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勤工俭学”的现状和前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现如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才竞争也变得异常激励。据调查,目前我国的高校在校生数量持续增多,普通高校学生在2010年底已经达到了2500万,并且有持续增多的倾向。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在经济建设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得高校大学生的经济水平也不相一致,高校中的贫困生数量竟然有五分之一。勤工俭学是这些大学生获得生活费,缓解生活压力的主要途径,符合高校提出的“不让一个学生没钱上学”的观念。然而,由于学校勤工俭学的岗位有限,贫困生的数量又多,使得高校勤工俭学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国各大高校一定要坚持完善,分析好勤工俭学的发展前景,健全相关制度,从根本上提出做好勤工俭学工作的科学对策,从而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校开展勤工俭学的目的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高校勤工俭学工作的重视度日渐提高,勤工俭学不仅是锻炼学生能力、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要途径,还能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为他们今后更好的进入社会作铺垫。从本质上而言,各大高校开展勤工俭学的目的在于它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经过长时间、丰富的锻炼,让学生在智力上和体力上都取得进步,从思想上提升自我,将在勤工俭学中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保证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另外,勤工俭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能够缓解贫困生的生活情况,改善他们的经济条件,避免贫困学生交不上学费、无法接受教育的问题,也给他们未来实现良好就业打基础。
  二、高校勤工俭学的现状
  虽然我国各大高校近年来对勤工俭学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完善健全了具体的制度体系,规定了能够参与勤工俭学的学生对象和内容。然而,由于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高校收费数额的增多,使得勤工俭学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第一,勤工俭学内容庞杂,档次高低不一。从服务类型看:涉及家教、卖报、散发宣传资料、送货、营销、广告企划、设计、学校流动教室清扫、食堂清洁工、图书馆管理员、厕所保洁员等,最多的为家教,占申请人数的66%。另外,从事单纯体力打工的比例有43%。从参与面看,有52%的学生正在参加勤工俭学,其中大一年级的学生占了53%,勤工俭学的即有特困生,也有家境富裕的学生。但在特困生中,中差生、中等生比例偏高,多达64%。
  第二,有关勤工俭学的制度体系不健全。高校勤工俭学的制度体系是保证工作顺利开展,解决其不足的基础内容。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勤工俭学方案,也没有独立的为学生提供就业帮助的机构,相关管理工作势必较为落后,勤工俭学工作进程缓慢。
  第三,勤工俭学渠道单一,主要集中在校园。现如今,我国高校勤工俭学工作的范围依旧是以学校为主,贫困生就业的岗位狭窄,岗位需求量少,而贫困生数量多。各大高校没有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一些岗位也与学生一边需要学习,一边进行打工的实际情况不符。第四,勤工俭学的秩序混乱。一些中介公司或个人利用大学生急于寻找兼职工作的心态,往往以押金或服务费的名义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钱到手后马上销声匿迹;另外,一些雇佣者利用大学生对劳动保护法规的不熟悉,把他们视为廉价劳动力,任意克扣拖欠工资报酬;还有的学生不懂得学校统一组织的重要性,私自从事一些活动,也容易出现问题,校方又很难进行有效干预,不少的纠纷很难得到合理合法的解决,相关制度混乱学生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
  三、高校勤工俭学的前景分析和改进对策
  勤工俭学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环节一定的学习压力,还能够让他们掌握更加系统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此外,通过勤工俭学,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一)高校勤工俭学的前景。第一,由被动的组织形式变为主动的组织方法。在以往的教育体制下,大学生进行勤工俭学,都是依靠学校安排,安排的位置也相对单一,不符合学生的特点,转变这种被动的方式,进行主动创新就显得极其重要。勤工俭学要坚持良性循环,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能够汲取更多的知识,将勤工俭学纳入社会管理行列。第二,发展前景更加多元,朝着多样性变更。家教是大学生进行勤工俭学的主要方式,它的时间易于调整,与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也较为契合。然而,这种模式依旧较为单一,学校应该多渠道的给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以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之中,给他们更多的选择余地。第三,目的上由单纯增加收入转向提高综合素质。高校的勤工俭学,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获取资金,增加经济收入,而应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使同学们在勤工俭学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在教育适应改革开放环境的客观要求下,在培养未来人才的客观要求下,在高校帮困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下,勤工俭学工作将会朝素质化、育人化的方向发展。
  (二)高校勤工俭学的改善方法。第一,在思想上做好宣传,让高校人员理解勤工俭学的含义。我国高校在进行勤工俭学工作的时候,要注重多渠道综合发展,完善宣传渠道,让学生们意识到勤工俭学的意义。此外,勤工俭学也不仅仅只能针对贫困生,可以在全校进行开展,锻炼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素养,树立他们正确是人生观。第二,健全完善勤工俭学的科学体系。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勤工俭学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也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的主要手段。各大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制定系统科学的勤工俭学体系,明确学生工作的内容,具体的工资以及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以此同时,学校还要做好选拔和培训工作,对素质水平高、家境困难的学生予以优先考虑。第三,立足校园,加强外联,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步子越迈越大,后勤服务逐步脱离学校,成为一个完全企业化模式运作的经济实体,正式编制员工可相应减少。除一些重要岗位外,在时间和技术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聘用大学生作为临时工,从而加快后勤社会化人事改革的步伐。在校外,应运用积极有效的宣传措施,加强外联,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派遣学生到各社区、企事业进行宣传,还可利用媒体为供需双方交换信息,扩大影响。学校要切实根据学生的情况,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开展勤工俭学工作,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实现专长与实践的合二为一。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是培养人才的集散地。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距以及高校能力的不同,使得其在勤工俭学工作中还存在巨大的不同。我国各大院校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以往勤工俭学工作存在的不足,然后加以完善。制度科学的勤工俭学制度规范,提升教师对其的认识,将勤工俭学纳入学校的培育重点,并逐步扩大勤工俭学的渠道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更好的锻炼他们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618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