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问题孩子 ”的心理门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霍哲楠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现代人类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且这一现象突出表现在中小学生及大学群体中。本期,就让我们一起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这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条件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的心理保证。但智商并不一定与学习成绩成正比,在校的学生90%以上智力水平相等,但是为何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学习不好,关键是情商。情商是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情商低的人表现为意志不坚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易冲动、做事不规范、任性、不负责任。
   2.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3.心情开朗、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情绪稳定、热爱生活、对工作和学习不视为负担,应视为乐趣,努力把自己才智在学习中发挥出来。
   4.与人为善、乐于人交往、和同学和睦相处、对同学充满热情、能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同学尊重、信任、不产生嫉妒、憎恨。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6.控制能力好,没有不良行为、不良习惯和嗜好。
   7.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时注意力集中,休息时善于放松、睡眠好。
   8.人格完整,行为举止符合一贯的行为模式,有稳定兴趣。
  下面,这些青少年常见心理案例多次在人人健康心理咨询中心出现,让我们一起看看专家的应对方法。
  考试焦虑症
   【个案】“我现在一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小丽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目现在也不会做了。
   【应对】每个学生都有考试焦虑,只是程度因人而异,显然小丽是得了典型的考试焦虑症。所谓“考试焦虑”,是指由考试所引起,在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生理上的紧张,诸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头脑一片混乱或空白等;心理上的紧张则大多以担心的形态呈现。这时,父母和家长的耐心鼓励很重要。家长应该先接纳孩子的紧张焦虑,听孩子说说他的担心与不安,让他慢慢放弃那些不利的想法,进而改善考试焦虑的情形。孩子也可以找一个亲密朋友,把种种委屈都发泄出来。
  强迫症
   【个案】自从进入高中后,琳琳觉得学习比以前更紧张了,可是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将家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有时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放。这花费了琳琳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此她感到很烦恼,但她表示,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应对】琳琳显然已经产生了强迫症行为。一般来说强迫症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比如父母追求完美,对孩子要求很高等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发呆、做功课特别慢、咬指甲、耸肩膀等,就得注意了,这很有可能也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这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并及早带孩子去看医生。
  强迫症是一种通过仪式化行为,减轻内心焦虑的精神疾病,病患会产生挥之不去的想法,出现不得不做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里的某些想法,患者能认识到这些是不必要的,很想摆脱,但又摆脱不了,因而十分苦恼。
  性别角色模糊
   【个案】明明是个男孩,今年10岁,长得白白净净。由于父亲去世早,他从小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开学一周后,他的一些异常举动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说话嗲声嗲气,经常抱着年轻女教师撒娇。一个月后,他不仅要抱女教师,还经常去抱女同学,有时还会亲女孩子。
   【应对】明明这样的表现显然是性别角色模糊。一般来说,大约从3岁起,儿童开始逐步形成性别角色的概念。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周围女孩子一样的人,在打扮、表情、举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为女性化男孩,反之也一样。
  心理专家研究后发现,由于明明从小的社会关系网中几乎都是女性,这使他产生爱跟女孩玩、认为她们同自己一样的想法。为了改变这一性别偏差,可以请他的外公和学校的男教师经常和他谈心、交流、玩耍,同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男同学和他一起做游戏,使他在男性榜样的示范下,肯定自己是个男子汉,并逐渐学会勇敢、坚强。
  恐学症
   【个案】青青今年8岁,原先是一位十分活泼可爱的孩子。可是近半年来,每天早上上学前,她就觉得发寒、肚子胀、胃痛,感觉没有睡好、吃不消等等。但一到双休日不用上学时,一切异常情绪就都烟消云散。后经医生检查,发现小青青原来是得了恐学症。
   【应对】“恐学症”是一种较为明显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小学生。由于学生害怕上学,具有恐惧心理,也称为学校恐惧症。
  家长、学校和教师的各种压力和教育方式不当,及孩子的胆小、敏感、经不起批评等性格特点都易导致恐学症。家长首先要寻找孩子不肯上学的原因,不要采用简单的恐吓方法迫使其去上学。开始时先让孩子在学校呆一个小时,如果这步成功了,可将时间逐步延长。
   社交恐怖症
   【个案】“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小张是名高中生,性格内向。上初中时,就很少与人打交道,班里几乎没有同学和他交流。每次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
   【应对】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从而引发社交恐惧。
  患社交恐怖症的人,面对不熟悉的人讲话、在众人注视下运动或与异性交往时,往往会出现显著的、持续存在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将面临窘境或耻辱。患者对所恐惧的环境一般采取回避行为,即使坚持下来也十分痛苦,经常会出现焦虑、多汗、面红耳赤等症状。
  对这种孩子,父母和老师应对孩子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则要注意训练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抑郁症
   【个案】小张正读高一,是某校的特困生之一。有一天他找到班主任老师,紧张而急促地说:“我完了。一个多月了,晚上几乎通宵失眠,白天神思恍惚还经常呕吐。”说着懊丧地抬手扶了扶眼镜,右手腕上一道伤疤赫然而现,这是他不久前试图割脉自杀留下的痕迹。
   【应对】小张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抑郁倾向。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异常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其特征是:无趣、无力、无望、无能、无助。症状包括:极度忧伤、绝望、疲劳、身体疾病。患有抑郁症的人,其情绪低落的程度和性质都远超正常界限,为了避免心理问题导致情绪低落,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充实一些,避免因过多的空想和胡思乱想而产生失落感,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自己心情舒畅起来。另外,还可以多与父母及亲近同学谈心交流,向他们倾吐心头的积郁,使自己心情愉快起来。
  贪食症
  【个案】娜娜是因为减肥而患上贪食症的,现在已经快三年了,回忆起这段时间,娜娜显得很痛苦,“我根本控制不住吃的欲望,每次吃的食物多的令人难以置信,吃的受不了就抠着喉咙吐掉,在学校里一有空就会去小卖部买零食,然后狼吞虎咽的吃掉……现在我学习时怎么也集中不起注意力,成绩直线下滑。”
  【应对】贪食症的发生大多存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如人际关际不佳、长期情绪烦躁抑郁,或对自己偏胖的形体感到不满,以致采取出格的节食措施,在饥饿难挨时又不加控制地转为暴食。有时暴食后会暂时缓解焦躁烦闷的情绪,故一出现烦躁情绪,他们便会一头钻入食物堆中,以此来排遣。这已不仅仅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而是一种心理疾病,是自身无法控制的,必须由心理医生帮助治疗。如果不治疗的话,就会造成严重的医学综合征。
  
  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
  主要是家庭根源
  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发展人的心理,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第二,孩子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和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
  
  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中国目前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体贴的基础之上,那么就会培养出孩子乐观、诚实、忠厚等品质。相反,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会妨碍他们培养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为稳固的,因为它具有不可解除性。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抑或冷漠、急躁与轻视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与人的交往。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从现实情况看,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形成压抑、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的稳定性差等特点;而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极为不利,同时,还会使孩子形成有缺陷的个性,如自我中心、冲动、冷酷、淡漠、好斗、压抑、胆怯、自卑、孤僻等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孩子神经错乱,心理失常。
  
  家庭教育内容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现代家庭教育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生活习惯养成、消费观念、劳动态度等。但目前的中国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523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