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肝论治配合益气活血法治疗高血压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晓辰 王保和

  摘要:高血压病是当今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其病因病机复杂,中医将其归纳于“眩晕”、“头痛”等范畴。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研究发展,在高血压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文章介绍王保和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指出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多属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病变脏腑主要在肝,和肝、脾、肾相关,风、火、痰、瘀、虚为其常见的病理因素,多伴随气虚血瘀,治则宜从肝论治。疏肝气、清肝火,滋肝阴、平肝阳为主,配合益气活血法,疗效显著。并附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血压病;从肝论治;益气活血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9)10-0098-03
  高血压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临床上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通常所指的高血压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是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损伤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及功能,最终导致这些脏器功能衰竭。其常见的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等。我国现有高血压病患者3.3亿人,成年人中每3人中即有1人是高血压病患者。由于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增高,预防及治疗力度不够,目前我国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多处于较低水平,高血压病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
  传统医学根据其特有的临床表现将其归纳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位在脑窍,病变脏腑和肝、脾、肾相关,风、火、痰、瘀、虚为其常见的病理因素[2],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治疗不可妄用滋补亦不可妄用清解。导师王保和教授是天津市中青年名中医,擅长于中医药治疗心脏血管疾病。通过30余年的临床经验,创造性地运用从肝论治的理念,通过疏肝气、清肝火;滋肝阴、平肝阳;配合益气活血的综合疗法,获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从肝论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主动故也。肝木旺,风气甚,则头目眩晕。河间论眩晕: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说明眩晕的发生虽和肝、脾、肾相关,但主要病变脏腑在于肝。从肝论治为治病求其本。
  1.1疏肝气,清肝火肝的生理特性主升主动,喜条达恶抑郁。肝气的疏泄作用,调畅全身气机,调节全身气血运行。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日久郁而化火,郁火上炎,上扰脑窍,则发为眩晕。现代医学研究,精神因素是高血压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若此时施以疏肝气,清肝火,则肝气得疏,郁火得灭。常用药物为柴胡、郁金、川楝子、木香等。辛行苦泄,寒温并行。其中,柴胡、郁金、川楝子性味苦寒,疏肝解郁同时兼清泄肝火。若肝火较甚,患者口苦、易怒症状明显,兼有舌苔黄,脉弦数,可加入龙胆草、青黛、黄连、栀子等;若兼有便秘,可加入大黄、火麻仁。但值得注意的是,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故柴胡用量不可过大,且不可久用。
  1.2滋肝阴、平肝阳《临证指南医案·肝风》云: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生理状态下,肝阴和肝阳保持平衡,相互为用。肝郁化火,必灼伤阴液;或其人素体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失潜,亢逆无制,气血上冲,发为眩晕。兼见耳鸣,面红目赤等。对于肝阴不足的治疗,可采用二至丸,用女贞子、墨旱莲滋补肝阴,以柔肝体。由于肝主藏血,陈士铎曰:肝中有血则肝润气疏,肝中无血则肝燥而气郁。血属阴,有濡养肝体、制约肝阳防止其升动太过的作用[4]。因此,滋肝阴通常配合养肝血之品,常用药为白芍、当归、熟地等。王教授临床多用补血之经典方四物汤,或加入葛根、甘草,和白芍配伍益其酸甘化阴,葛根还具有降低血压、改善脑循环的作用[5]。对于亢逆的肝阳,一般运用平抑肝阳之品,通常使用天麻、钩藤、白芍等,严重者可配伍少量的介类、矿石类药物,如:石决明、代赭石,取其质重,性寒沉降之性。天麻、钩藤平抑肝阳、平肝息风效果佳,常相须为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天麻提取物有降低外周血管、脑血管、冠状动脉阻力,并有降压、减慢心率及镇痛消炎的作用;钩藤所含生物碱对各种动物的高血压及正常血压均有降低作用,还可抑制血小板凝聚和抗血栓、降血脂的功效,故血压正常者慎用钩藤[6]。由于阴液不足,虚热内生,心失所养,患者多伴有心悸、不寐,多配合酸枣仁、石菖蒲、远志等交通心肾、宁心安神之品。
