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间歇训练法在女子摔跤训练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7-000-01
  摘 要 将间歇训练法引入摔跤训练实践并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与运用,对于提高摔跤训练的科学性、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发现,控制间歇时间可使机体产生与摔跤运动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以满足各种供能状态下的转换需要;严格控制间歇时间和多次重复训练,可使运动员在较高负荷强度和激烈对抗的复杂困难环境下稳定和巩固技术动作,提高机体的耐酸能力;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方法,可使磷酸盐系统、乳酸能系统、以及其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系统得到发展和提高。本文以广东省女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摔跤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结合队员自身特点,通过教练员精心设计间歇运动训练方案,将间歇训练法运用到教学或训练中,能够很好地促进运动员竞技水平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间歇训练 女子摔跤 设计方案 应用特点
  一、选题依据
  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由教练负责实施,为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竞技水平和运动能力,确保训练任务朝着预期目标进行的途径和方法,目前已经有多种成熟并被广泛应用的训练方法。其中,间歇训练法是发展机体无氧和有氧耐力素质的一种常用方法。其意是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是完全休息。摔跤比赛的要求,两局比赛制(3分钟一局加上由于裁判根据场上情况而鸣哨停顿的时间、局间间歇30秒且不充分)恰好与间歇训练法的负荷时间相吻合;从生理学的角度看,摔跤运动员的供能形式是以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有氧、无氧混合代谢供能。实战和比赛都要求我们间歇性训练,因此,选择摔跤项目进行间歇训练理论的研究探讨,有利于促进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可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在摔跤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结合队员自身特点,通过教练员精心设计运动训练,将间歇训练法运用到教学或训练中,能够很好地促进运动员竞技水平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同时结合在摔跤训练中的应用,可以探索间歇训练理论的优势,可以为队员尤其是教练员在安排训练的时候提供间歇训练理论教学或训练的参考依据,并在进一步的应用中不断完善摔跤训练理论,促进摔跤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以及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从生理学角度分析间歇训练
  间歇训练对练习的负荷、强度及每次练习的间歇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往往不等身体机能完全恢复就开始下一次练习。因此,对机体机能要求较高,能引起机体结构、机能及生物化学等方面较深刻的变化。
  三、间歇训练法在摔跤训练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一)娴熟掌握间歇训练法的特点
  间歇训练法中三种亚类训练方法特点鲜明,在摔跤教学与训练中实施时,每种训练方法的功能形式、负荷时间、间歇、休息方式都不相同,因此,教练员在设计摔跤教学训练的方案时,要把所要训练的内容以及训练的目标与间歇训练法中某一类训练方法紧密结合,运用得当,才能对运动员的水平训练及发展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严格控制负荷时间和间歇时间及方式
  间歇训练法在实践中运用的关键是要按照三种不同的训练方法的特点控制负荷时间和间歇时间,因为它们直接影响间歇训练法运用时的成效(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并且当运动员心率降到120次/分钟时,进入下一组练习(考虑到摔跤项目的特殊性,身体练习时可以用腕式心率测定器,来控制间歇时间;技、战术训练时可以采用运动员自己测10秒心率再乘以6来控制间歇时间)。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通过控制间歇时间,可使机体产生与摔跤运动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以满足各种供能状态下的转换需要。
  2.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和多次重复训练,可使运动员在较高负荷强度和激烈对抗的复杂困难环境下稳定和巩固技术动作,提高机体的耐酸能力。
  3.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方法,可使磷酸盐系统、乳酸能系统、以及其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系统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建议
  1.应结合训练目的来实施相应的间歇训练法的方案。教练员要根据训练的要求及训练的原则结合摔跤运动的特点来制定训练方案。
  2.调整各因素的比重。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对方案是适应状况来不断调整练习组数和次数(练习时间),还要考虑间歇时间和强度之间的关系。
  3.及时更新训练手段。摔跤项目的训练手段丰富多样,教练员应不断更新间歇训练方案中的训练手段,使一个训练方案能达到多种训练目的,使运动员无论身体素质还是从技战术水平上都能更加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胡亦海.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
  [2] 吴贻刚.训练方法的本质、结构及发展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2).
  [3] (俄)罗伯特・卡尔.摔跤运动员的间歇训练[J].体育科技信息.1998.18(1).
  [4] 冯炜权编著.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28-29.
  [5] 郑魏斌,良忠.现代摔跤与训练思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3-48.
  [6] 张连强.现代摔跤与训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8-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7508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