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医学论文  > 
  • 三磷酸腺苷一红外生物效应治疗仪联合微生物抑菌剂治疗外阴上皮非瘤变临床疗效分析

三磷酸腺苷一红外生物效应治疗仪联合微生物抑菌剂治疗外阴上皮非瘤变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研究三磷酸腺苷一红外生物效应治疗仪治疗难治性慢性外阴瘙痒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收治的难治性慢性外阴瘙痒疾病患者40例,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接受三磷酸腺苷一红外生物效应治疗仪治疗,每天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瘙痒显效时间和皮损显效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后,试验组满意度93.6%,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三磷酸腺苷一红外生物效应治疗仪;慢性外阴瘙痒;临床分析
  外阴瘙痒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分为急性外阴瘙痒和慢性外阴瘙痒,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妇女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患者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然而没有显著的阴道炎症[1]。临床工作中,外阴硬化性苔藓和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是慢性外阴瘙痒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7年1-6月收治的难治性慢性外阴瘙痒疾病患者40例,其中外阴硬化性苔藓25例,外阴鳞状上皮增生15例。将4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0 - 56岁,平均(43.5±3.2)岁;试验组患者年龄21-58岁,平均(45.1±4.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确诊为外阴上皮非瘤变伴慢性外阴瘙痒者;患病时间较长,最长8 - 10年,最短2-3个月,均为难治性慢性外阴瘙痒疾病者。排除孕妇;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患者使用外洗、局部涂抹膏药及内服药物,医护人员告知患者详细的药物用法用量,定期复查,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试验组患者行三磷酸腺苷一红外生物效应治疗仪治疗,首先用专用的生物抑菌剂对患者的外阴进行冲洗,然后用三磷酸腺苷一红外生物效应治疗仪对患者的外阴部进行照射,将该仪器的照射级数设为1- 40级可调控。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调整照射的时间和功率,一般20 - 30 min.根据患者瘙痒、皮损的程度适当延长照射时间,30 -35 W[2]。最后,在患者的外阴部涂抹适量的2号抑菌剂。1次ld照射治疗,直到患者的病情完全好转。
  观察指标:患者的瘙痒显效时间、皮损显效时间、不良反应出现情况以及患者对本次研究的满意度。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8.0软件对本次研究涉及的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以n (%)表示,X2方检验,P< 0.05为差異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瘙痒缓解、消失时间和皮损改善、恢复正常时间的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后,试验组患者满意度93.6%,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8例,试验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三磷酸腺苷一红外生物效应治疗仪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治疗有效率72%,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患者治疗有效率60%,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瘙痒缓解度分别为90%、75%,且皮肤损坏程度均有所改善。
  讨 论
  导致外阴瘙痒的原因有很多种,涉及卫生、抵抗力等多方面。临床实践中,外阴硬化性苔藓和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是慢性外阴瘙痒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通常对患者采取外洗、局部涂抹膏药和内服药物的综合治疗,但治疗过程时间漫长,效果不明显,很多患者反复出现外阴瘙痒的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3]。
  试验组患者使用三磷酸腺苷一红外生物效应治疗仪治疗外阴瘙痒效果较好。治疗早期部分患者瘙痒程度改善不明显,使治疗效果功亏一篑。因此,在治疗的早期阶段,对于瘙痒程度较重的患者,酌情采用抗过敏及抗焦虑的口服药,可以使患者顺利度过这一阶段。远期随访发现有少数患者在治疗好转后又出现症状的反复,但大多数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而且再次接受治疗仍然有效,提示在治疗好转后可以适当增加治疗次数以巩固治疗效果。本研究发现,治疗前瘙痒越重,瘙痒显效时间及皮肤损伤好转时间越长。对于瘙痒较严重的患者,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因此治疗前的医患沟通应更为细致,才能使患者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完成治疗。
  综上所述,相比于常规的治疗方法,三磷酸腺苷一红外生物效应治疗仪能更高效地治疗难治性慢性外阴瘙痒疾病,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尹莹,周小勇,王英淑,等.辨证治疗阴部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6,31(5):409-412.
  [2]庞小峰.生命体吸收的红外光的非热生物效应的研究[J].物理,2017,30(9):525-532.
  [3]曹志然,马幼菊,陈淑兰.不同波段的红外线对小鼠体内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5,17(2):108-1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84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