  2配合益气活血法
  高血压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患者加之久病,多伴随脏腑功能亏耗,气血生化不足。临床所见患者多伴随乏力、自汗,动则加重,舌边有齿痕等一派虚象。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虚运血无力,故血行不畅而致瘀。临床所见高血压患者多见舌暗或暗绛,甚至舌下脉络迂回曲张。气虚清阳不展,脑窍失养,发为眩晕;瘀血阻滞,脑窍失养,发为眩晕。治宜益气活血。常用药为黄芪、党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其中党参、黄芪归脾、肺经,大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黄芪提取物有增强机体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血管系统,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压,降低血小板的粘附力,减少血栓形成[6];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为王教授活血方中多用组合。其中,川芎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化瘀,亦可疏利气机,为“血中之气药”,赤芍入肝经血分,有活血散瘀之功,兼清肝经之郁热;桃仁、红花为活血常用药对,在《方剂学》理学剂篇章的活血祛瘀一节中,共选有21首方剂,其中7首方剂中含有桃仁、红花药对。现代研究结果显示:桃仁、红花提取物均可显著降低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对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有明显抑制作用,二药相须为用,上述效果显著强于单味药[7]。若脾虚湿盛者,可加入半夏、白术等燥湿化痰之品。
  3验案举例
  患者女性,62岁,主因“间断头晕6年余,加重1月”来就诊。自诉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于当地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病”,血压最高达180/100 mmHg,平素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 30 mg QD ”,血壓控制在120~140/90 mmHg。近1月血压控制不佳,头晕时作。现症:情志抑郁,动即汗出,无胸闷憋气,无口苦,纳可,夜寐欠安,二便可。舌暗绛,苔白,脉弦滑。查体:即刻血压:160/100mmHg,听诊: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辅助检查:头MRI、心脏彩超均未见异常。中医诊断:眩晕 阴虚阳亢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处方:柴胡10 g,郁金10 g,远志10 g,石菖蒲10 g,当归10 g,木香10 g,葛根10 g,甘草 6 g,白芍15 g,红花10 g,桃仁12 g,丹参15 g,黄芪30 g,天麻10 g,川芎10 g,赤芍15 g。复诊:患者服药后头晕明显缓解,耳后多汗,纳可,夜寐稍差,二便可,无胸闷憋气,无口苦。舌暗绛,苔白,脉弦滑。即刻血压:140/100 mmHg。续服前方14剂。三诊:患者服药后症状大减,纳可,夜寐较前转安,无多梦,无其他不适。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即刻血压:140/100 mmHg。续服前方14剂。四诊:患者无头晕,无口干苦,自汗缓解,纳可,夜寐转安,二便调。即刻血压:140/100 mmHg。患者病情稳定,前方去柴胡、郁金,加川楝子10 g,制成丸剂,以巩固疗效。
  按:该患者为单纯性高血压病。患者中老年女性,平素情志抑郁,肝气不疏,久则郁而化热,暗耗肝阴,阴不敛阳,肝阳偏亢,阳亢化风,风阳上扰脑窍,发为眩晕。阴液亏虚,虚热内生,上扰神明,则夜寐欠安;脏腑亏虚,气虚无以固摄,故见动则汗出;气虚运血无力,血瘀络脉日久故见舌质暗绛。病机为肝郁阴虚,风阳上扰,气虚血瘀。治则宜疏肝养阴,平抑肝阳,益气活血。方中柴胡、郁金、木香疏肝行气,兼能活血;当归、葛根、白芍、甘草滋肝阴、养肝血;天麻、白芍平抑肝阳;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丹参益气活血;佐以菖蒲、远志宁心安神。由于患者未见口苦、舌苔黄等肝火上炎之症,故无须加入其他苦寒之品,以免伤正。二诊、三诊症状明显改善,其中三诊患者舌质由暗绛转为暗红,气血虽未完全畅通,但血瘀症状改善,故续服前方;四诊时症状进一步缓解,故将疏肝解郁之品川楝子易柴胡、郁金药对,制成丸剂,用以后期调理。
  参考文献:
  [1]汪道文,曾和松.心血管内科疾病诊疗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18.
  [2]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8.
  [3]郑芳武.精神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及治疗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8):1347.
  [4]杨路歌,王均宁.补肝阴方剂配伍方法初探[J].新中医.2005,37(5):86.
  [5]何惟胜.葛根及其提取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1,12(5):470-471.
  [6]吴清和.中药药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95-197.
  [7]赵艳明.桃仁红花药对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0520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