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道法自然:那些古代的道教名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道教医学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这其中有不少古代的道教医学名家,下面为大家介绍几位。
  葛洪(公元283-34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江宁)人,出身贵族,世代为官,从父葛玄之弟子方士郑隐学道。葛洪成年后又师事江南另一著名道士鲍靓,娶鲍氏女为妻。魏晋时期,社会上流行的道教大致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注重斋祀厨会,符箓禁咒等民间群众性宗教活动的“符箓派”。一是注重个人清修炼养、服食炼丹的“丹鼎派”,又称“神仙道教”。葛洪所继承的是后一派的传统。
  《抱朴子》是葛洪的代表作,也是一部道教史上划时代的著作。《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内、外篇各有一书。葛洪的宗教哲学最终也是为追求“长生成仙”的宗教实践服务的。“玄道”就是宇宙中的无限者、永恒者,“其为玄道,可与为水”。“玄之所在,其乐无穷;玄之所去,器弊神逝。”
  葛洪系统总结了初期道教的理论和汉魏以来神仙方术思想,充实和发展了神仙道教的学說,促使道教转向以追求不死成仙为最高目标,他在道教前期思想史上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这又和炼丹有关。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之一。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
  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收集药方五千三百首。
  孙思邈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也作为医疗内容。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孙思邈还对炼丹、服食以求长生成仙的道教方术作了探索。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690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