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弹性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及心理弹性水平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应用中文版心理弹性问卷,对10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问卷调查,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试验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干预后两组心理弹性水平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较差,试验组经过相应的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心理弹性明显提高,且试验组血糖控制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强对初发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的重视,探索合适的护理心理干预方式,帮助患者接受现实,增强心理弹性,达到有效控制血糖的目的。
  【关键词】 心理弹性; 初发2型糖尿病; 血糖控制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7-0096-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5.27.046
  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较长,需要长期依赖药物,患者的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负性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还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1]。有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反应不利于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稳定,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减少大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2]。所以应当积极调整、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心理弹性是一种用来反映个体积极应对逆境的良好指标,近年来常用于临床上监测创伤后应急障碍患者及癌症患者心理状况[3]。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探究初发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对血糖控制的影响,笔者进行了一系列干预措施,结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部住院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标准:(1)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2)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研究;(3)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上,意识清晰,有阅读、理解、语言能力,能够配合调查;(4)年龄≥18岁。(5)能定期回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复诊。排除标准:(1)精神疾患,行动不便,不能定期参加随访者;(2)交流沟通困难者;(3)文盲;(4)理解力差及不愿参与研究者。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51例),干预前一般情况比较详见表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调查方法
  由糖尿病专科护士负责向患者介绍此次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征得同意后发放调查问卷,并讲解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由患者本人独立完成,经检查无缺项漏项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本研究采用我国学者于晓楠等翻译、修订的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中文版CD-RISC共包含25条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分为3个维度:坚韧(面对挑战时镇定自若、坚定不移、反应敏捷、有控制感等)、自强(经历挫折不仅能够复原还能获得发展和成长)和乐观(对克服逆境有信心,从积极角度看事情等)。采用5级评分,每个条目以“从不”、“很少”、“有时”、“经常”、“一直如此”分别计0~4分,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弹性水平越高[4]。
  1.3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心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家人的关心及帮助是影响患者积极治疗的主要因素之一,家人的关爱和支持能减少患者因疾病给家庭带来的负担和愧疚感,增加患者的心理弹性,减少患者的心里问题。另外家人的帮助与监督也能促进患者的治疗能顺利进行。(2)预防并发症,严重的并发症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降低心理弹性,因此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很重要,包括,药物治疗、运动、饮食控制、自我监测、健康教育及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等。(3)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普及糖尿病预防及治疗知识,使患者对疾病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教育渠道包括门诊健康宣传,住院患者在短期内对疾病的系统的学习,强化相关知识,提供热线电话、网络、社区宣传等。积极预防,加强自我管理。(4)提供社会支持: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加上易出现并发症,治疗费用成为患者的负担。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加大医疗保健投入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减少患者的经济压力,使患者及时就医,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心理弹性,积极面对和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水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平均弹性总分(55.86±6.84)分,其中坚韧维度(28.38±6.78)分,自强维度(17.14±4.63)分,乐观维度(8.35±2.42)分,因三因子间条目数不同,为比较其得分差异,对其因子条目均分进行计算。各维度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自强(2.56±0.63)分、坚韧(2.43±0.49)分、乐观(2.28±0.71)分。
  2.2 干预前及3个月、6个月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心理问卷得分比较
  试验组通过动机性访谈、支持性家庭环境,心理知识讲座,定期门诊随访、积极预防并发症、健康教育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等,3、6个月后试验组心理弹性问卷得分明显提高,且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较对照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心理弹性已成为心理健康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创伤、灾难及重大疾病后的心理恢复情况。0Gillespie等把心理弹性概念引入到护理领域后,其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5]。目前国内对于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的研究和应用尚不多见,曾有研究显示,通过为患者提供支持性家庭环境、心理知识讲座给动机性访谈等均能够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6-7]。这提示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多与患者主动沟通、多关心患者、定期为糖尿病患者组织心理知识讲座,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促进患者缩短应激期,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激发患者的正能量,鼓励患者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对疾病,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
  心理弹性是个体普遍具有的一种能力,是可以通过适当的学习和培训得以提高的[8]。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得分平均为(55.86±6.84)分,低于刘超等[9]报道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其原因可能是本次调查的人群均是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初发糖尿病患者对突如其来的疾病不能很好了接受导致其心理弹性低下。调查还发现,3个因子中自强因子得分较高而乐观因子得分较低,说明患者得知自己患糖尿病之后能够很快自我调整,适应糖尿病带来的工作、生活上的改变,但是患者对糖尿病本身的看法却较消极,可能因为目前糖尿病尚无法治愈及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带来的家庭、经济负担及生活上的不便有关。本研究还发现初发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水平普遍偏低,少部分心理弹性较好的患者几乎都拥有良好的家庭关系,这一点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似[10]。这提示在以后糖尿病患者教育中注意家庭成员的作用,家人的关心、支持和鼓励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增强家属对糖尿病的认知,鼓励家属尽量抽时间陪同监督患者一起治疗,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时家属以一颗包容的心多理解和支持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平时尽量不要惹患者生气,使患者始终能够保持比较乐观、愉悦的心情,促进患者以积极地方式面对疾病、应对逆境。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心理弹性问卷得分提高以后,患者的血糖、糖化等指标较也明显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增强初发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重视支持系统的作用,努力培养和谐的家庭、医患、护患及患患关系,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增加护患之间的交流,出院以后遇到疑惑可以及时与护士沟通,使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动机性访谈,不是传统的主动宣教,而是以患者为中心,主要围绕患者在生活、工作上遇到的一些问题,评估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一些问题,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干预;预防并发症,研究显示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患者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11]。因此护理人员向患者讲清楚控制血糖、按时服药的重要意义,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糖尿病教育和糖尿病监测,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等,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弹性水平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延缓病情进展,促进患者康复,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日后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Gillespie B M,Chaboyer W,Wallis M.Development of atheoretically derived model of resiliencethroughconcept analysis[J].Contemp Nurse,2007,25(1-2):124-135.
  [2]郭延玲.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特点及护理对策[J].蚌埠医学院报,2013,38(10):1370-1372.
  [3] West C,Buettner P,Stewart L,et al.Resilience in families withamember with chronic pain:a mixed methods study[J].J Clin Nurs,2012,21(23-24):3532-3545.
  [4] Stewart D E,Yuen T.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silience in the physically ill[J].Psychosomatics,2011,52(3):199-209.
  [5]Connor K M,Davidson J R.Development ofane Wresiliencescale the Connor-Davidion ResilienceScale CD-RISC[J].Depress Anxiety,2003,18(2):76-82.
  [6]于晓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30(5):1169-1171.
  [7]贾钦军,汪求真,刘玉峰,等.284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生活行为习惯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9):64-66,67.
  [8]陈露露,彭李,唐棠,等.妇科癌症患者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2):137-140.
  [9]刘超,孙晓晶,张晓妍,等.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与生存质量的关系研究[J].医学与哲学, 2012,12(33):52-54.
  [10] Sapienza J K,Masten A S.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youth[J].Curr 0pin Psychiatry,2011,24(4):267-273.
  [11]周学萍,刘均娥.心理弹性的发展历程及对创伤护理的启示[J].护理学杂志,2012,27(3):95-97.
  (收稿日期:2015-05-29) (编辑:何玉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504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