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心理护理在福利院孤残儿童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分析加强心理护理在福利院孤残儿童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8月广州市社会福利院的60例孤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加强心理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的心理健康相关因子评分、孤独症行为量表评分、发展和行为量表评分、抑郁发生率、自残行为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干预3个月后的心理健康相关因子、孤独症行为量表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发展和行为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干预3个月后的抑郁发生率、自残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福利院孤残儿童开展常规护理联合加强心理护理能够获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福利院;孤残儿童;心理护理;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R5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2(a)-022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pplication effect of intensive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 nursing for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in welfare homes. Methods From March 2015 to August 2017, 60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in the Guangzhou Social Welfare Institute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they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reference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In the reference group, participants were provided with regular nursing, whil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tensive psychological nursing was added. The scores of mental health related factors, scores from autism behavior scale, scores of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scal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and self-injury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3-month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3-month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mental health related factors and autism behavior scal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the scores of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scal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rates of depression and self-injury after 3 months of interven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reference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ation of regular nursing combined with intensive psychological nursing for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in welfare homes can obtain a favorable effect.
  [Key words] Welfare home;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Psychological nursing; Nursing measures
  福利院的孤殘儿童是社会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弱势群体,孤残儿童多存在一定的生理障碍或是心理障碍现象,其心理以及社会问题存在复杂性特征。而且,福利院中的孤残儿童群体相对比较庞大,据民政部《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共有儿童福利机构465个,集中供养孤儿8.8万人。和正常儿童比较,生理方面的发展更是受到一些复杂因素的相关影响,从而也导致孤残儿童的生理障碍及心理障碍更加严重。另外,由于福利院孤残儿童存在父母以及完整家庭中的亲情严重缺乏,容易出现性格比较内向、孤僻以及自卑、自律性和道德水平比较差,甚至是出现严重扭曲的心理状况等[1]。本研究选取广东省广州市社会福利院的60例孤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福利院孤残儿童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 ~2017年8月广州市社会福利院的60例孤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0例。参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8岁,平均(7.31±0.54)岁。实验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6~9岁,平均(7.38±0.52)岁。两组孤残儿童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愿意参与本研究;②配合度好;③失去亲人以及自立能力的人,于智力方面、感官面、情绪面、身体行为面或是沟通能力面异常;④参与研究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不愿意参与本研究的儿童;②配合度差的儿童。
  1.2方法
  参照组孤残儿童采用常规护理,如为孤残儿童提供舒适温馨的环境,并对其情绪进行安抚等。实验组孤残儿童采用常规护理联合加强心理护理,加强心理护理措施如下。①加强沟通:多和孤残儿童进行谈话,告知孤残儿童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并充分了解其心理情况,开展针对性心理疏通。②给予语言暗示:和孤残儿童进行交谈的时候,采取语言暗示获得其信任,并促使其保持全身放松,将其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明显缓解。③给予精神支持:应用语言对孤残儿童给予心理方面的支持,使其充分认识自身处境,并促使其保持正确的态度,将其负面情绪及不良行为消除,并与其多进行肢体接触,促使孤残儿童感受到温暖及亲切。④促使其精神生活改善:可以对孤残儿童讲解一些比较开心事情,促使孤残儿童保持高兴及开心,并积极组织一些娱乐活动,使孤残儿童听比较欢快的音乐,让孤残儿童看电视等,将其自卑感消除,并建立自信。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心理健康量表:评定及记录参照组及实验组孤残儿童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的心理健康相关因子评分,含有学习焦虑因子、对人焦虑因子、孤独倾向因子、自责倾向因子、过敏倾向因子、身体症状因子、恐怖倾向因子、冲动倾向因子等维度,每个维度的分值为0~10分,孤残儿童的得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越差。②孤独症行为量表:评定及记录参照组及实验组孤残儿童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的孤独症行为量表评分,分值0~100分,孤残儿童的得分越高,表明其孤独症行为越严重。③发展和行为量表:评定及记录参照组及实验组孤残儿童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的发展和行为量表评分数值,总分0~100分,孤残儿童的得分越高,表明其发展和行为越好。④评定及记录参照组及实验组孤残儿童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的抑郁发生率、自残行为发生率,抑郁采取抑郁自评量表量表(SDS)开展分析,评分≥50分则评定为存在抑郁,自残行为主要是指自我伤害的一些行为。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心理健康相关因子评分的比较
