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治疗中重度大隐静脉曲张的效果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在中重度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中采用高位结扎+腔内激光治疗+局部剥脱术治疗以及传统手术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2015年2月-2018年4月收治中重度大隐静脉曲张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高位结扎+剥脱术,观察组接受高位结扎+腔内激光治疗+局部剥脱术。分析两组手术各项指标差异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数量以及术后VAS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患者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中重度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实施高位结扎、腔内激光治疗、局部剥脱术联合治疗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局部剥脱术;高位结扎;腔内激光;大隐静脉曲张;并发症
  临床上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常用方法是手术,传统手术为高位结扎联合抽剥术,会对身体造成比较大的创伤,术后恢复缓慢,还会遗留较为明显的瘢痕。1997年美国的一位外科医师首先将激光技术应用于该病的治疗当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国内也从2003年开始使用同种方法治疗中度的大隐静脉曲张[1],但是长期的观察发现该法不适合重度静脉曲张,因此我科为了寻找出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中重度大隐静脉曲张的方法,将高位结扎、局部剥脱术和激光腔内治疗联合起来,并与同期开展的传统手术进行比较,现报告整理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2月-2018年4月收治中重度大隐静脉曲张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男53例,女47例;年龄37 - 64岁,平均(55.98±4.87)岁。观察组男51例,女49例;年龄39 - 66岁,平均年龄(57.82±5.72)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所有患者都要取站立位,医生使用甲紫对迂曲浅静脉进行标记,实施腰部麻醉或者持续硬膜外麻醉。对照组在大腿根部的腹股沟下方取切口,与腹股沟韧带平行,切口长约4 cm,找到并且游离大隐静脉主干,在与股静脉相距0.5 cm远的位置实施近段结扎,从近心端插入金属剥脱器,沿着大隐静脉主干的方向对静脉剥脱,随后在内踝前上方选取合适部位做切口,切断远端静脉并结扎,再次插入剥脱器,从远侧慢慢取出小腿上的大隐静脉,最后逐层缝合所有切口[2]。观察组患者则在大腿卵圆窝处做切口,长约1.5 cm,使用血管钳对皮下脂肪组织进行分离,寻找并且游离大隐静脉主干,在股静脉附近结扎大隐静脉,远端置入激光导丝和激光套管,直至膝关节下方。激光仪的功率设置12W,脉冲时间1s,间隔时间1s,发射速度0.5 - 0.6 cm/s。在激光发射的同时还要外撤导管光纤,护理人员要及时对光纤发光点使用湿纱布加压,以促进静脉壁的快速闭合[3]。注意力度不宜过大,否则容易将光纤拉断。随后选取合适的位置对内踝处大隐静脉穿刺,如果穿刺比较困难,可以事先做小切口,明确静脉具体位置,再次置入激光导丝和套管。功率设置10W,脉冲时间1s,间隔时间1s,发射速度0.5 - 0.6 cm/s。后续步骤同上。在激光发射的同时还要外撤导管光纤,护理人员要及时对光纤发光点使用湿纱布加压,促进静脉壁的快速闭合。而小腿部的血管术可以分段穿刺置入激光,功率则要更低,设置8W为宜,因为该处与皮肤较近,功率过大容易造成灼烧。所有切口应用可吸收线皮内缝合。
  观察指标:详细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数量、疼痛评分(VAS),其中手术时间从切口开始直至缝合结束,疼痛评分则要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定,总分10分,分数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此外还要格外注重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人员在术后严密监测。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O软件进行分析,采用(x±s)表示手术时间、疼痛分数等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采用率表示并发症等计数资料,开展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各指标情况: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51.43±8.87)min、术后下床时间(6.54±4.Ol)h、住院时间(4.32±0.86)d、切口数量(2.54±0.87)个以及术后VAS分数(3.11±1.1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72.98±8.76)min、术后下床时间(25.65±11.54)h、住院时间(7.11±0.98)d、切口数量(4.54±0.67)个以及术后VAS分数(5.12±1.43), t=10.227. t=9.254.t=12.659,t=10.775,t=6.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析不同治疗方式下组间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差异:观察组切口感染1例,浅表血栓性静脉炎1例,并发症率2.00%;对照组切口感染3例,皮下感染3例,深静脉血栓2例,浅表血栓性静脉炎1例,并发症率10.00%,观察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74,P<0.05)。
  讨论
  传统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主要方式,该手术虽然疗效明确,但是存在很多缺陷,会对人体造成较大损伤,手术时间长容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术后遗留下的明显瘢痕也会让患者心理受到影响。临床上近年来加大高位结扎的力度,使得再次曲张的风险大大降低,而对于中重度的大隐静脉曲张单纯使用激光技术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新型透光直视旋切术采取微创方式处理曲张静脉团,可价格昂贵不能普遍应用。
  本次研究采取高位结扎、局部剥脱术和激光腔内治疗联合术进行治疗,对干静脉团的处理效果与传统方法类似,但因为手术部位表浅,造成的创伤很小,患者也不会感受到很剧烈的疼痛,与同期手术相比较发现并发症发病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因为采取激光电凝能够减少剥离分支血管时发生断裂,降低血肿风险,手术结束后切口小,愈合速度快,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感染发生。而传统抽剥手术因为剧烈的疼痛,患者不得不卧床静养,无法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和抵抗力,还容易发生压疮褥疮等并发症,切口较大难以愈合加大感染概率。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手术过程中血管钳等器械的盲目使用也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临床上针对中重度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实施高位结扎、腔内激光治疗、局部剥脱术联合治疗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陶国强,章彬,曹明华,等.腔内激光联合皮下环缝术治疗重度大隐静脉曲张效果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7,29(2):59-62.
  [2]陶国强,曹明华,章彬,等.腔內激光闭合术联合皮下环缝术治疗重度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J].天津医药,2017,45(10):1040-1043.
  [3]彭军路,贺新奇,张峰,等.规范化管理在下肢静脉曲张门诊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意义[J].中国医药,2017,12(2):260-2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84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