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生物检验报告单的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8-03--02
  在诊断、治疗感染性疾病与控制院内感染中,微生物始终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学检验与药敏试验全自动分析系统在临床上获得广泛应用,所发出的报告单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且极具实用性。为确保临床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对微生物检验报告单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正确的认识与了解至关重要。
  1 报告单中各项内容
  1.1 鉴定结果
  关于微生物的鉴定与菌名的报告可以使用仪器自动完成。
  1.2 抗生素
  关于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按照所鉴定细菌种属。在药敏试验中,对抗生素进行实验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并不是对所有的相关同类抗生素都进行检验,只选取比较常见的1-2种极具代表性的药物,根据其敏感性可以对同类药物中其他药物的敏感性推测出来[1]。关于常规试验与报告,需由各机构协商来选择使用合适的抗生素,即临床医生、细菌室、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和药房等,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通常很难做到。根据卫生部门对抗生素检测具体规定来看,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的过程中要严格根据美国相关委员会的规定和我国的实验室标准协会的规定来执行,文件中的试验药品均通过FDA,且分为4组。
  A组:作为首选药物开展常规药敏试验。
  B组:用于A组抗生素出现过敏现象或者出现大面积的红疹;A组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用于多种细菌混合交叉性的感染或多种部位的不同程度细菌的感染。
  C组:用于少见细菌感染的治疗。
  D组:在尿路感染菌株的药敏试验中进行补充。
  1.3 KB
  KB即纸片扩散法,所报数值为抑菌圈直径,单位为mm。
  1.4 MIC
  这是另一种药敏试验方法,即稀释法所定量测定的能够对细菌生长进行抑制的最低药物浓度,单位为ug/ml。
  1.5 敏感度
  作为判定该药敏试验的最终标准,在划分时需严格遵守一菌-一药一条的规则。
  1.5.1 KB法
  关于该药对特定细菌敏感程度的表示可以根据抑菌环直径的大小,主要包括三种情况。(1)S:敏感,采用常规剂量抗生素可用来治疗该菌引起的感染,除禁忌证;(2)I:中介度,这是“缓冲域”,避免因技术因素失控而不能正确的解释结果,落入中介度范围的抑菌环缺乏明确的意义,可以选择其他敏感药物,否则需通过稀释试验进行确定;(3)R:耐药:不能有效的抑制被测菌,通过一定剂量所达到的组织或血液中产生的抗生素浓度[2]。
  1.5.2 稀釋法
  表示一种药物对某种特定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最标准的采取方法可以用MIC值。(1)S:敏感,常规剂量便可治愈;(2)I:中度敏感:对于这类抗生素,细菌本身所具有的敏感性不高,高于常规剂量或在生理浓度部位可以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3)R:耐药,不能有效抑制细菌,在一定剂量下的血液或组织中产生的抗生素浓度,所以这种抗生素的MIC值一般正常情况下等于或高于该细菌。
  1.6 成人剂量
  成人一次对于该药物的常规用药剂量与用法具体如下,静脉给药为ivgtt,口服用PO表示,肌肉注射用im表示。
  1.7 血药浓度
  在用了一定剂量的药物之后,治疗药物监测(TDM)直接关系到血液中能达到的抗生素浓度。所谓TDM主要是采用现代化测试方式对生物样品中的药物与代谢产物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对血药浓度的安全范围进行科学的探索,关于最佳剂量与给药间隔采用各种药物动力学方法进行科学的计算,这对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开展TDM监测在临床上具有重大意义,即药物疗效的提高、不良反应的减少、设计和实施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药物失效原因的寻找、药物相关作业与机制的揭示、患者依从性的显著提高。
  2 常见细菌耐药机制的含义
  2.1 革兰阳性菌
  2.1.1 葡萄球菌检验报告
  β-内酰胺酶“POS+”,说明该菌株对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类能够产生耐药性。一旦金黄色葡萄球显示为MRSA,这一项就足以表示该菌株能够对亚胺培南、青霉素类及其复方制剂、产生足够的耐药性,或者会产生多重耐药性,并且对其他同类抗生素类也会产生足够的耐药性。万古霉素作为治疗首选药物,必要的隔离患者能够减少交叉感染。
  2.1.2 肠球菌
  这是一种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能够对多种抗生素产生天然耐药性,本来可供选择的药物较少,一旦出现会增加临床治疗本菌感染的难度。
  2.2 革兰阴性杆菌
  2.2.1 ESBL——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检测在报告单中如果NEG-为阴性、POS+为阳性,则说明该菌对一二三代头孢菌素、青霉素和氨曲南以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同时,按照检测ESBL和CLS/NCCLS规定,对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十分适用[3]。
  2.2.2 Ampcβ-内酰胺酶
  Ampc酶作为一种头孢菌素酶,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等会对其产生广泛耐药。
  产生该酶的菌株有很多,因CLSI缺乏Ampc酶的检测方法,假如报告单中显示受试菌对头孢菌素、氨曲南耐药,则对碳青酶烯类敏感的话,则提示为高产Ampc酶,因此在进行综合判断时多按照耐药表型。
  总之,对于微生物检验报告需要进行正确的了解,以此便于临床医师更好地了解与掌握细菌培养与药敏测定方法,且能够更好地掌握临床微生物与抗生素相关知识,与微生物专业人员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4]。如此一来,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地掌握患者病原学的检查资料,确保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性,这对于良好临床效果的取得至关重要。为更好地认识病原学微生物检测与报告,微生物室人员可以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以此致力于病原诊断水平的显著提高[5]。
  参考文献
  李秀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4,(08):120-125 .
  刘爱芬.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3,(04):121-124 .
  林惠玲.关于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1):1866.
  毕春霞,闰志勇,王斌.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技术进展[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41(4):369-371 .
  吕治林,闻怡笑.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3,1(30):58-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64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