击技术特点,简单、易操作,只有这样才可能被世界接受。我们经常爱说一句自欺欺人的空话:“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奥运会是西方建立起来的,我们的东西人家未必喜欢。要让全世界喜欢武术,武术必须忍痛割爱适应世界。而在民间,武术当然可以自由自在、百花齐放地发展。
  散打也叫散手,古时称之为相搏、手搏、技击等。它是武术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它以中国武术的踢、打、摔、拿四大技法为主要进攻手段,另外还有防守、步法等技术,双方按照规则利用中国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战术进行徒手搏击、对抗,是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其目的和表现形式是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擂台的模仿与还原,也是中国武协为了使武术能够与现代体育运动相适应而整理编成。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散打,在摸索中奋斗了近四十年。它不同于以双拳纵横的拳击,不同于只踢不打(手打)的跆拳道,更不同于用头顶、肘撞、膝击的凶狠的泰拳,又不同于西方国家有揽绳、铁笼的自由搏击,也不同于日本的空手道、相扑、踢拳道、格斗术,现代武术散手的特点是“远踢、近打、贴身摔”。来源于中国传统武术的散打,从孕育到呱呱坠地,再到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在2000年的散打王争霸赛上也曾出现过惊天动地的跨越式发展,可惜只是昙花一现、有始无终,今天的散打依然找不到自身的位置。绝大多数习练传统拳的武术爱好者,认为散打不是中国武术,而是一种新拳种,从技法到习练方法没有一点中国武术的影子。   散打起初确实是武术人自己孕育出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与观众见面时,许多选手不知道如何实战,上场时脑子一片空白,不是胡打乱踢,就是奇思妙想打法夸张,还有人经常使出了表演与影视中的动作,如单飞、扫堂腿等华而不实的技法,结果不堪一击一败涂地,被习练拳击、会跤法的对手打得晕头转向。通过实践,各大省市队逐渐看到了差距,认识到拳击和摔跤的好处,于是乎散打选手蜂拥齐上地学习拳击和摔跤,其影响之深远使散打至今未改本色。散打由于在当今中国武术界处于主导地位,在训练设备、时间、资金及其他条件等的投入上远远超出民间的武术团体,所以在与传统拳的较量中节节胜利。散打在国内笑傲江湖称雄称霸,但是在与国外交流的比赛中却连连败退,败绩又一次将散打推入到外来拳种的怀抱之中,跆拳道的“下劈腿”,泰拳的“横扫腿”、“正蹬腿”,西方拳击的“直、摆、勾”拳已成了散打运动员的主打招式。本来学习其他拳种的精华无可非议,但我们不能顾此失彼失去自我。
  中国武术是华夏儿女在几千年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实战经验,其真实性无需置疑。不是祖先的东西不好,是我们没有领悟其中真意没能练好。美国习练中国正宗散打的康李,技术全面,踢、打、摔样样精熟,在中美对抗赛时,把我们一线的散打王多次用“剪刀脚”打倒;无独有偶,俄罗斯的穆斯里木学习的也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武术,他以“转身腾空后踢”、“转身鞭拳”笑傲中国散打界无人能敌。没有理由认为同样的东西外国人能用,中国人就不能用。所以我们在散打方面要真正做到武术传承。
  武术走向世界首先要具备独一无二的特色,解决技术上的可操作性,要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散打恰恰最接近奥运宗旨,它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容易分出伯仲、公平、公正,但其自身特点不够鲜明,仍很难被世界接受。奥运会项目使用拳的有拳击、使用腿的有跆拳道,在国外推行甚广的有拳脚并用的空手道、肘膝拳脚齐用的凶悍的泰拳,还有加了地面技的终极格斗等等。目前的散打技法单一毫无特色,在与世界搏击选手对垒中暴露出无法掩饰的短板,你会的人家也会,你不会的人家还会。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例如拳法,我们的选手只会在远距离用直拳,美其名曰“海盗式打法”,中距离的摆拳、近距离的勾拳很少有人会用,虽然在最近的“中国真功夫”赛事上看到运动员们开始用勾拳了,但是几乎没有人使用勾拳将对手击倒,而在国外拳击比赛中这是屡见不鲜的事。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技不如人,打勾拳贴不进去,贴不近去就无法重击对方。近不了身的原因有二:一是胆怯不敢近身战,正如戚继光所说“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现代的散打运动员缺乏尚武精神,缺少拼搏精神,在比赛场上主动性差,尤其是碰到势均力敌的对手时总是懒于出手、不愿意失分,当比赛中听到每局的结束提示声时运动员不但不加紧进攻节奏,反而如释重负,双方运动员总会不约而同地跳来跳去等到结束。习武到底习练的是什么呢?不光是打打杀杀那么简单,最终修炼的是勇于挑战的尚武精神。艺高人胆大没有错,但是要知道胆大更艺高,所以古人在拳谱里经常说“一胆二力三功夫”,可见习武最重要的是胆量。二是步法技术差,贴近不了对方,散打运动员近身之法匮乏。西方拳击以快速移动的步法、左右上下摆动头部来靠近对手,中国传统武术也有自己的近身方法,如形意拳诀曰“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中国武术的近身之法颇多,直打直进、以斜打正走两边、指上打下、指东打西,变化多端防不胜防,但散打选手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中华武术的精髓,所以说散打界一直捧着金饭碗要饭。
