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医学论文  > 
  •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探讨研究临床治疗老年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的有效方法。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均在60岁以上)6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和对照组(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第4、12、36周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粥样斑块积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5例,有效23例,无效2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3例,有效18例,无效9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12、36周粥样斑块积分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观察组第4、12、36周粥样斑块积分改善更为显著,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应用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缓解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老年;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阿托伐他汀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0-0052-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5.10.025
  脑梗死主要是指脑部血流供应异常,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造成脑组织软化、坏死而出现的症状[1]。老年脑梗死患者极易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子,且文献[2]报道,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出现脑卒中的风险呈正相关。目前临床上可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等可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也可以降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但很多学者对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存在很大质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为进一步探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采用非手术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本文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患者分别采用单独的氯吡格雷治疗以及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均在60岁以上)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MRI及头颅CT检查确诊[3]。同时排除以下情况患者:(1)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2)具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者,无法配合临床治疗;(3)明显临床症状脑梗死;(4)心源性脑栓塞患者;(5)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60~86岁,平均(72.4±2.3)岁;疾病类型:非腔隙性梗死17例,腔隙性梗死13例。合并症:高脂血症7例,糖尿病8例,高血压2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0~85岁,平均(72.1±2.5)岁;疾病类型:非腔隙性梗死16例,腔隙性梗死14例。合并症:高脂血症8例,糖尿病8例,高血压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所有患者给予75 mg氯吡格雷口服,1次/d,同时应积极处理患者的合并症,若患者合并有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应积极采取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等对症处理。
  1.2.2 观察组 所有患者应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的同时给予2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1次/d。
  1.3 观察指标
  若动脉粥样硬化区域内膜-中膜的厚度超过1 mm以上,则可判定为动脉粥样斑块。应采用斑块积分法评估两组患者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也就是需要计算颈外、颈内、颈总动脉每一个斑块厚度总和。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斑块或软斑溃疡斑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有效:斑块或软斑溃疡斑积分较治疗前并无明显改变。无效:斑块或软斑溃疡斑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大或个数增多,或者发现患者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粥样斑块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12、36周粥样斑块积分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观察组第4、12、36周粥样斑块积分改善更为显著,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目前,临床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大多数学者已经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4-5]。老年脑梗死患者由于全身身体状况不佳,极易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会导致脂质大量堆积,损伤血管内皮,降低血管内皮功能,从而诱发一系列炎症反应所致[6]。氯吡格雷是一种作ADP受体阻滞剂,可有效结合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有效抑制纤维蛋白原和糖蛋白GPⅢa受体、Ⅱb受体结合,可有效阻碍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的基本药理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阻碍胆固醇在肝脏生物中的合成,从而减小脂蛋白以及血浆胆固醇水平。同时阿托伐他汀可促进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增加,有利于促进提取、分解LDL,加强LDL代谢,减少患者脂质堆积,确保老年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提高血管内膜功能,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7-8]。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两者合用可使两者优势互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刘慧华等[4]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应用价值相比单独应用氯吡格雷更高,可有效降低患者LDL水平,可防止斑块破裂,加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预防血栓,抑制炎症反应,控制斑块发展。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提高了23.3%,且粥样斑块积分改善更加显著,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大多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应用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缓解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新颜,张建平,方岩.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8(2):214-215.
  [2]何超明,顾育静.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脂蛋白(a)和血糖水平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3,16(1):10-12.
  [3]候熙德,周孝达,陈清堂,等.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4-115.
  [4]刘慧华,王军.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0(12):1438-1439.
  [5]陈利民,唐晓春,崔旦旦.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关系的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4(12):189-192.
  [6] Beks P H,Mackaay A J,Vries H,et al.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s related to blood glucose level in an elderly caucasian population:the hoorn study[J].Diabetologia,1997,11(3):1478-1480.
  [7] Osamu S,Takako S,Kousuke O,et al.Serum adiponectin and markers of endothelial injury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phrology,2008,8(1):244-246.
  [8] Stephan B,Christopher H,Thomas M,et al. Myeloperoxidase serum levels predict risk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Circul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03,24(12):231-234.
  (收稿日期:2014-12-06) (编辑:黄新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2683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