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急性脑梗死临床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的检验价值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观察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验对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6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并随机抽取同期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检验两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并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为108±021mg/L,平均凝血酶原时间为2035±524s,纤维蛋白为241±102g/L,抗血凝酶-III为8120±1739s;观察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为188±036mg/L,平均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抗血凝酶-III分别为1601±356s、316±109g/L、6610±1653s,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指标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可有效反映患者病情发展状况。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清胱抑素C;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8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19)16-053-02
  胱抑素C广泛存在各种体液中,如血液、唾液、脑脊液等,经研究表明血清胱抑素C浓度的变化不受炎症、肝功能、感染等的影响,也不受性别、饮食等影响,因此能够作为理想的反映GFR变化的内源性标志物,其呈现的相关指标可应用于多项疾病诊断中,其中包括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1]。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诊断,对患者进行血浆凝血指标的检测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检测后获取的凝血功能状态也可反映患者病情。关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检验,此次则重点观察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的价值,故共选取120例对象展开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60例正常体检者以及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并分别构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例,平均年龄为岁;观察组中,男女分别例,平均年龄为岁,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标准,以及经CT等相关影像学检查,60例患者均为急性脑梗死。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检测观察经院方伦理委员会批准,所选对象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对象均接受血清胱抑素C以及凝血指标检测,方法如下:(1)要求患者空腹,在早晨抽取3ml静脉血,将抽取的血液分别静置于普通采血管、真空采血管(含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剂)内;对血样进行常规分离,分离转速为2500r/min,时间为5分钟,分离后的血清以及血浆置于70℃环境中[2];(2)采取颗粒增强投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胱抑素C;(3)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凝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以及抗血凝酶等的水平。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对象经采血检测,对照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为108±021(mg/L),观察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为188±036(mg/L),后者水平值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4012)。
  凝血指标检测中,对照组健康人员平均凝血酶原时间为2035±524(s),纤维蛋白为241±102(g/L),抗血凝酶-III为8120±1739(s);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抗血凝酶-III分别为1601±356(s)、316±109(g/L)、6610±1653(s),两组对象凝血指标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2131)。
  3讨论
  临床中急性脑梗死指脑血供突然中断之后发生的脑组织坏死,导致此并病症的原因多为脑部供应血液的动脉粥样硬化或出现血栓,进而使得管腔狭窄以致供血不足发病,多发群体则多以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常见,由于急性脑梗死可造成患者残疾或病死的几率非常大,及时判定患者急性脑梗死病情十分关键[3]。依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在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致残率方面,进行血清胱抑素C测定意义重大,同时指标能够有效评估患者预后,也可为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在病情检测过程中,凝血指标的检测则重在反映患者凝血功能情况,可用于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动情况,进而可分析病情原因、进展等。关于血清胱抑素C以及凝血功能测定的临床价值,此次研究则分别选取60例健康人员和急性脑梗死患者展开对比观察。
  所选对象经血液抽样测定后,结果显示,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188±036mg/L)高于健康人员,差异显著(P<005);患者凝血功能中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抗血凝酶-III分别为1601±356(s)、316±109(g/L)、6610±1653(s),与健康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者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的调节功能相比健康者显著不足,且患者的抗凝血机制显著破坏,在此情况下患者容易发生血栓导致患者病情出现进展,此时则需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及时控制患者病情。
  综上所述,在诊断患者急性脑梗死中,展开血清胱抑素C和凝血功能检测可进行患者病情判定,测定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菡.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验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1):125-126
  [2]王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的临床检验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9):80
  [3]陳军,汪学耀.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的临床检验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2):31-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575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