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颅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分析開颅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脑动脉瘤患者130例,应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的患者62例作A组,应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的患者68例作B组,对比临床结果。结果:A组、B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1%、9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3,P< 0.05)。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B组长,平均住院费用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3个月随访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12.9%、复发率1.61%;B组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10.2%、复发率4.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整体住院费用低于介入,住院时间长,复发率低,血管栓塞术治疗,住院时间短,整体住院费用高于开颅,两种方法均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可以结合患者情况合理选择。
  关键词 显微手术夹闭;血管栓塞术;脑动脉瘤;疗效分析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脑血管科常见疾病,一旦发生破裂、出血,则易导致患者意识及肢体障碍,如果治疗不及时,随时可能再次破裂,导致颅内大量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相关研究显示,导致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因素是颅内动脉血管异常增大,诱发动脉瘤样病变,进而形成重症脑血管疾病[1]。颅内动脉瘤具有多发性特点,且致死率较高,随着显微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2]。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入,动脉瘤介入栓塞在脑动脉瘤治疗中被普及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疗效。为对比我院目前开颅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对应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资料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0月-2017年6月收治脑动脉瘤患者130例,按照手术方法分A组、B组。A组62例,其中男29例,女33例;年龄42 - 66岁,平均(55.4±2.8)岁;病程0.3 -7 d,平均(3.6±1.1)d;Hunt-Hess分级:I级21例,Ⅱ级29例,Ⅲ级9例,Ⅳ级3例。B组68例,其中男33例,女35例,年龄48 - 79岁,平均(55.6±2.5)岁;病程0.8 -9 d,平均(3.7±0.9)d;Hunt-Hess分级: I级18例,Ⅱ级34例,Ⅲ级12例,Ⅳ级4例。患者对研究目的明确且同意,医学伦理会批准,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纳入标准:①经入院综合检查确诊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②无血管内介入栓塞和开颅手术夹闭的禁忌证;③对本次治疗方法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具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②存在手术禁忌证者;③要求更换既定的治疗方法或转院治疗不能随访者;④后循环动脉瘤或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
  治疗方法:A组:患者应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治疗,术前先置入腰大池引流管,再将患者取仰卧位,用钉头架予以固定处理。采用翼点入路,切开皮肤,分离颞肌,成型骨板,剪开硬脑膜,打开腰大池逐步释放脑脊液,解剖侧裂,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降低颅内压,将动脉瘤完全暴露,并予以杉田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彻底止血后予关颅。术中辅以电生理监测,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并进行严格消毒换药,腰大池引流1周予拔除,防止发生感染。B组:患者应用血管栓塞术治疗,即患者取仰卧位,实施全面麻醉。穿刺股动脉,置入6F鞘管,在泥鳅导丝指引下将引导导管置入到颈内动脉平C2水平,然后将微导管超选置入动脉瘤处,再将可解脱弹簧圈释放入动脉瘤腔内,完全填塞动脉瘤,必要时辅助以血管支架支撑,然后复查造影,动脉瘤填塞完全后,再置入腰大池引流管,结束手术。术后6h拔除6F鞘管,压迫止血,观察足背动脉搏动。
  观察指标:本次研究过程中观察指标主要包括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复发率、出院后3个月生存质量(GOS评分)。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者复查头颅血管三维重建或全脑血管造影术,提示颅内动脉瘤完全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正常;②有效:患者血管复查结果提示颅内动脉瘤完全消失,存在神经功能损伤,经治疗后部分好转;③无效:与上述标准不符。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表示总有效率[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研究过程中的数据指标结果进行分析,量指标用(x± s)表示,率指标结果用(%)表示,检验分别予以t检验、x2检验,处理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 0.05表示。
  结果
  组间疗效结果:A组、B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1%、9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3,P=0.033,P< 0.05).见表1。
  时间、费用以及评分指标对比结果: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B组长,平均住院费用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3个月随访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对比结果: A组发生肢体偏瘫8例(一侧上肢或下肢单瘫,一侧肢体偏瘫),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12.9%,其中经后期康复治疗后,能基本恢复肢体功能5例,B组发生肢体偏瘫7例,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10.2%,其中经后期康复治疗后,能基本恢复肢体功能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99.P=0.527.P>0.05)。
  复发率:A组患者复发率1.610-/0 (1/62),B组复发率4.41%(3/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2,P=0.645.P>0.05)。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因颅内感染性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因素以及先天性因素诱发的疾病,当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具有极高的致死率、致残率,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往往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表现,需行头颅CTA检查或全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诊断,而手术治疗是目前颅内动脉瘤公认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方式中分为开颅手术及介入手术,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法,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是临床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4]。   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临床常用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具有对患者创伤小,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等特点。该方法可以将载瘤动脉的血流排除于瘤腔,阻止血流冲击动脉瘤壁,从而阻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对于高龄动脉瘤患者及开颅术中难以暴露动脉瘤的患者,往往比较适宜,若术中使用支架辅助,术前、术中、术后做好防止血栓形成的准备[5-7]。与血管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比较,应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其优势在于可以在显微镜下对病灶进行观察和操作,手术视野清晰,可清除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减轻因血肿刺激導致的脑血管痉挛,充分暴露动脉瘤,完整夹闭动脉瘤,显微操作下对神经功能损伤小,血肿的清除及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打开,可明显降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8]。目前我科已在术中应用持续电生理监测及荧光造影技术,降低了开颅术中阻断后脑缺血及术后脑梗死概率,进一步提高了手术成功率[9,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总有效率低于B组,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略高于B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B组,整体住院费用低于B组,3个月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生存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保证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两种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时,整体疗效好,近期复发率及生存质量无明显差别,但介入手术有住院时间短的优势,开颅手术有住院费用低的优势,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用个体化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浩岩.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17):276-277.
  [2]辛晓峰.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9): 1120-1121.
  [3]关庆凯.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临床对比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5):725-726.
  [4]陈志伟.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3):129-130.
  [5]荣向辉,吕霁.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0):63-65.
  [6]朱焕春.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急性期的颅内动脉瘤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12):1719-1722.
  [7]郭金满,胡火军,王雄伟.显微外科夹闭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600-1601.
  [8]郭海军,韩德清,陈玉光,等.显微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疗效比较[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11(1):66-68.
  [9]赵心同,李真保,方兴根,等.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对大脑中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1):8-12.
  [10]时雷.开颅夹闭与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6.16(3):205-2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71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