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病人中预见性告知护理的应用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析采用预见性告知护理为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病人开展临床护理所获取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82例在2016年6月~2018年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病人为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依据,分为各41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护理方案为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使用预见性告知护理,对比两组的临床症状及心理状态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气导听阈值及SAS评分低于参照组,组间各指标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病人提供预见性告知护理,可有效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与心理状态。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伴耳鸣;预见性告知护理;气导听阈值;满意率
  【中图分类号】
  R764.43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7-127-01
  突发性耳聋也被称之为特发性突聋,主要是指病人因为不明原因受损而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单侧听力下降是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并且可同时伴有耳鸣以及眩晕恶心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心理状态,甚至可影响治疗效果。预见性告知护理就是通过对患者实施护理前,提前预测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此为依据确定护理重点,实现尽早预防,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究使用预见性告知护理为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病人实施护理的应用效果,并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随机选择的82例研究对象均为2016年6月~2018年3月期间于我院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治疗的病人,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各41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4.5±7.8)岁,平均发病时间(19.5±6.2)d,平均听力(43.94±7.35)dB;对照组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44.3±8.1)岁,平均发病时间(19.7±5.6)d,平均听力(43.68±7.96)dB。入选对象一般资料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标准:均在48h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两个相邻频率听力出现≥20 dB的下降,不存在眩晕、恶心以及呕吐等前庭症状,经鼓膜未见明显病变,经音叉试验、听力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感音神经性聋,同时伴有耳鸣症状以及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病人及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耳部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精神类疾病以及存在沟通障碍病人、拒绝参与本次研究的病人。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保证病房的舒适、安静,为病人提供良好的修养环境,详细讲解日常注意事项,为病人的饮食、用药提供正确的指导等,引导病人做好相关检查。
  观察组:同时加用预见性告知护理。在实施检查、护理以及相关治疗操作前,向病人及其家属做好相关解释工作,讲解目的、必要性以及预期效果;使用生理解剖图、视频等详细介绍疾病部位、产生原因等相关知识,耐心解答病人疑问;并告知病人持续性耳鸣会引发过度兴奋,影响睡眠质量,避免病人产生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并使用舒缓音乐、放松呼吸法帮助病人调节身心状态,并叮嘱病人避免长时间驻留在嘈雜环境中,指导病人按摩百会、风池、翳风、合谷等穴位;入院后即实施心理状态评估,针对存在负性心理状态病人,引导其诉讼自己的担忧,针对性实施心理疏导,鼓励病人参与娱乐活动,叮嘱病人家属注意病人情绪变化,增加对病人的鼓励与安慰。
  1.3 观察指标
  比较护理前后两组的气导听阈值,疗效判定标准[1]:受损频率听力提高超过30 dB为显效,提高15-30 dB为治疗有效,提高水平低于15 dB为无效。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评价,SAS 主要是对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焦虑状态程度实施测量的心理量表。SAS评分标准:50分为标准分界值,超过50分则存在焦虑状态,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2.0软件实施统计学处理,心理状态评分及以临床症状改善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值为准,低于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护理前的气导听阈值及S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气导听阈值及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是原因不明所造成的听力受损,病人听力在短时间内下降或丧失,并且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症状。病人在受到听力受损与耳鸣的影响下,极易出现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影响病人治疗、护理依从性。而一旦出现负性情绪后,还易导致病人出现内分泌紊乱,进而加重病情,产生恶性循环,因此采取合理的护理方案对促进病人恢复尤为重要[2]。
  本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的SAS评分以及气导听阈值均低于对照组,由此表明预见性告知护理有利于调节病人心理状态,还可有效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分析原因是实施预见性告知护理前,护理人员需要全面、详细的了解病人病情以及心理状态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护理风险,预先制定临床护理方案,实现减少护理风险,促进病人恢复的目的[3]。在病人入院后就开展心理状态评估,了解病人心理状态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病人调节负性情绪,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纠正病人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增加对病人的鼓励与安慰,在开展临床治疗、护理以及相关检查前做好解释工作,有利于提高病人的治疗、护理依从性和康复信心,避免加重病人的负性情绪[4]。预见性告知护理可使临床护理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通过遵循先预防后治疗的护理原则,可有效培养护理人员形成安全护理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提升病人自我管理能力,避免产生护患纠纷[5]。
  综上所述,预见性告知护理可帮助病人改善身心状态,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5, 50(6):443-447.
  [2] 陈玲. 突发性耳聋患者急性应激反应及心理特点与护理干预体会[J]. 西南国防医药, 2015, 25(12):1375-1377.
  [3] 梁维萍. 预见性护理在突发性耳聋患者高压氧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6, 2(1):48-50.
  [4] 张国英, 苗金红, 刘延锦,等. 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心理状态与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6,19(s1):367-368.
  [5] 刘艳, 刘慧巧, 陶静. 预见性告知护理对改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焦虑状态的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 2017, 55(3):150-1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687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