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治痹别寒热 久痛用活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晓春 王振磊

  张伯臾(1901~1987年),别名湘涛。上海市川沙县人。早年从师于王文阶先生,1921年就读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回浦东家乡行医。1924年又承业于江南名医丁甘仁,并在仁济善堂任中医内科医师。1925年重返故里开业。建国后参加上海市邑庙区第一联合诊所,1956年进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曙光医院任内科医师,1978年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授。
  张氏著述有《张伯臾医案》、“张伯臾教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经验”、“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10余篇论文和医案医话。主编第五版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
  痹者,闭也。闭者,气血为邪闭于肌表经络也。《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结合临床,张老认为风、寒、湿三气很难截然分开,只是偏胜而己。故临床上治痹证,关键在分清寒、热二类,然后再分偏胖。
  
  热痹
  
  痹证之属于热者,起于感受风、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郁久,因阴虚之体质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为其主症,虽发热,但怕冷轻;若为风、寒、湿邪郁久化热者,可不发热或发热轻,不怕冷。根据自己经验,热痹初起,兼见口干、苔黄、脉浮数者,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或以浮萍代麻黄,解表清热利湿:若见高热,汗出,口渴,苔黄,可予桂枝白虎汤,以白虎汤清热,用桂枝引经并去风。凡热痹,热重湿轻者多,清热可选赤芍、西河柳、忍冬藤、络石藤等品;化湿之药不宜过于刚燥,以苡仁、防己之类为妥;消肿止痛,可取乳香、没药;若湿不重而舌红绛者,要重用生地,为治热痹之药。热痹之见于阴虚之体者,易于化火,痛剧,日轻夜重,壮热烦渴,舌红绛而干,脉数,当以《千金》犀角汤治之。
  但临床另有一种病症,不可与热痹化火者相混:其素有阴虚内热、肝阳偏亢之象,又见指、趾、腕、踝、肘、膝等关节(以指、趾关节为多见)微肿、微红、疼痛,日轻夜重,甚则手不可近,舌红绛,脉弦细数,兼有头晕痛,便秘等症,此为肝阳化风入络,或阴虚肝风入络。治宜养阴清热,平肝熄风之剂,除用羚羊角、生地、麦冬、芍药、丹皮、钩藤等以外,须用镇潜之品,如石决明、珍珠母之类,忍冬藤、络石藤、地龙等活络之品也可酌情而用,但忌用发散药物,免嚣风热。
  
  寒痹
  
  痹证之属于寒者,起于感受风、寒、湿之邪,或素体阳气不足,复感风、寒、湿邪。关节酸痛,活动不利,不红不热为其特点,初起也有发热(甚或高热)、恶寒等症状,用乌头汤。通过多年临床摸索,拟定治疗风寒湿痹的通痹汤。
  组方:制川乌4~9g,麻黄3~6g,独活6~9g,防己15~30g,木通6g,黄芪12~18g,当归15g,甘草4.5g
  若风重者,加桂枝、防风;寒重者,加附子、鹿角片;湿重者,加苡仁、苍术、蚕砂;兼有表证者,可据其偏胜,与麻黄汤、桂枝汤、羌活胜湿汤等合用;发热高者,可少佐清热之品,如银花、连翘之类;若疼痛明显剧烈而日久者,可参入五灵脂、乳香、没药以活血止痛;日久不愈,久痛入络,或痰瘀凝结而变形者,需加入虫类搜剔,如僵蚕、全蝎、地鳖虫、蜈蚣、露蜂房、蕲蛇、乌梢蛇等:痹证日久,“其不痛者,病久入深”也,用药宜重,复见痛感者为佳。
  关于痹证中活血药之应用,张老认为,早期不必多用,肿胀明显者,可用1~2味以活血消肿;后期可多用活血药。至于痹证日久而虚者,用三痹汤、独活寄生汤、人参再造丸等治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75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