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八诊疗法生理观及其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八诊疗法以“四元三子七行”、“四性四液”等理论为依据,结合八诊的形成过程,从“脑为核心”,“末梢经脉根传法”,“异经奇脉”等观点对八诊疗法生理观进行阐述,并在以往理论及临床研究基础上,不断挖掘整理其生理观中所体现的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和技术及其应用。尤其对脑为主脏、脑统经脉和脏腑的认识;对末梢经脉根传理论(三节四梢)诊疗技术手法的阐述;异经奇脉理论中“转五围”、“揉五窝”的灵活发挥和应用。结合八诊疗法诊疗技术和手法通俗易懂、简单易学,可自行操作的特点,对常见慢病防治作用尤为突出。也可借助八诊特殊的辅助诊疗器具,施以八诊常用的非药物疗法,对临床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R223 八诊疗法;生理观;应用
  【中图分类号】R2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9)24-0006-03
  八诊疗法[1]是宁夏少数民族医药学领域内具有鲜明特征的自然疗法之一。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八诊”是较为系统的以外治法为主的特色疗法,包括頭诊、面诊、耳诊、手诊、脚诊、骨诊、脉诊和气诊等八种内病外治之法。经过不断地挖掘和整理 “八诊”的论治理论体系,发现“八诊”不仅具有清晰的家族传承脉络和独特的口授相传方式,尚有明确的理论渊源和完整的操作流程,更有独特的诊疗器具和丰富的防治经验。尤其在传承少数民族医药学传统理论基础上,最具创新点的[2]“末梢经脉根传理论”、“异经奇脉理论”、“五围理论”和“五窝理论”等八诊生理观,颇具特色又自成体系,对临床极具指导意义。现将“八诊”独特的生理观及其意义论述如下。
  1 末梢经脉根传理论及其意义
  1.1 概念 “末梢”,“末”指“四末”及手足也;“梢”有“四梢”,指人体血、肉、筋、骨外华之附余器官,具体为“发为血梢”,“甲为筋梢”,“齿为骨梢”和“舌为肉梢”。“末梢”是指经脉气血之体在脏腑,用在“末梢”之“四末”和“四梢”。
  1.1.1 “三节”的含义 “三节”的含义有二[3]:一是将人体全身分为上、中、下三节,即头(面)为梢节,是十二经脉中同名阳经交汇之处,胸腹为中节,是异名阴经交接部位,腿足为下节即“根节”,是相互表里的足三阳与足三阴交接处。二是将人体四肢也分为三节,上肢:指为梢节,是相互表里的手三阴与手三阳交接处。肘为中节,肩为下节即根节,是手三阳经共同经过的部位;下肢:脚为梢节,膝为中节,髋(胯)为根节。此理论符合《素问·五脏生成》的“诸筋者皆属于节”,即关节部位为诸多经筋联缀处,也是脏腑经络气血的交汇处,八诊通过对其部位进行各种手法施治而达到促进全身气血运行和流注而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1.1.2 “四稍”的含义 “四梢”理论与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五华、五体、五官(窍)、三余等理论有关[3],具体指“发为血梢”,与中医“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有关;甲为筋梢,与“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甲,爪为筋之余”,“膝者,筋之府也”吻合;齿为骨梢,与“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相关,“舌为肉梢”,与“心开窍于舌”有关。八诊理论认为“三节四梢”根传的畅通是人体脏腑经脉气血正常运行的关键,并利用其“头、面、耳、手、脚、骨、脉和气诊”的内病外治非药物疗法,调整“三节四梢”根传,使人体阴阳平和、升降有序、气血顺畅、脏腑安和而百病不生。
