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9月-2013年6月收治的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并进行全程观察护理。结果: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后,未出现脑血管痉挛、脑缺血、穿刺部位血肿等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后,效果满意。结论:有效的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专科指导、严密的术中密切配合及细致完善的术后护理,能有效规避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提高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围手术期;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5-0078-03
  颅内动脉瘤(cerebral aneurysm)系颅内动脉壁瘤样异常突起,可能是动脉壁先天性肌层缺陷,或后天获得性内弹力层变性,或二者联合作用所致。颅内动脉瘤破裂后主要表现为突起头痛,多伴有恶心、呕吐,可伴有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等症状,还可有各种神经功能障碍。颅内动脉瘤多发于40~60岁的高龄患者,具有病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随着介入神经学的发展,目前绝大多数颅内动脉瘤患者首选神经介入技术进行治疗,弹簧圈是一种新型的栓塞材料,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适用范围广、避免开颅手术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颅内动脉瘤出血早期患者[1]。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9月-2013年6月收治的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并结合严谨缜密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9月-2013年6月收治的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就诊,经CT、MRI及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所有病例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31~72岁,平均(51.16±4.23)岁。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详见表1。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在全身肝素化抗凝情况下行全麻气管插管术。患者取仰卧位,于右侧腹股沟韧带下方0.5 cm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插管行载瘤动脉造影,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是否存在血管痉挛,最后置入6F导引导管,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和大小,选择与其匹配的弹簧圈并在微导丝的配合下,将规格合适的弹簧圈逐个送入动脉瘤腔内,直到造影见弹簧圈位置稳定且完全栓塞动脉瘤后,将该弹簧圈解离,撤出导管系统。术后保持大便通畅,予以镇静、缓解血管痉挛、预防感染及“3H(hypertensiv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 triple)”治疗。
  1.3 围手术期护理
  1.3.1 术前护理 麻醉、手术对患者均是一种强烈的应激因素,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心理,且该病发病迅速,家属也易产生震惊、焦虑、恐惧情绪,护士应在介入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动脉瘤并非肿瘤,可以治愈,并且详细讲解手术目的、重要性、手术内容、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及需要配合的要点,介绍手术的成功病例,使患者建立康复信心。与患者交谈时尽量减少诸如住院花费等敏感话题的讨论,避免使其情绪激动。嘱咐患者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紧张,保持情绪稳定,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嘱咐患者少食多餐,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以免造成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2]。
  术前需做好充分准备:常规测量体重,以确定术中肝素的用量,以及完善各项血尿常规及肝肾、心肺功能的检查,术前禁食12 h,禁水8 h,对血管痉挛较重者,术前给予尼莫地平持续静脉泵入,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变化,根据血压调节泵入速度,一般为4~6 ml/h,控制血压在110~150/70~90 mm Hg。根据栓塞部位不同,准备相应的介入栓塞材料,如穿刺针、导引导管、微导管、弹簧圈等。
  颅内动脉瘤患者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头痛加重、意识障碍加重、肢体抽搐等提示动脉瘤再次出血等情况。
  1.3.2 术中护理 术中应严密监测患者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维持呼吸、心率在正常范围,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3]。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血压波动过大是导致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重要原因,血压过低会增加低灌注脑梗死的危险,血压过高易导致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尤其是每次注入造影剂后,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会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短时间内升高,从而导致血压升高,严重者出现血管痉挛等不良并发症。因此,术中应严格控制血压在100~110/60~80 mm Hg。
  为防止术中动脉内血栓形成,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在血管通路建立后常规应用全身肝素化,一般采用首次剂量1 mg/kg静脉注射,1 h后再给予首剂减半的量,2 h后给予首剂量1/4的量,以后每隔1 h追加10 mg维持。术中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护士记录好术中每次使用肝素的时间与剂量,手术结束后使用等量的鱼精蛋白中和肝素[4]。
  1.3.3 术后护理 术后给予平卧位,抬高床头15°~30°,减轻脑水肿,既要尽量保证患者舒适,也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积极预防诸如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动脉瘤再破裂及穿刺点局部血肿等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言语及各种反射情况,有无头痛、恶心呕吐、动脉瘤再次出血等症状,尽早发现脑缺血及脑血管痉挛。对患者进行“3H”治疗[5],包括术后升压、扩容、降低血黏度。早期鼓励患者多饮水,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但“3H”治疗有引起脑水肿、肺水肿、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可能,因此,应特别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呼吸急促、腹胀、意识障碍等症状,有情况应立即汇报医师处理。为防止血栓形成,给予肝素治疗2 d(3000 U/h微泵注入),后口服阿司匹林25 mg/次,2次/d,随访8个月,观察皮肤有无出血倾向。
  出院前嘱咐患者及家属出院后注意休息,随时注意自己血压的变化,生活规律,饮食宜低盐、低脂,忌烟、酒及刺激性食物,保证大便通畅,避免参加剧烈运动及危险工作,并做好术后定期随诊,3~6个月复查全脑血管造影以了解病灶的稳定性。
  2 结果
  42例患者致密填塞均获得成功,无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1例患者出现基底节区脑梗死,经“3H”治疗、钙拮抗剂缓解血管痉挛等治疗好转出院,3个月后随访恢复至正常。2例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动脉瘤复发,再次行栓塞治疗后痊愈。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年,均未见颅内出血。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极易在紧张、疲劳和用力等血压升高过程中突然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其他并发症。但有效严密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精心护理,可明显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目前临床上采用的介入栓塞技术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围手术期护理在颅内动脉瘤介人栓塞术的治疗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主管护士需要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包括术前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一般护理、舒适护理、密切的病情观察,以及整个住院期间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及护理等,可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减少再出血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思仙.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3):96-97.
  [2]丁莉,罗艳.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312-313.
  [3]范景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7):146-147.
  [4]施婷婷,汤俭芳.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0):80-81.
  [5]蔡明玉,何亮,王立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医学,2011,39(4):467-469.
  (收稿日期:2014-10-31) (编辑:欧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26804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