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检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Hcy、TG变化的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甘油三酯(TG)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3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组, 另选健康体检者3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法分别测定各组检测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甘油三酯水平。结果 心脑血管疾病组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和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Hcy、TG的变化, 对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4.016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运动量减少, 高脂血症患者呈明显上升趋势, 高脂血症不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也同脂肪肝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还有资料表明, 血脂在体内过剩, 可影响肝细胞脂肪变性, 脂肪酸损害肝细胞, 从而导致肝功能受损转氨酶升高[1-3]。因此早期诊断和评估高脂血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和甘油三酯水平的变化, 来探讨其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1~7月住院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300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组, 男142例, 女158例, 年龄39~72岁。另选健康体检者300例作为对照组, 男161例, 女139例, 年龄36~78岁。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肺、肾及其他器官功能不全者, 合并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 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者。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嘱患者采血前1 d不要进食高糖高脂的饮食。采血前患者应尽量少运动, 保持平静, 清晨空腹采血2 ml, 置采血管中, 3000 r/min离心, 分离血清待测。甘油三酯采用甘油磷酸氧化酶法, 同型半胱氨酸采用循环酶法, 试剂均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生化仪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TBA-40FR。
  1. 3 疗效判定标准[4] 甘油三酯理想范围:<1.7 mmol/L (<150 g/dl) , 升高:≥1.7 mmol/L(≥150 g/dl), 本检验室设定的参考范围:0~1.88 mmol/L。同型半胱氨酸参考范围:0~15 μmol/L, ≥15 μmol/L是心脑血管危险因素。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心脑血管疾病组患者血清中Hcy和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讨论
  同型半胱氨酸又称为高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 高半胱氨酸是机体蛋白质代谢时合成的氨基酸, Hcy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作为心血管疾病, 尤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的危险指标, 它的浓度升高程度与疾病的危险性呈正比[5-8]。Hcy的正常参考值随测定方法和种族人群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正常空腹血浆总Hcy水平为5~15 μmol/L, 降低5 μmol/L脑卒中风险降低24%, 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降低16%[9]。
  科学研究证实Hcy血症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Hcy浓度升高损伤冠状动脉及其他血管最终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维生素B6、B12及叶酸, 通过参与Hcy代谢, 起调节与减少Hcy作用, Hcy通过产生超氧化物及过氧化物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改变凝血因子功能, 增加血栓形成倾向。Hcy可使小动脉血管易于栓塞及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参与粥样硬化形成。Hcy活化形式(homocystein thiolactone)可促使血小板聚集, 并可与载脂蛋白B形成致密的复合物易于被血管壁巨噬细胞吞噬, 引起血管壁脂肪堆积[10, 11]。所以, 建议患者不能熬夜、按时作息、适当运动;忌烟酒, 少吃油腻高脂肪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奶油制品、油炸制品、肉类等, 低盐、低糖饮食;多喝水, 多吃些水果蔬菜、谷物类, 荤素搭配、平衡饮食;严格控制饮食和生活规律, 并适当的加强锻炼可以很有效的控制。补充叶酸和维生素也可促进代谢, 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在临床应用时, 应积极开展工作, 尤其是对有危险因素的患者更应该提高警惕, 预防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燕.冠心病患者中脂蛋白(a)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 实用医学杂 志, 2010, 26(9):1612-1613.
  [2] 沈佐君, 吴琳.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快速测定人体血清中游离氨基酸.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8, 21(3):151 -154.
  [3] 田学军, 周爱儒, 汤健, 等.同型半胱氨酸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1998, 14(1):108-112.
  [4] 彭丽艳, 郭海鹏.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8, 6(1):50-51.
  [5] 钱崇艳, 都海霞.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回顾分析.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08, 15(2):86-87.
  [6] 常连刚, 赵静, 任峰, 等.循环酶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验医学, 2007, 22(1):16-18.
  [7] 张颖冬, 朱志刚, 刘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与脑梗死的关系.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2, 10(2):130.
  [8] 李冰, 薛继强, 李春媚.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疾病相关关系的研究进展.临床内科杂志, 2008, 2(4):287.
  [9] 孙荣武, 王鸿利, 孙步丹.临床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39, 340.
  [10] 黄虎.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血脂联合检测在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10):2312-2313.
  [11] 徐文波, 向秀华, 张兴峰, 等.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14):3147-3149.
  [收稿日期:2015-04-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684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