  故“三节四梢”根传的畅通是经脉气血正常运行的关键。八诊理论认为:人体经脉自发于脑,后复回于脑,即自脑而通至于耳、目、口、鼻、舌,再依次流通于胃、膀胱、胆、肾四经脉中,下注于足,自足交接于脾、肾、肝及任四阴经脉中。而先之四阳经自脑出发属腑,交之于先之四阴经属脏,借脏位为用,以引灌育养者也:而后四阴经(心、心包、肺及任四经)脉络交布,循环贯注,以取资于先四阴经之精气以养其形。经脉“由身而至于心为升,由心而至于肾为降”,故经脉中一半为升,一半为降。此升降也关系到脏腑,气血阴阳,体液四性等各方面的功能活动。升降虽统贯无形,却在无形中显现有形;经络虽直贯有形,却在有形中显现无形。所以,借助八诊各种特殊手法,调整“三节四梢”根传,则阴阳平和、升降有序、气血顺畅、脏腑安和而百病不生,杨氏“末梢经脉根传理论”正是基于此理论而创立的。
  1.1.3 “经脉根传”之含义 “经脉”是指脏腑气血通过脑的主宰,而灌注人体经脉系统,运行布达于周身皮毛、四肢百骸、筋骨肌肉和脏腑器官周流不休,以发挥营养和代谢作用。其“根传”的“根”者,源泉也,以示生命之源,八诊之“根”有内外先后天之分[4],“外根”为脐,以养先天;“内根”为胆,以养后天;“传”指脏腑内外经脉气血的流传关键是先天以脐为重,后天则应以胆为重。
  1.2 源流 “八诊”发端于宁夏少数民族的“洗浴”习俗,受启并汲取传统中医的“元气说”、“阴阳、藏象、经络理论”之精华,逐步凝练和总结出的一套健体却病的内病外治自然疗法。并经过历代先贤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尤其是明清以来杨氏家族传人的反复实践和提高,最终发展成为今天较为系统的一种少数民族特色疗法。
  1.3 内涵 “八诊”末梢经脉根传理论认为:人体以脑为主宰,主司脏腑化生气血、变蒸四液,循经灌注经脉,布达周身以营养代谢而维持生命。脐为外根,乃先天赖母血以养之源泉;胆为内根,是赖后天水谷饮食化而为用之泉源。内外之根,相辅相成,则体健脏安而气血有源,经脉充盛而根传代谢有序,“末梢”得养而肢体窍官活动自如。反之,如若人体脑元失养、脑经不利;或先天失养、禀赋不足、脏腑娇弱、气血虚弱;或后天百邪所犯、脏腑失和、经脉阻滞、气血失运等,皆能致肢体不利、官窍失灵等病症的发生。   1.4 意义 “八诊”末梢经脉根传理论的实质,是阐述了人体四肢官窍与脏腑经脉的生理关联性,强调了内外根在先后天的重要地位,以及经脉能够内通外达、连缀官窍,保障气血渗灌、信息应答,是机体整个生理代谢过程的关键。这一特色理论无疑对临床识证断病、指导防治用药和养生保健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异经奇脉理论及其意义
  2.1 概念 八诊异经奇脉有四条[2]:第一条:在头颈部,从百会至大椎这条线的两侧;第二条:在背部,脊柱两侧,督脉和膀胱经的中间;第三条:是从大椎绕过肩胛骨,然后到肩膀上,沿肩髎到中指;第四条:是从尾椎至环跳,再回到臀部正中,直至脚跟。
  2.2 源流 八诊中的异经奇脉观,是八诊第一代传人杨明公[1]在长期临床实践传承中总结出来的,并受中医经络学说中“奇经八脉”理论的启发,用于防病治病、行之有效的经脉通道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创立了八诊疗法简、便、廉、验的“转五围”、“揉五窝”等防治疾病之自我自然疗法。因其受启于本民族洗浴习俗过程中的自我操行,至今仍在养生康复防治慢病方面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故八诊第七代传人杨华祥[1]有:汤瓶八诊千年传,養身延寿于自然。异经奇脉转五围,疏通脉流络潺绵。人体五窝祛病点,头耳咽腰脚同按。开慧醒脑调潜能,眼明喉爽双脚健。晨晚举手胜灵芝,人活百岁并不难。杨氏传承数百年,百两黄金不予换。
  2.3 内涵 八诊“异经奇脉”中的“异经”被应用于临床主要体现在“转五围”,是指自我转擦头部、颈项部、手腕、腰围部、脚腕的方法。因转五围源于洗浴之过程,顺序是洗两手至腕部,洗两便,漱口,呛鼻,洗脸,洗两手至两肘,抹头、抹耳、抹颈,洗脚至两踝骨。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按此法洗浴,但只知规定这么洗,而就其原因,则无人深究。八诊在长期临床研究实践中发现,终身坚持转五围的老人多精力充沛,手脚灵活、耳聪目明,少发病或患病后康复较快,此与转五围密切相关。
  3 五围理论及其意义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头、颈、腰、腕踝多为人体的经脉百络交汇之处,属西医血管、神经敏感的区域,长期转擦可疏通经脉,活血通络,气血畅通。临床很多疾病均可辅助转擦额头和颈、腰、手腕、脚踝等,尤其是慢病患者,可在常规疗法外配合转五围,既缩短病程,且预后较好。