  武术拳种的不同、武术地位的不同,产生了许多不和谐不团结的声音。竞技套路对传统武术的不规范和低难度不屑一顾,传统武术则嘲笑竞技武术花拳绣腿;散打“鄙视”传统拳的不实用,同样传统拳也看不起散打的胡打乱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脉而成的武术不但不团结而且相互拆台、相互贬低,造成外来拳种乘虚而入。跆拳道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拳击在部队、竞技场的流行,终极格斗的拔地而起,难道与我们各自唯我独尊、心胸狭窄的做法无关吗?因为不团结,彼此的赛事活动都互相抵触,导致大家都进入了自娱自乐的怪圈,武术比赛成了无人喝彩、孤芳自赏“圈内运动”。
  武术比赛无观众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每年的武术比赛无法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比赛一直是靠企业家的奉献与参赛运动员慷慨解囊来维持的,原本应当激烈紧张、扣人心弦的武术表演,再也没有“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的气势了。为什么国外起步较晚的拳击、泰拳、终极格斗都可以产业化,博大精深的武术却成了国家、社会、团体、个人的负担,成了救济对象了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武术竞技套路乐此不疲地追求美、舞台效果,传统套路乐不思蜀地提倡健身,散打不厌其烦地西(拳击)化、泰(泰拳)化、跆(跆拳道)化,所表现出的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与“外来和尚会念经”的理念都令人担忧!
  现代武术的发展已经到了继承与创新的十字路口,飘摇不定难以取舍。我们经常说武术搞不好的原因是“打练分离”,这个众所周知的问题一直没能得到解决。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习练者根本就不懂武术理论,不知武术如何练。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再好的东西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就如无舵之船一样胡撞乱行。武术是文化,并非简单的肢体运动,它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已经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每招每势都有出处,绝非空穴来风,一切都是以技击为核心。武术是文化也是科学,凭它人们可以保国护家强身健体,但是如果胡撞乱行也可以将人练废,对武术一知半解还不如不练。即便是现在,多数的武术爱好者也都是以健身为目的,但由于对武术的了解不足,加之老师自身技艺不高,练出一身毛病的比比皆是。如习练人数最多、风靡全球的太极拳,很多学员由于对太极的虚实变换没能理解透,将膝盖练坏了都不知为什么,医生们戏称之为“太极腿”。过去的习武者基本上都懂推拿按摩,多多少少都懂一些医术,知道膝盖独特的构造决定了它不适合左右移动,只适合前后运动,所以在落脚的瞬间一定要将动作打完,如已经落脚就不能左右移动了,拳谱里也讲“落地如生根”,不能起根拔梢。
  武术的技击亦复如是,你不懂它的长处在哪里、弊端在何处,就永远不会用武术,永远找不到武术的实战真谛。单论速度,武术确实不如拳击快,但武术用“出手不回手”缩短了进攻距离,也同样提高了进攻速度,甚至速度优于拳击。因为我们都是血肉之躯,要想提高速度谈何容易,但缩短进攻距离相比之下要容易得多。单凭力量,武术不如西方拳手的劲力足,但武术的优势在于将身体看成一个整体,讲究力发自足跟、传于胯、送于腰、到于肩、达于手,打的是一个合力、整力,就是将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力量集中而发,给对手以重击。再说武术的习练步骤,它经过几千年的总结摸索,形成了一套完善科学的训练方法。我们的老祖先绝不在习练时挑战人体极限,而是用循序渐进、功到自然成的方法习练,先是练基本功,再练套路,然后练对练,最后才是实战。从这个角度来看,武术要比拳击科学得多,这也是中华武术优于其他拳种的精华所在,可惜的是现代的习武者暂且不说练得好坏,有几个能完完整整将这几个步骤练完的?练散打的不练套路,练套路的不练散打,练传统的不练实战,这就是武术的现状,也是武术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
  竞技武术是国家武术的代表,其得天独厚的地位与优越性自然不必说,但它要放下身段,扎根于传统武术肥沃的营养之中,吸取武术中的精髓,做一个真正的中国武术传承者,引进国外先进的训练方法、先进的训练器材,在交流中实践,在交流中进步。影响武术发展的因素繁多,最主要的是人力与财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财力应该说没问题,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到挖掘人才上。因为人才是最大的生产力,有了它就能让发展之路事半功倍,所以当下迫在眉睫的事是要将真正懂中国武术的老师请出来,编写可以还原武术“庐山真面目”的教材。只有从理论上找到突破,让教练和运动员真正了解武术的含义与作用,再培养一批优秀的武术人才,武术才可能墙内墙外齐开花流芳百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222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