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表象训练在西安体育学院武术套路代表队训练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8-000-01
  摘 要 表象训练在武术套路训练中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有助于加快动作的熟练和加深动作的记忆;测验前或比赛前对于成功动作表象的体验将起到动员作用,使学生充满必胜的信心,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
  关键词 表象训练法 武术套路训练 训练质量
  一、结果与讨论
  (一)表象训练适用于武术套路训练
  表象训练较适合于对复杂项目的研究。武术套路具有动作多、路线方向变化多和动作连贯特点,外形要求手、眼、身、步的配合,内有精神、意识、呼吸、劲力相统一的要求。另外,各种拳、器械均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这些都给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套路训练中应用表象训练法非常有必要。
  (二)表象训练在武术动作技术初步形成阶段的作用
  队员在动作技术初步形成阶段,注意范围比较狭窄,精神和全身肌肉紧张,动作忙乱,呆板而不协调,常出现多余动作,不能察觉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难以发现错误和缺点,动作灵活性差。在学习新技术动作时要善于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动作表象,并且加强记忆。
  调查发现,学习新技术动作时运用表象训练法比较频繁的18人(占调查人数的72 %)均是队里训练水平较一般的队员,而在学习新技术动作时基本不运用表象训练法的7人(占调查人数的18%)均是队里水平较高在全国取得较好成绩的队员,这个结果的主要因素是训练水平的差距,高水平队员熟悉并掌握了套路运动的特点,就是刚学的动作训练起来也不吃力,而一般水平队员接触的套路比较少,不了解套路运动的基本规律,刚学的动作训练起来比较困难,所以需要使用表象训练法。
  (三)表象训练在武术动作改进和提高阶段的作用
  经过第一阶段练习以后,队员逐步掌握一系列局部动作,多余的动作消除,发现错误能力增强,并开始将这些动作连接成整体技术。但各个动作结合得不紧密,从一个动作过渡到另一个动作时,常出现短暂的停顿。队员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差,在同一时间只能注意到一个动作,即先集中注意一个动作,然后再注意另一个动作。这种交替慢慢加快,技能结构趋于完善,逐渐形成整体的协同动作。这一阶段队员可以根据肌肉运动感觉来判断动作的正确性,视觉控制已不起主导作用,逐步让位于动觉控制。队员的任务是体会动作细节,及时纠正动作错误,并对动作进行技术分析。
  调查发现,在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阶段,西安体育学院套路代表队的25名队员都经常使用表象训练法。
  (四)表象演练在动作自动化阶段的作用
  通过第一、第二阶段的学习,武术动作技术的动力定型较牢固地建立起来了。多余动作已经消除,视觉注意已经减弱,甚至完全消失。各个动作将联合成一个整体系统,并且稳定地巩固下来,各个动作能够依顺序以连锁的反应方式实现。动作的完成主要靠本体感觉去反馈完成。注意范围更加扩大,肌肉动作表象更加清晰。在这个阶段,表象训练能很好地巩固和提高运动技能,对局部动作进行技术改进,发现和选择最合理的方式和节奏去完成动作,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通过调查可发现,在动作自动化阶段,西安体育学院套路代表队的25名队员都使用表象训练法。
  (五)表象训练在赛前的应用
  武术套路比赛都是完成自己套路的整套,而大多队员在静止状态下并不能表象演练完成自己套路的整套内容,所以在赛前应用表象训练法的队员只占全队的28%。之所以大部分队员完成不了整套的表象训练,主要原因是在进行表象训练法时大多队员注意力集中能力差,容易受外界环境和过去失误动作情景的影响而停止表象训练。
  运动员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在赛前都有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不自信等情绪。调查发现队员如果在上场前能表象演练出自己成功的完成整套技术内容的情景,能有效的集中注意力,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使运动员从紧张和焦虑中解放出来,斗志昂扬的上场,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西安体育学院武术套路代表队队员在训练中都不同程度的运用了表象训练法,但在一般队员与高水平队员在运用表象训练的对比中,在了解运用表象训练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因素是一般队员表象训练的概念比较生疏,训练水平比较低。
  (二)建议
  建议队员进一步了解表象训练法的概念,在训练课堂上注意老师对表象训练运用的教导,并常运用于训练中比赛中。
  参考文献:
  [1] 王海景.表象训练在排球运动训练与比赛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07.
  [2] 郑佐雄,杨秀英.表象训练在武术动作技术形成中的作用[J].内江科技.2007:75-78.
  [3] 张镜宇,陈国志,颜林,朴大源.浅析表象训练在武术跳跃动作训练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650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