  4 五窝理论及其意义
  揉五窝:五窝是指人体的头窝、耳窝、咽窝、腰窝、脚窝。头窝:位头部的百会与太阳穴,每日晨晚用中指指腹或拇指关节轻轻揉按30~50次,以轻微的痛酸为度;耳窝:位两耳耳垂的后部,每日用中指与食指夹耳上下摩擦10~20次,然后在耳窝处轻揉30~50次,长期坚持可起到调和气血、调节血压和血糖,并对其所引发的并发症有预防作用;咽窝:位于喉结下方,胸骨上凹陷处,每天坚持揉按三四次,每次不少于100下,咽喉部会润柔、清爽、舒适,对咽干、咽痛、咳嗽等有缓解控制作用,并能常保声音洪亮;腰窝:位于腰部脊柱左右凹陷处,每日三次先将两手搓热,然后紧敷腰窝反复做30次,然后用双手拇指与食指手背快速从腰窝至尾骨搓30~50次,坚持可起到强肾固元、平衡阴阳的作用;脚窝:位于脚心(涌泉)处,每日睡眠前将双手搓热后,在脚窝搓擦100下,在按揉30~50下,对缓解疲劳、改善睡眠、增强记忆、提高免疫力、舒缓心脏压力有很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八诊疗法以[4]“四元三子七行”、“四性四液”等理论为依据,结合八诊的形成过程,从“脑为核心”[5-7],“末梢经脉根传法”、“异经奇脉”[3]等观点对八诊疗法生理观进行阐述,以其理论及临床研究为基础,不断挖掘整理其生理观中所体现的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和诊疗适宜技术的应用。认为八诊疗法生理观首重脑与经脉、脏腑器官、躯体肌肤连缀关系,以及经脉与四性四体液及其清浊敏感微显程度的关系;其次是末梢经络根传法及其三节四梢理论的指导;再是异经奇脉理论及其转五围、揉五窝疗法的应用。以其理论及实践指导八诊防治及养生康复原则,经临床研究对常见慢性病干预辅助作用尤为突出[8-10],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贺晓慧,贾孟辉,牛阳,等.纵观中国回族汤瓶八诊疗法[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1472-1473
  [2]贺晓慧,贾孟辉.回医汤瓶八诊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55-61,29-30,31-33.
  [3]贺晓慧,贾戌生,唐利龙,等.回医汤瓶八诊疗法渊源之新释[J].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4):715-716.
  [4]牛阳.回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48-64.
  [5]刘智.天方性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72-89.
  [6]苏丹,贾孟辉,李占涛,等. 浅析回族医学与中医学对“脑”认识之异同[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7):1-2.
  [7]李宏伟,贾孟辉,黑晓英,等. 浅谈中药回药归经入脑[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7,22(2):46-48.
  [8]贺晓慧,贾孟辉,于凌志,等.回医药“汤瓶头诊疗法”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5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2013,19(12):10-11.
  [9]贺晓慧,贾孟辉,唐利龙,等.回医汤瓶耳针疗法、面诊疗法联合拜糖平治疗45例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6-7.
  [10]贺晓慧,贾孟辉,唐利龙,等.汤瓶脉诊疗法配合手诊疗法防治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6,17(1):47-51。
  (收稿日期:2019-10-11 编辑:刘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09208.htm