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艾滋病的治疗方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从艾滋病问世之后,其治愈方法便一直不为人知。由于艾滋病本身属于RNA病毒,其遗传物质并不稳定,时常发生突变,因此没有任何一种抗体能够长期与之特异性结合,作为药用。但是基因突变的低频性,造成了HIV病毒种类虽多但仍有部分基因不发生改变,至少HIV将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对象的自其问世以来从未改变,这也是艾滋病难以治疗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艾滋病;K.T蛋白;K.T抗体;分子杂交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
  HIV的蛋白质外壳中存在着一种信息蛋白,使得HIV病毒易于与T淋巴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从而降低人体特异性免疫能力。在这里暂且将这种蛋白称为K.T蛋白(T lymph0eyte killed pr0tein)。如若将这种信息蛋白的抗体制备出来,那么就可以克制获得性免疫综合症。至于这种抗体,暂且称之为K.T抗体(The antib0dv 0fTlymph0cyte killed pr0tein)。
  1艾滋病历史
  艾滋病又叫做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致病病毒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病毒能够对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功能,攻击的主要目标为人体免疫系统中至关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会导致CD4T细胞被破坏,逐渐降低人的免疫功能直到失去。被攻击后的人体容易感染各类疾病,严重时导致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据相关治疗显示,HIV在人体中的潜伏期平均长达8-9年,感染该病毒的患者可以正常地工作和生活数年。也有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在人类中的流行超过了六是多年,首例艾滋病是在1981年6月5日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道出,2年后,法国巴斯得研究所成功地将艾滋病的病原体HIV病毒成功分离出来。迄今为止,据统计因患艾滋病死亡的人数超过了3000多万。自1981年美国首次出现了艾滋病后,在历经了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如何有效控制艾滋病己经成为一项世界性的难题,HIV属于一类动物源性病毒,最初来源于非洲中部的野生灵长类动物。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从基因构成来看,HIV-1和黑猩猩的免疫缺陷病毒(SIVCPZ)非常相近,也正可能是该原因才能传播给人类,而HIV-2又跟乌色白眉猴的免疫缺陷病毒(SIVsm)比较相似。截止到2010年底,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己经为2090-3690万人,相比于2009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3140-3530万人相比,明显呈现出增长趋势。截止到2010年底,在中低收入国家中,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人数约660万人,相比于2001年,接受治疗人数增长了近22倍。但是到2010年底,在中低收入国家中,未能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人数约900万,从2001年-2009年这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全球每年新发感染艾滋病降低了近25%,这主要依赖于治疗技术的发展。
  2艾滋病的治疗
  艾滋病已成为无数医学士试图解决的一大难题。可惜的是,一直没有人能够彻底的研究出HIV病毒的克星。考慮到其特殊的性质,我对它进行了一部分的了解,并且再次向大家分享。首先,HIV病毒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属于一种多能干细胞,其来源于骨髓,在胚胎时期T细胞则主要来源于肝和卵黄囊。人在胚胎和出生两个时期时,会有一部分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或者前T细胞会不断朝胸腺内迁移,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不断分化成熟,最终变成拥有免疫活动的T细胞。待T细胞成熟后会半随着血流分布到外周免疫器官,并定居在胸腺依赖区,然后在外周血、淋巴管、组织液等作用下参与再循环,从而发挥细胞免疫和免疫调节等功能。T细胞的再玄幻不仅能够促进去跟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广泛接触,从而增强免疫答应,让其长期具有免疫记忆。T细胞的细胞膜上分布着很多不同的标志,常见的如表面受体和表面抗原,全部属于在细胞膜上结合的巨蛋白分子。
  HIV还能够选择性的对带有CD4分子进行攻击,常见的如:单核巨噬细胞、T4淋巴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等等。这主要是因为细胞表面带有CD4分子的是HIV的攻击对象,HIV可以通过囊膜蛋白gpl20和细胞膜上的CD4结合,改变了gpl20构向从而暴露了gp41,另外gpl20-C4还能够同靶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CXCR5或者CXCR4结合生产相应的CD4-gpl20一CXCR5或CXCR4三分子复合物,在此结合过程中gp41发挥的是连接作用,其主要利用自身具有的疏水性促进病毒囊膜和细胞膜融合。(在此过程中的HIV囊膜蛋白gpl20即为前文提及的K.T蛋白,后文中也会以K.T蛋白的名字出现)。
  K.T蛋白是HIV攻击T淋巴细胞的重要凭借,也是艾滋病给无数人们带来恐慌的重要原因。试想,如果将K.T蛋白当作抗原,通过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抗体(即是本文中提及的K.T抗体)。一方面可以隔绝HIV对人体T淋巴细胞的伤害,另一方面,可以避免HIV病毒身为RNA病毒易于突变,突变类型杂多的难点。原因在于如若HIV病毒在突变过程中丧失了对T淋巴细胞的选择性攻击的特点,此时的HIV病毒就丧失了造成艾滋病的能力。一方面HIV可能会重新选择“进攻对象”,另一方面HIV可能会变成如同普通病毒一样寄生于体细胞而不包括T淋巴细胞,那么人体的特异性免疫系统就不会遭受严重的破坏,从而,艾滋病的特效药便问世了,它就是K.T抗体。
  在研制K.T过程中,制备单克隆抗体是不容或缺的一个步骤,单克隆抗体主要指的是将单一的B细胞通过克隆的方式来形成高度均一,并且只针对某种特定的抗原表位的抗体。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最常见的为杂交瘤技术,该技术是在传统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拥有无限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和可以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致敏B细胞融合成B细胞杂交瘤的技术,将拥有该特性的单个杂交瘤细胞培养成细胞群,最终便可以获得对某种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我们将它成为单克隆抗体。
  而杂交瘤技术则是在自然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出现的,杂交瘤技术可以将体外培养并增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同抗原免疫后的纯系小鼠B细胞进行融合,最终生成就杂交细胞系,得到的细胞系不仅拥有瘤细胞可以在体外无限增值的特征,而且还具有抗体形成细胞的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特征。将这种杂交细胞通过单个细胞培养的方式,最终便可以获得单细胞系,这便是单克隆。己经有大量实验证实,通过培养或者小鼠腹腔接种的方式,便可以得到相应抗体,数量多、浓度高。并且非常均一,这些抗体在氨基酸顺序、结构、特异性方面均全部相同,并且在培养过程中,只要无变异的情况,不管哪个时间分泌出的抗体均其结构和机能均是相同的,并且是其他方法说无法得到的吲。
  单克隆技术的出现能够从根本上化解了制备抗体过程中其特异性和可重复性的问题,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可以直接用于疾病的诊断、防治以及免疫机制研究中,从而各类恶性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能。单克隆抗体以其独特性逐渐被广泛应用在医学中。单克隆抗体药物己经成为生物制药中最为重要的一类,单克隆抗体也将是未来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3小结
  以K.T蛋白(HIV囊膜蛋白gpl20)为抗原,以单克隆抗体制备为技术支持研制出来的K.T抗体在理论上是可以用来治疗艾滋病的,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有人通过实践证明我的方法是正确的,也尽早为艾滋患者带来治愈的曙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6907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