  两组孤残儿童干预前的心理健康相关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孤残儿童干预3个月后的心理健康相关因子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孤残儿童干预3个月后的心理健康相关因子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孤独症行为量表评分的比较
  两组孤残儿童干預前的孤独症行为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孤残儿童干预3个月后的孤独症行为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孤残儿童干预3个月后的孤独症行为量表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发展和行为量表评分的比较
  两组孤残儿童干预前的发展和行为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孤残儿童干预3个月后的发展和行为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孤残儿童干预3个月后发展和行为量表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抑郁发生率、自残行为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孤残儿童干预前的抑郁发生率、自残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孤残儿童干预3个月后的抑郁发生率、自残行为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孤残儿童干预3个月后的抑郁发生率、自残行为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3讨论
  福利院孤残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孤残儿童没有普通家庭相关组成结构,多数孤残儿童的身体及心理均存在障碍[2-5]。而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其感知、情绪、认知等相关发展均存在密切相关性,孤残儿童存在不良心理有可能是导致其情感情绪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6-7]。所以,对福利院孤残儿童开展积极的护理干预,尤其是心理护理干预十分关键[8-11]。在对孤残儿童进行环境护理及情绪安抚的同时,还需加强和孤残儿童之间的交谈,对孤残儿童的不良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并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积极的心理疏通,提升其心理健康[12-14]。
  胡希珍[15]的实验报告显示,孤残儿童护理之后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评分和护理之前相比均明显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3个月后的心理健康相关因子、孤独症行为量表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发展和行为量表评分高于参照组,实验组干预3个月后的抑郁发生率、自残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胡希珍的研究结果和本文结果具有相似性,提示本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体现常规护理联合加强心理护理应用于福利院孤残儿童的优势,通过予以福利院孤残儿童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消除其心理障碍,将其心理健康情况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对福利院孤残儿童开展常规护理联合加强心理护理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有助于改善福利院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减少福利院孤残儿童出现抑郁和自残行为,展示应用价值,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研究纳入的样本资料比较少,下一步需要扩大样本量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袁仿来,汪耀黎,肖福芳,等.亲子式护理对孤残婴幼儿身心发育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9):1-3.
  [2]程毛凤.福利院孤残儿童的心理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8):96.
  [3]刘娜,赵君,韩晓兰,等.合肥市3~17岁孤残儿童患龋状况调查[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6,51(9):1350-1353.
  [4]万静,蔡永玲,王涛,等.福利院孤残儿童心理护理现状分析及护理对策分析[J].心理醫生,2017,23(34):280-281.
  [5]李立花,万静,谢小梅,等.福利机构中孤残儿童心理康复的护理分析[J].心理医生,2017,23(30):219-220.
  [6]李雪梅.孤残儿童护理中换位思考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9):112,115.
  [7]王季鸿,龚佩花,范玉玲,等.60例孤残儿童营养筛查及肠营养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7):13-14.
  [8]张华.浅析我市福利院孤残儿童的心理护理现状[J].黑龙江医学,2012,36(5):399-400.
  [9]郑会芳,龚佩花,黄佩,等.机构照料孤残儿童适应能力培养[J].中国民康医学,2017,29(12):57-61.
  [10]谢东芝,苏虹媚.心理护理在孤残儿童康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6):179-181.
  [11]杨发祥,徐少睿,卢达明,等.孤残儿童机构照顾的实践模式及其优化路径——以广东G市社会福利中心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9(3):122-126.
  [12]范篆玲,姜怡邓,杨晓玲,等.784例孤残儿童残疾特点及康复效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20):4-6.
  [13]尹维.新疆乌鲁木齐孤残儿童营养不良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5):157-158.
  [14]孙艳艳.政府购买孤残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成效分析与优化策略[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1):148-154.
  [15]胡希珍.福利院孤残儿童心理问题及其护理干预研究[J].心理医生,2016,22(36):249-250.
  (收稿日期:2018-06-08  本文编辑:闫  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744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