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分型诊治的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骨质疏松症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退行性疾病,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本文复习骨质疏松症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及中医诸家对骨质疏松病因病机及辨证规律研究的文献资料,从而对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归类,结果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个综合性疾病,与肝脾肾诸脏及中医气血有密切关系,为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分型
  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人们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骨质疏松症,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骨代谢失衡,骨的丢失大于骨的重建,结果导致骨量丢失,骨小梁的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而导致骨折风险升高的一种全身代谢障碍的退行性骨骼疾病[1]。其表现以骨痛及腰背痛、驼背、身长变矮、易发骨折为主症。中医学虽然对骨质疏松症无系统的论述,但从其临床表现及辨证来看当属“骨痹、骨痿、骨枯、虚劳”等范畴。目前关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进展如下。
  1 辨证分型
  1.1肾虚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八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2]。”记载了骨骼与年龄及肾精盛衰的关系。《素问・痿论篇》中论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瘘 。”“以上论述均说明骨与髓均为肾之所主,肾之精气的盛衰与骨髓、骨骼的生长代谢密切相关。
  1.2脾虚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若脾失健运,脾精不足,则肾精乏源,骨骼失养。岳美中[10]对肾与脾胃的关系作了精辟的阐述:“人之始生,先成于精,精气旺而后有脾胃,即所谓先天生后天。人之衰老,肾精先枯,累及诸脏,此时全赖脾胃运化、吸收精微,使五脏滋荣,元气得继 ……。”曹亚飞等[11]指出“肾精依赖脾精的滋养才能不断得以补充。若脾不运化,脾精不足,则肾精乏源,导致肾精亏损,骨骼失养,终致骨骼脆弱无力……而发生骨质疏松症。” 可见,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机,且脾虚与肾虚常同时发生。且中医的“脾”更与机体各个系统以及物质代谢功能等息息相关。。朱芸茵等[13]认为肌肉对骨的挤压作用可以增加成骨细胞的活力和数量,肌肉发达则不易骨质疏松,从中医角度讲,脾虚不健,临床上容易出现气短乏力,不能负重等筋骨失养症状。
  1.3肝郁
  肝为“罢极之本,主润宗筋。”肝主筋、肾主骨,筋骨相连。肝的病变亦能引起肾的病变。临床上,肝阴虚与肾阴虚常同时发生。且对于女性而言,骨质疏松症与肝脏的关系更为密切。叶天士曾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而相当部分妇女于绝经后几年中,骨矿含量迅速下降,骨密度降低。故辨证治疗骨质疏松证时,常有医家考虑以下这一分型:
  1.3.1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型骨痿,多症见腰背隐痛,腰膝酸软,筋脉拘急,伴眩晕耳鸣,口干舌燥,心烦失眠,潮热盗汗,便干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现代医家结合古今,对该症型骨质疏松症有所见地。张文泰 [21]经实践总结,组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方:鹿茸、龟板、狗脊、人参、补骨脂、菟丝子、茯苓等,而治疗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时,则再加入柴胡、郁金、乳香、没药等疏肝药同治,有较好的疗效。范中有等[22]采用滋补肝肾法,选取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16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治疗组160例中,显效82例,占51.3%,有效68例,占42.5%,对照组100例中,显效10例, 占10%,有效51例,占51%,无效39例,占30%。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疗效满意。
  1.4血瘀
  《灵枢・营卫生会》中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这里的“脉不通”、“气道涩”均指血脉运行不畅。老年人冲任虚衰,精血亏虚,肾精不足,或肾阳衰败,温煦失职,寒凝成瘀;或肾阴不足,虚火灼津,津液凝聚,脉道不通而成血瘀,故老年人脾肾皆虚并伴血瘀。清・唐容川[23]提出:“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其堵塞气之往来,故滞障而痛,所谓痛则不通也。”骨痛症状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以腰背痛最为多见(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疼痛时,67%为局限性腰背痛),疼痛持久,痛处固定不移,是血瘀的结果之一[24]。可见,潜在的血瘀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机。同时研究表明,骨的再生与重建同其局部血运密切相关,血瘀可造成骨小梁内微循环的障碍,最终使骨骼失养,加重骨质疏松[25]。故在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时,部分医家据此分为以下这一证型:
  2归纳与讨论: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个综合性的疾病,属于“骨痹、骨痿、骨枯、虚劳”等范畴,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骨的生长、发育均与肾精充盈与否有密切的关系。骨质疏松症的根本是肾虚,肝肾同源,肾精亏虚,精血不足,脾不统血,继而伴有肝肾、脾肾俱虚,而诸脏多虚则致气血虚弱,气血运行不畅,阻滞于脏腑经络,脏器及骨失于气血濡养,血瘀阻络,故成此病。
  纵观大量文献可见,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缺乏统一而有特色的量化指标,使各家临床研究成果可比性差、重复性差,不利于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及学术交流。其次,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大多数科研多处于初步探讨阶段,应该拓宽研究思路,深入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较为全面、准确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与此同时,考虑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障碍的退行性骨骼疾病,临床症状多在病程中期以后才出现,早期临床上常漏诊或误诊,因此,如何依据中医辨证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并最终通过中医药干预骨质疏松症进程,减轻患者病痛将成为骨质疏松症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NIH Consensus Development Panel on Osteoporosis Prevention, Diagnosis, Therapy. Osteoporosis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herapy[J]. JAMA, 2001, 285(6): 785-795.
  [2]程士德. 内经讲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176.
  [3]赵玉堂, 刘凯军, 李金花, 等. 骨矿含量与肾虚、肾主骨关系的研究[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6, 2(3): 19-21.
  [4]许志奇, 郭素华, 杨定焯, 等. 肾虚证骨矿物质含量的初步研究[J].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 11(3): 222.
  [5]李泉玉, 阎长安,赵树华, 等. 肾虚者骨矿含量测定的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2, 18(3): 296-29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18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